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菏泽市报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给编采人员订一份《新闻与写作》,并把它作为业务学习的必备材料。1990年11月14日,编辑部就如何学习运用好《新闻与写作》,召开了一次由部分编采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下面是与会者的发言摘要。一、《新闻与写作》是编采人员的必读之物要闻部主任程凤斌: 市报自1980年创刊以来,相继为编采人员订阅了《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青年记者》等新闻业务刊物。我一直比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工作中,特别是各级地方新闻单位,历来重视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编采人员强化新闻真实性意识,坚守新闻真实原则,还通过"三贴近"等多种形式,不断要求编采人员到基层,上一线,实事求是做好新闻编采工作,努力杜绝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3.
今年初,我们提出了“团结奋进,创造佳绩”的口号,在报社全体人员中树立精品意识,发动全体编采人员写精品、编精品,以精品为目标,为创优而奋斗。一、新闻要出精品报纸以新闻为主体,一张报纸如果没有读者喜爱的新闻,就会失去主体受众。报社的所有编采人员和管理者,无不希望获得重大新闻和具有轰动效应的好新闻。尤其是  相似文献   

4.
自贡日报十分重视在编采人员中开展新闻理论研究工作。一是报社总编辑带头撰写论文;二是办好内部新闻、理论刊物;三是制定了一系列新闻理论文章奖励办法。仅在过去的两年中,共撰写了50多篇文章,其中在省级以上刊物刊登了13篇,增强了编采人员研究新闻理论的积极性。自?..  相似文献   

5.
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之一。但目前地市报记者、编辑的理论水平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这是影响地市报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人员结构看,地市报编采人员相当一部分来自基层,有的仅有高中学历,多数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理论;有大专、本科学历的编采人员,学中文的居多,对理论大多也是一知半解。从地市报平时的学习情况看,大都忽视理论的学习和修养。从编采人员的认识看,多数认为学习新闻采访、写作比较适用,可以立竿见影;学习理论用处不大,且枯燥无味,难于掌握,不学也照样写稿见报。因而理论在地市报快  相似文献   

6.
《新闻编采心理研究》是甘肃省新闻研究所编辑、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关于新闻编采心理研究的论文专集。该书共收入我国新闻界专业论文近30篇。内容涵盖报纸、广播、电视三方面,选题涉及记者心理、编辑心理、被采访对象心理以及受众心理等范畴,汇集了目前我国关于新闻编采心理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作者包括新闻理论研究人员、新闻院系教师、研究生、从事新闻编采业务的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7.
杨钰 《新闻采编》2003,(4):45-46
在商界 ,经营者把顾客比作上帝。推而言之 ,办报人的上帝就是读者。一张报纸办得好与差 ,要看它的读者群多还是少。一般来说 ,报纸办得好 ,读者就多 ;办得不好 ,读者就少。读者多与少 ,读者面大与小 ,是衡量报纸办得好与差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张报纸读者根本不愿意看 ,那就失去了办报的意义。报纸是靠编采人员办的。要想办好一张报纸 ,必须要有一支好的编采队伍。编采人员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新闻敏感、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深入实际生活的程度 ,都直接影响着报纸的质量 ,影响到发行。因此说 ,一张报纸有没有可读性 ,读者愿不愿意看 ,直…  相似文献   

8.
张宝琴 《今传媒》2004,(4):52-52
新闻求新求变,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不仅体现着编采人员对新闻事实的把握是否准确,还体现着编采人员对新闻价值的把握是否得当。  相似文献   

9.
"观点新闻"作为新闻类别被新闻界关注是近五六年的事.2000年初《文汇报》以"观点新闻"为题开了个言论性专栏.此后,相当一批报纸的版面和栏目里开始频繁使用观点新闻这种报道形式,观点新闻在新闻实践中得到了编采人员和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0.
<正>每年开展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作为全国新闻媒体界的一项重要传统,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新闻实践活动,更是新闻工作者深入了解民情、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还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辽宁《丹东日报》新闻编采人员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的创新性实践结果表明,将采访重点和报道密度与群众阶段性关注点相结合,不仅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果,同时对增进媒体与受众的联系、提升新闻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2024年,丹东日报社新闻编采人员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展现出新的风貌,其报道实践对于理解新闻媒体的角色和功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  相似文献   

11.
广播新闻应具有自己的特点。近几年来,广播新闻进一步强调要“自己走路”,努力开拓广播新闻写作的路子,广播新闻的面貌正在逐年变化,有不少广播新闻佳作出现。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广播新闻改革的步子迈得还不算快。人们还在议论:现在不少广播新闻,在导语写作、语言运用、体裁、形式等方面,与报纸新闻的区别不大。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编采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于使用报纸文体和书面语言写广播新闻。“习焉不察”,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在采访场所,我们见到的  相似文献   

