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付欣 《文教资料》2007,(20):187-188
主体性德育模式是应对工具性德育模式而产生的,它深刻地触及了德育的根本问题,有其建构的必要性。主体性德育模式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以道德价值本身为根本目的,以师生互动为存在基础,以个性化、生活化教育为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蒋业华 《高教论坛》2003,(2):35-36,31
德育过程中的情感陶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十分重要而且必要,它不仅内在地构成了德育过程,而且在建构以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为特征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中不可或缺,另外它还是德育加强对人的情感培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学校实施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我国德育模式的新趋势,指出我国德育模式呈现如下走向:在价值取向上。极力强调学生主体性;在德育模式形态上,呈现多元化;在理论——操作纬度上,操作性强;在构建德育模式理论基础时,注重多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4.
论主体性德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传统德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主体性德育的概念,强调在德育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完善人格。同时分析了进行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指出主体性德育对于素质教育、我国的社会现实及德育本身的意义和作用,进面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主体性德育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在于忽视教育的独立性及其自身的价值目标,在于轻视道德实践及其主体性以及采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范化的德育模式。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有一个指导思想和实践模式的超越,建立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性,以活动为主要途径的道德教育模式,以保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有效性的探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走出传统德育模式下存在的诸多误区,需要通过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来取代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德育操作体系。主体性德育模式强调受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强调激发受教育主体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王崎峰 《天中学刊》2007,22(3):125-126
主体性德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举措。从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出发,存在着三种教育模式,即“选择-养成”的德育认知模式、“生命-关怀”的德育情感模式和“生活-体验”的德育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8.
提出活动德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德性行为的实际锻炼,增强德育的有效性。然而目前高校的活动德育尚存在着许多不能忽视的问题,如缺乏学习主体性,缺乏理论指导,缺乏实际效果,也缺乏科学评价。为此应转变活动德育观念,加强活动德育理论研究,建立有效的活动德育评价机制,强化学生在活动德育中的主体性作用,构建和实施主体性活动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高校德育模式主要以知识化、思维化的知性德育为主。知性德育发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主义思潮的推进而逐渐形成,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现代德育潮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单一的知性德育培养模式逐渐暴露了种种弊端。"知行互动"的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探索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知性德育模式下"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问题,既能继承知性德育的优点,又能超越知性德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社会的到来正在使大学校园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本文从宏观、系统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得出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赖以存在的客观社会基础发生变迁的观点,据此,剖析了信息化进程中大学教育环境的整体开放性、局部分散性、互动交融性等新特点,并通过对德育综合结构中的“体”和“要素”变化的前瞻性研究,提出大学德育超越的新思路-媒体德育模式、学区德育模式、学区德育模式和主体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