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道德常识和道德品质,但实际并非如此。尽管青少年儿童一直在接受来自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但是社会中层出不穷的丑恶现象成为了他们的"不道德遭遇",严重地扭曲了他们的道德信念。面对如此不道德的环境,德育再好也只能尽绵薄之力,德育的教育能力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从词源上分析,德育指道德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事实,其本质是教人“向善”和“求善”。德育的这种本质性认识要求我们必须以“善德”为核心重新构建德育的内容体系,建立起相对独立的道德教育体系、公民教育体系、政治教育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立足于道德教育,整合其他各种教育活动,全面培养人的良好品格。  相似文献   

3.
张选雁 《辽宁教育》2009,(12):24-25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呈现出教育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的状况。可以说,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是困惑德育工作者的最大难题;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最急迫的任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教授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4.
李照清 《教书育人》2006,(10):94-96
学校是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每一个学校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这也是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国家,有人误认为美国大学也是绝对自由、没有德育的。的确,美国大学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德育目标,也没有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明确概念。但实际上美国很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很重视政治观、价值观。教育在其整个大学教育中有明显的德育倾向,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加强对德育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大学德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颇有成效。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体现了“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政治化的德育目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德育目的难以取得应有的德育实效。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往往也注重这一点,忽视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而片面地认为这些做人的规范浅显、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6.
析德育概念在中国的嬗变——兼论“大德育”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这是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教育事实,也是中国学者们的共识,但却在现当代中国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由最初的道德教育泛化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的总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大德育概念。本文考察了德育概念泛化的历史过程,并对其原因及弊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中学德育的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项构成。这五要素是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其中.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政治教育的理念支柱,道德教育是实现理想信念的常态活动方式.法纪教育以“法”和“纪”的形式,充实和保证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进行;心理教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的心理素质始终起着维持、调节和统和个体的知、情、意、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德育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概念在实践运用中出现了德育内容“泛化”、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教育“道德化”、心理教育“道德化”、国际国内交流障碍等问题。理论界对德育概念的研究,至今无统一定论,从内涵方面大致有六种观点,从外延方面大致有狭义与广义以及广义中的“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说。为此,应搞清德育的核心概念。辨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三的区别,加强对三项教育的具体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杨珉 《江苏高教》2002,(2):96-99
本文从道德与幸福相互联系的视角出发,对幸福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及意义进行探索。道德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的终极目的。因此,幸福、人生与道德生活的联系也就成为伦理学和德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在道德和幸福的关系方面,伦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论述,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感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幸福就是道德;另一类以理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道德就是幸福。无论哪一类观念,都揭示了道德和幸福相互需要、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我们的道德教育而言,这意味着:道德教育不能脱离人对幸福的需要和追求,应以幸福作为教育的主题和目的。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是西方系统阐述德育教育的第一人,其德育观对于西方教育思想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达到个人与国家的正义和谐,培养哲学王。他的德育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知识即美德”。如何理解“知识即美德”,深入探讨此问题可为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一直是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十分必要.心理健康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个体道德的表现,个体道德的核心恰恰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与根本,本质上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属于德育范畴,道德与德育的概念有必要重新建构:道德是指人在处理与自我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态度和行为符合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规则;把人怎样认识和对待自己也纳入道德的范畴,是德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殷宏 《考试周刊》2010,(39):203-204
高职德育教育是高职教育阶段推行的德育活动,旨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当前,高职的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德育时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困境。而如何将道德教育深入高职学生的心灵并转化为学生们的道德自觉,是值得德育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过:“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德是种子中的胚芽。我们面对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道德的下滑事实。不抓德育是不道德的。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德育的实效呢?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道德"、"思想道德"、"道德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是高校道德教育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概念,认识和区分这几个常用概念及其关系有助于廓清各自的学科边界,避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将这些相近含义的概念混同。这是正确把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做好相关领域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教育被许多国家视为第一战略产业,呼唤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其中高校德育改革无疑是十分引人注目的。高校德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本文拟对新时期、新形势对高校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及高校道德教育的改革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新世纪高校槽育面临的桃战和机遇 1.“新经济”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对高校道德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新经济”是美国经济学界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最初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曾经在一篇报道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有记者问,什么是德育?一位教师说,德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位班主任说,德育就是如何善待孩子,如何欣赏孩子。校长说,德育是“人育”,是对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善的引导。德育主任说,德育是有血有肉的言行、情感、事实与现象,是可见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德育低效一直是困扰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普遍问题,德育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是德育低效的根源性因素。要明确德育本应为道德教育,坚持德育为教育的道德目的,使道德教育成为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8.
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德育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除了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原则、把准方向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探索出适应网络环境的德育新方法、新途径:要创新高校德育模式,提高网络德育效率;要尊重大学生这一网络重要群体的主体性作用,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要重视德育网站建设和加强网络活动监管,使网络道德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9.
德育内容指在学校开展德育时,用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准则及其思想体系去教育、培养学生,它是依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加以选择和设计的,是德育目标要求的具体展示,也是德育本质的直接反映。当前学校德育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体系,它包括哪些方面?结合学校德育目标和德育实践,我们认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内容的基本框架是五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教育,进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法纪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法律观念和遵纪守法的品质,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注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引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让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一直是困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平时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错,学习热情也很高,但对他们一提起德育的内容,他们总是缺乏兴致。道德教育又是每个时代、每个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有没有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