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论纲(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中国,由于救亡图存和人的精神进化的需要,陋俗文化发生了渐次演化,它集中反映在婚姻文化、家庭文化、妇女文化、性伦文化诸方面的嬗变上.近代中国陋俗文化的演变并非特定时期内孤立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它既是人类精神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主旨,又是再次实现人的自身觉醒和人的精神解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变革的局限及其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在婚姻、家庭、妇女、“性伦”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由于近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逆动因素的制约,使其变化经历了一个步履艰难的漫长过程。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变革的基本规律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论纲(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化陋俗文化发生了空前的令人瞩目的变化。如果我们仅仅把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置于近代社会的框架之内加以考察 ,就很难揭示其深刻而又真实的文化意义。若把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置于人类精神进化的长河中加以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其真谛所在 ,即国人正欲摆脱传统人伦文化的束缚 ,进而达到人的新一层次的自身觉醒。1 人类精神的第一次解放。纵观人类历史的进程 ,人的自身觉醒 ,即人的精神进化或精神解放反映在三个层次上。第一 ,人类相对摆脱了自然 (神 )的束缚 ,开始看重和强调人类本身 ,确立了人类的优越和中心地位 ,人获得了整体的相对自由 ;第…  相似文献   

4.
女子教育观不仅影响着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更是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稳定。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大致经历贤妻良母教育观、女国民教育观和男女平等教育观三个阶段。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嬗变路径为:社会舆论对女子教育观进行导引、学制将女子教育观制度化、办学实践把女子教育观落地生根。社会舆论、学制、教育实践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进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观迭代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梁景和教授所著的<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是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一部对近代中国陋俗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专著.该书具有"深度解析"的方法、严谨的逻辑和结构、丰富的实证资料、坚实的理论探索、创变致新的理路等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历经的三个时期:晚清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时期、民国初期近代高等教育的拓展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时期,对近百年的中国高等教育作了一个简明的勾勒。  相似文献   

7.
浅析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成因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的社会习俗随之发生了嬗变。研究其成因及特点之所在,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改革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我们当今社会新风尚的建设亦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社会文化史? 张美丽:我先说一下。我认为社会文化史,是一门社会史和文化史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社会文化史是研究以往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文化交织现象及社会生活与大众文化、思想观念相互关系变迁的史学分支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用社会史的方法来研究历史上的文化问题.或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它将通过文化与社会互动关系研究推动整体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学制嬗变过程中,近代教育期刊积极参与和推动了学制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其中。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上海近代教育期刊,如《教育世界》、《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凭借其刊寿长、影响广、发行量大等特点,无论是在译介外国学制史料、发表国内学制建设和改革的探索性文章方面,还是在组织教育界对学制改革进行专题讨论,以及在收集和发布学制改革信息方面,都担当了重要角色,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女装审美意识嬗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政治风云变幻,思想异彩纷呈,文化和社会风俗新旧杂陈,使得这一时期的女装审美意识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体现了女性个体意识的确立和对美的追求与阐释。这一变化趋势主要是由社会政治的冲击、经济的推动、西式服装的引导、女性革命活动实践的促进以及近代女性解放运动兴起的激荡等综合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11.
读一读媒体和广告上的话语,大多已经完全不遵循任何文字规范了。没关系,只要能抓住看客或买主就行!看一看荧屏上的人物,从乾隆皇帝到唐伯虎全都挎刀背剑蹿房越脊了。没关系,只要有收视率就好!再听一听全国各处旅游景点的小姐讲述的故事,基本上胡编乱造,没关系,只要收到了门票费就"OK"!  相似文献   

12.
梁景和,1956年7月生,祖籍山东蓬莱.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该系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1994-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兼任该校研究生部主任.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等.1999年4月26日,我们对梁景和同志进行了访谈,以下是这次访谈的纪要.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精英文化随着"救亡"运动的兴起与推进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精英文化在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分离的同时,也开始自身的嬗变。由于历史的特殊性,精英文化的发展既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又与现代化的展开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考察精英文化的发展进程,对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至明清,傩文化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步过渡到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也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的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在俗文化与士文化的视野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观。在俗文化的视野中,悲剧主要指在“悲欢离合”结构下所演绎的悲离情境,使观众产生认同感,达到令人泪下的效果。悲离情境只是悲剧片段,“折子戏”的出现,使悲剧呈现出相对的完整。士文化视野中的悲剧观主要是以戏剧抒发不遇于时、于世的悲剧感,“长歌当哭”,更多表现的是士人内心的“哭泣”,在悲剧的精神指向上与西方悲剧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全媒体时代炫富、色情、弄虚作假、舆论导向偏轨等恶俗文化泛滥的现象,指出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有信息把关不严和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呼吁媒体不要忘却引导社会风尚,促进文化繁荣,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18.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个新文化形态。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红色文化主要以"红色资源"的形态表现出来。红色文化具有包容性、时代性和稀缺性的基本特征。红色文化从区域文化到全国文化、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的发展历程,与20世纪以来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社会变迁历程恰相吻合。努力推进红色文化的时代化与大众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是新世纪新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