12.
可读性——这是摆在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也是至今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一个老题目。 没有可读性,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读者不爱看的报道乃至一张报纸,是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种“语言垃圾”。 从报上完全消灭这些“语言垃圾”现在还做不到。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减少这种“语言垃圾”,尽可能使新闻报道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以增强可读性。 增强可读性是个大题目,本文只从两个具体问题入手,试谈一谈。 在报上的各类新闻中,可读性最差的是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硬新闻”)。作为党报,这几类新闻不可不要,而且往往还要登在重要位置。如果把这几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加以改进,增强其可读性,那么将带动整张报纸的面孔为之一变,为之一活,为之一新。 怎样改革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增强其可读性呢?我以为可用两句话概括:会议新闻信息化,经济新闻生活化。 一、会议新闻信息化 长期以来,报界反复呼吁要“减少会议报道”,然而收效甚微。因为作为党报,限于种种条件,会议报道是很难“减少”的。换个思路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是否对“减少”会议报道空喊太多,而对改革会议报道实做太少呢?  相似文献   

13.
报道科技新闻要有科学态度,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命题。难道能以不科学、反科学的态度报道科技新闻吗?理是这么个理。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落到近些年报道的科技新闻时,觉得这个意在不言之中的命题,确有议论一番的必要。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既不允许夸大,更不允许作假。以科学态度报道科技新闻,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准确的,另一层是对所报道的事实的评价应当是恰如其分的。新闻的生命是真实。科技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自然不能脱离这个根本前提。而科技新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关于最近所发生的新鲜而重要的事实的报道或述评,策划就是构思和设计。所谓新闻策划,就是根据当前的报道实际,集思广义,通过认真的分析,理性的思考,对栏目的安排、稿件的采编,版式的设计进行有创意的谋划,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报道热点,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从而达到最佳的宣传报道效果。新闻策划是编辑工作的第一步,也是编采人员创新意识的一种体现。如今,它已越来越被新闻界所重视,以致在当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闻是地方党报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张好的地方党报,离不开好的经济新闻的支撑。但长期以来,经济新闻却广受诟病,“内行不稀看,外行看不懂”,经济新闻的生、冷、硬面孔一直令读者生厌。因此,如何强化经济新闻有效信息传播,让读者喜欢并乐于接受经济新闻一直是我们从事经济新闻编采人员不断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的大潮中,一个新的新闻品类——深度报道,以其特有的纵深度、宽广度和震撼力脱颖而出。它涉题重大,高屋建瓴,气势飞动,跨越时空,纵横捭阖,说古论今,使人耳目一新,沉思、清醒、感奋! 深度报道的崛起,是近年新闻改革的重要成果,很快受到新闻理论界和编采人员的重视,不断有佳作涌上报端,有关探索深度报道的文论也见之于新闻业务刊物。应新闻界的呼吁,第8届(即1986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会,把深度报道作为独立的报道形式,单列组进行评选。这预示着新时期新闻改革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同时要看到,深度报道在有些报纸、有些编采人员那里,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简单化、表面化的新闻模式,这与我国改革形式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从给陕西省乃至全国的新闻评选会上推荐来的深度报道作品和在评选会上谈论的情况看,无论在写作上,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新闻界深入研究和探讨。下面发表的是于清潍同志写的《怎样看待深度报道》。文章结合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认识,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度报道的定义是什么? 二、当前为什么强调深度报道? 三、深度报道的特点是什么? 四、深度报道的形式有哪些? 五、怎样采写深度报道? 这五个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很重要,大有一议的必要。为了推动新闻写作的改革和新闻改革的深入,欢迎新闻界同志和广大通讯员来稿参加讨论,畅叙己见。  相似文献   

17.
编采分开绝非编采分割相对于过去的编采合一,新闻传媒现在实行的编采分开,可以使编辑、记者能够集中精力,专事一职,有利于编采双方把各自分担的工作做得更好。同时,所有新闻均由新闻出版部门统一编稿和成版,也有利于统筹把握、规范和坚持报道的质量标准与版面的总体风格,有利于发掘、整合和优化新闻资源与版面资源,提高报纸的总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肖燕雄  尹熙 《新闻记者》2005,(11):34-36
新闻考评制度的核心是评价 新闻考评制度是对媒体采编人员业务水平进行考核的制度.是新闻媒介内部管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关系到新闻媒介整体的发展方向。目前媒体编采考核方式大致有硬性定量型、自我申报型、折算分数型、末位淘汰型、首席记者型、划分等级层次型等几种。其主要目的是以之作为编采人员的工资发放标准,鼓励编采人员写好稿、编好版。  相似文献   

19.
孙玉平 《新闻三昧》2007,(11):20-21
精心的规划设计是一张报纸得到读者欢迎,新闻报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前提。新闻策划是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  相似文献   

20.
报纸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报纸的的新闻及其思想的质量上。它取决于新闻编采人员的“内力”,即综合能力。传统“大报”拥有专业素质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职业精神高尚、思想方法科学、认识问题深刻的编采人员,以及他们在读者心目中的权威形象,这是当今报业市场竞争中的最大财富。“大报”参与并赢得竞争的利器在于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上。开发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报纸编采人员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必须从提高他们的思想能力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