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选笺证》(简称《笺证》)是清代一部有意于补正李善注的训诂学著作。其训诂之方法有三:一曰声音训诂法;二曰以形索义法;三曰比较考证法。总结《笺证》训诂之得失,可予现代注释学以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明代胡之骥的《江文通集汇注》是江淹作品今存最早的一个注本,对江淹作品的阅读、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注本在字词辨讹、借鉴和补正前人注释、自注、旁征博引、利用史料解读字词文意等方面独具特点,但也存在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3.
清代学者杭世骏说过:“作者不易,笺疏家尤难。何也?……为之笺与疏者,必语语核其指归,而意象乃明;必字字还其根据,而证佐乃确。才不必言,夫必有十倍于作者之卷轴,而后可以从事焉。”(《道古堂集》卷八《李太白集辑注·序》)他强调注释古籍必须学识淹博、用语精审,也指出了替古籍作注的艰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南社创始人柳亚子(柳慰高,1887-1958) 的资料不断涌现,像柳无非(1911-)、柳无垢(1914-1963) 选辑的《柳亚子诗词选》和柳亚亚子本身的著作《怀旧集》、《南社纪略》已先后再版;而由徐文烈笺、刘斯翰注的《柳亚子诗选》也和读者见面。但最令人振奋的还是柳无忌(1907-)编著《柳亚子年谱》的面世,标志着柳亚子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和《龙川词校笺》是夏承焘词集编年、笺校之学的代表作,二者在组构形式和外在特征上有近似的一面,这是编年、笺校别集著作长期发展的结果;又有差别的一面,这源自作笺的目的和姜、陈两家词自有特征的不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有《拜正员郎表》一文,今存各种版本的《江淹集》(包括今人点校本)均题作《拜正员外郎表》,未见有人校正。近年出版的《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版)不仅未能校正,还在注文中一再用到“正员外郎”之语(见该书P264、P266、P452),大有以讹传讹之势,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正。先说所谓“正员外郎”。略考六朝官制即知,自晋代以下,散骑省(或称集书省)郎官有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之分。散骑侍郎又称正员郎,员外散骑侍郎又称员外郎。这些,唐人杜佑早就明确指出过。《通典》卷二一《职官三》“通直散骑侍郎”条下,杜佑云:  相似文献   

7.
《选笺证》(简称《笺证》)是清代一部有意于补正李善注的训诂学作。其训诂之方法有三:一曰声音训诂法;二曰以形索义法;三曰比较考证法。总结《笺证》训诂之得失。可予现代注释学以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薛瑞生(以下简称薛):(1937—),男,陕西蒲城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著有《红楼采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乐章集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红楼梦谫论》(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清真集校注》(与弟子孙虹合作,中华书局2000年)等著作多部,在《文学遗产》、《新宋学》、《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另有《诚斋诗集校笺》、《柳永别传》、《周邦彦别传》等著作即将出版。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的训诂著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训诂专著,一为古籍诠释。训诂专著是按照词义的类别或部首的不同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如《尔雅》、孔鲋的《小尔雅》、刘熙的《释名》、张揖的《广雅》以及许慎的《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等。古籍诠释是就某一部古书而为之作注,又可分为个人注释和“博采各家,汇其指归”的集注。前者如毛亨的《毛诗诂训传》(下文简称《毛传》)、郑玄的《毛诗笺》、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等;后者如何晏的《论语集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郭庆藩的《庄  相似文献   

10.
《左氏会笺》是一部汇释《左传》的重要著作,其注释体例很有特点,笔者已撰文作过些讨论,文章拟继续归纳出以下几条:观文为说、未闻阙疑、辨析考索、经史结合,加以阐扬,旨在明其注述之方,通其治《左传》之门径。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中国古代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作家,他在诗、词、、赋、书法、绘画等各方面都卓有贡献。然而历代注苏诗蜂起,注苏词在宋人傅干《注坡词》之后,却鲜有传人。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开现代注苏词之先河,筚路蓝缕之功固不可没,惜其抄傅注而又骂傅注,增注部分其错处亦不在少数。20世纪后半期,苏词校注本不断涌现,先后有曹树铭《苏东坡词》,郑向恒《东坡乐府校订笺证》,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拙《东坡词编年笺证》,蔚然可观。邹同庆、王宗堂之《苏轼词编年校注》(以下简称《校注》),虽于2002年9月始出,却显其出蓝之胜。  相似文献   

