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薛大春 《阅读与鉴赏》2007,(11):52-52,80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一诗是“三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诗篇,因而一直被选人中学教材。该诗通过石壕村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无可争议的。但诸多教学参考书在分析着墨不多的小吏时,皆都简单冠之以“横暴”、“凶悍”、“如狼似虎”等谥恶之词,将其当作反面人物来分析,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石壕吏》在叙事过程中藏问于答层层进逼,将爱憎情感藏于其中,忧愤深广,显示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4.
杜甫的《石壕吏》在叙事过程中藏问于答层层进逼.将爱憎情感藏于其中.优愤深广,显示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杜甫作《石壕吏》一诗,叙述他在一个普通村镇农舍一夜的经历,通过一个社会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中国人民灾难的惨重。公元七五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一年)和公元七六四年(安史之乱结束以后一年)中国人口的统计,说明十年之间,由于安史之乱,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公元七五九年,“邺城戍”、“河阳役”正紧张的时候,唐王朝军队和史思明叛乱军队在黄河北岸邺城、河阳一带反复进行拉锯战,战况十分激烈,需要直接或间接投入战斗的人员,比往常增加了许多倍。人口锐减,还要供应  相似文献   

6.
《三吏》是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名篇,是以安史之乱为题材的组诗。在解释上历来存在着争议。《石壕吏》诗第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就是“老妇出门看”,有的本子作“出看门”。清代学者仇兆鳌、查慎行、浦起龙以至现代郭沫若等人,都从“老妇出看门”。他们的理由都一  相似文献   

7.
夕阳斜斜地挂在空中,讽刺着这个没落的年代,从鲜红到残红,那军队又在进攻了,呐喊中夹着怨气,洛阳城里一片血红……随着大唐帝国的衰落,原来衣饰华丽的杜甫此刻穿着破旧的麻衣赶回华州,为躲避征兵途经这无名的石壕村,眼看天色已晚,赶紧投宿在一户人家。“再去县里各个地方,一定要找出人来!”县官阴冷地说。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石壕吏》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69)的春天。这时,唐王朝虽乘安禄山叛军内讧之机,相继收复长安和洛阳,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乃占据相州,唐将郭子仪久攻不下,最后被叛军击溃。唐肃宗为了补充兵力,平复叛乱,便派人到处抓兵,人民深受其苦。杜甫正在这时候由洛阳返回华州,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这组组诗中一首小型叙事诗。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本课堂实录是重庆市第二届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参赛篇目,获二等奖第一名。但这绝不是我们选刊此文的根本原因。真正吸引我们注意的,是本文作者为我们提供的教学《石壕吏》一文的独特视角:从不被关注的,或者一味地被否定的“吏”入手,通过“吏”身份的特殊、行为的异常、心理的无奈和扭曲以及与之相关的诗人的矛盾,展现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之广、之深。特色即生存,个性即生命。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能以此文为借鉴,吃透文本,精心设计,提供更多更好更有特色的课堂案例。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课文本诗选自《杜工部集》。《石壕吏》是杜甫的杰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中的一篇。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因事从洛阳回华州(现在的陕西省华阴县)。那时,正是“安史之乱”(由唐朝统治者的腐败而引起的武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这次叛乱从公元755年爆发,一直延续到公元763年)的第五年。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痛苦不堪。杜甫经过石壕村(即现在河南省陕县东南)的时候,亲眼看到官吏借征兵的名义骚乱人民,男女老幼邪被抓去服役的情况,就写了此诗。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人民在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下所遭受的家破人亡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的怨愤及对人民的同情.  相似文献   

11.
黑夜终于过去,天空逐渐亮了起来,一夜辗转反侧的杜甫打点好行李,轻轻地推开了门。枯黄的梧桐叶铺满了小院,梧桐树只留下光秃秃的枝丫。这儿寂静得好像什么事也不曾发生过。杜甫正准备离去,却碰上衣衫不整,外逃一夜刚回的老翁,杜甫与这可怜的老翁作了告别。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想】语文似乎越来越难教,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很难说清楚。笔者以为,一篇文学作品的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去理解文本的原味,去体验文本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本真也许是最平淡的,可也是最真实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是个性化的,但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他自己的解读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理解与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逾""走""怒""苦""衰"等实词的含义,进而把握文章大意。  相似文献   

13.
1.语文教学要把“文本的课堂”转变为“体验的课堂”,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在感受人物情感的同时,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2.阅读是一种感悟,要通过品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悟出隐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3.阅读是一种对话,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要既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在对话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文本意义。4.阅读是一种理解,要通过阅读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在体验他人生命活动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悟,丰富作者的创作原意。5.阅读是一种发现,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深层体验与思考的习惯,透过文本中的文化意…  相似文献   

14.
一、导入新课(略)(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首先,让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和停顿。然后给黑板上生字注音,再由一个学生试读全文,学生讨论订正。根据大家提出的朗读要求,再指定学生朗读后让学生集体朗读。 2.读懂文意。师:我们学习古诗文,不仅要读  相似文献   

15.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为唐玄宗所一贯宠信的“镇边重臣”安禄山举兵反叛朝廷,爆发了持续九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这场封建皇朝中央政权势力与地方军阀割据的争夺战,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日益激烈,长期战乱不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五个年头(759年).当时,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先后被唐军收复,唐朝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形势对唐非常有利.但由于统治者的昏庸,诸军不设统帅,而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军队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结果大败溃散,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  相似文献   

16.
初中学生对言的学习感觉有些难。因此,针对本故事性强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近生活,通过改编表演,自主学习,在理解课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加深对课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17.
时间:一九八○年五月十四日班级:二十中学初中一年级二班教师:包经弟老师(这是包经弟老师所做的语文教改实验课。这堂课重点突出,生动活泼。教师在正确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相似文献   

18.
改写原文: 残阳如血,几只乌鸦呱呱地飞回巢。村里静悄悄的。破败的门窗在风里咣当作响。眼见天色已晚,可村里十室九空,叫我到何处投宿?终于看到一户人家微弱的灯光。我连忙奔过去。  相似文献   

19.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诗人耳闻目睹之事为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一句拉开了帷幕,紧接着,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组速写。通过这一组速写,诗人写到了老翁、老妇、吏等人物,但笔触只勾划老妇,并重点揭示她复杂的心态。这一组速写,不仅展示了唐代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灾难,给百姓带来撕肝裂胆的心灵痛苦,而且凝固了历史的画卷。   作为一组白描速写,诗人没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也没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叹惋,它在“不着一字”中展示诗人沉郁的情怀。特别是“独与老翁别”的“独”字,可…  相似文献   

20.
一、导入新课(略)(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首先,让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和停顿。然后给黑板上生字注音,再由一个学生试读全文,学生讨论订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