12.
一、《郑笺》的训诂研究郑玄首先是一个训诂学家,他对毛诗的笺注不仅训释字词,贯通诗义,而且开创义例,垂范百代。因而这方面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这方面黄焯的《毛诗郑笺平议》是一力作,此书是作者用平生精力所著,对毛注与郑笺综合前代意见,出以己意,其中有许多新见与发现。但此书对《诗序》过分推崇,依旧遵循《诗序》之说,对诗的原意理解时有偏废,对《郑笺》有矫枉过正之失。冯浩菲的《毛诗训诂研究》对《郑笺》的训诂理论、训诂体式、训诂条例加以归纳,全面总结了《郑笺》的训诂学贡献。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郑学丛著》是20世纪郑学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这部著作从六个方面对郑学做了全面论述,关于《郑笺》内容分散在书的各个章节中。可以说本书为后人进一步研究郑学开辟了道路,书中注重实证的治学方法对学人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韩峥嵘、张利文二位先生的《〈毛诗正义〉“疏不破注”考辨》“举证有六”得出所谓“‘疏不破注’,不是‘疏不破传’,而是‘疏不破笺’”的结论有以偏概全之嫌。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笺》“宗毛为注”而有所发展,或申明毛说,或订正其讹,所以,正如《笺》对于《传》来说,以传承为主,《正义》对于《笺》来说也是以传承为主,皆势所必然也,并非孔颖达在整体上存心“抑毛扬郑”也。“疏不破注”只是一个大体上的说法,《正义》并非总是守成,对《传》《笺》往往有所补充,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也不乏新意新义。  相似文献   

14.
韩囡 《文教资料》2011,(36):44-45
郑玄《礼记注》与《毛诗笺》中的诗说多有不同之处。《注》、《笺》诗说矛盾的原因有注《礼》时随文释义、笺《诗》时注入礼义、过分尊崇《诗序》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史记笺证》是韩兆琦教授用十年之功完成的。《笺证》是目前最完备的《史记》注本,在不少方面超轶前人,可以弥补国人注《史记》而始终未能超越《史记会注考证》的缺憾,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移居南村,其事见于陶集《与殷晋安别并序》和《移居》诗第一首。但对其移居的时间,则众说不一。综观宋代以来诸注家谱家意见,大体有以下四种: 一、移居在义熙六年。此说出元人李公焕。李笺本《陶渊明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后题云:“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越后年,徙居南里之南村。戊申岁是义熙四年,“越后年”,即义熙六年。李笺本是最早的陶集注释本,故后人论陶渊  相似文献   

17.
江淹后集亡佚南宋说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江淹后集亡佚南宋”说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今河南兰考东),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卒于梁武帝天鉴四年(505),谥日宪。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6岁能诗,少以文显,文名颇著。据《梁书》卷14以及《南史》卷59本传,江淹“曾自撰为前后集”。但未著卷数。《梁书》又言及江集篇数:“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并《齐史》十志,并行  相似文献   

18.
试论陈奂对《毛诗》的校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陈免所著《诗毛氏传疏》(以下简称《传疏》)是一部疏解《毛传》的集大成之作.它汇集了清人《诗》说精华,又有许多独创,在《诗经》研究史上功绩卓著,向为士林所重.《传疏》是《毛诗》训诂著作,胜义俯拾皆是.与同时同类著作如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等相比,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它在训释《毛传》的同时,系统全面地对全《诗》经传作了精审的校勘,成为该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关于对他的研究,今人有两部大著:一为来新夏先生编著的《林则徐年谱》,一为郑丽生先生校笺的《林则徐诗集》.其中,郑先生校笺的《林则徐诗集》(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以下省称为《诗集》),是以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云左山房诗钞》为底本,比勘“公之手定诗稿《使滇小草》”,以及墨迹、碑版等有关文献汇辑而成;另并“对与公交知之人士所引录公之诗篇,亦取以参校,……如刘存仁《笃旧集》、《屹云楼诗话》,(?)昌彝《射鹰楼诗话》,张应昌《国朝诗铎》等书”(见《编例》).这里并未提及潘焕龙著《卧园诗话》,但正文中却是有注提到了潘焕尤其人的.  相似文献   

20.
东汉王符《潜夫论》目前较好的注本为《潜夫论笺校正》(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本文考辨了《潜夫论》中的“微察”一词,对前贤的看法提出己见。《边议》:“夫此诚明君之所微察也,而圣主之所独断。”按:其中“微察”和“独断”相对成文,皆为偏正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