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文学作品教育中应注重学生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它是从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入手,致力于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尤其在教法应突出“情”与“美”,特别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思想文化的化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美”字则鲜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审美取向。本文从“美”字字义考释,继而分析推究我国古代以“味”为“美”,以“肥硕、丰腴”为“美”,以“长寿”为“美”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揭示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审美价值及审美取向,并阐明作家对细节描写多元化的审美取向对实现或扩展审美价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感染力标准吴家荣一、审美感染力标准的确立文学艺术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为其存在前提。艺术的目的是要“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①。因而,文学的批评标准必然要能正确地权衡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非直接的功利价值。一部文学作品效...  相似文献   

6.
莫言用民间审美与审丑的尺度构筑了《檀香刑》的精神家园高密东北乡。他以宏阔的眼光,以对民间本土文化的谙熟特质,寻求着历史、寻求着人性的全部美与丑;他以一种与精英意识和主流话语迥异的价值取向,打破美与丑的界限,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民间审美与审丑的二元悖论命题。  相似文献   

7.
“读图”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新闻审美价值取向,而报纸媒介上方兴未艾的“卡漫热”,又使新的新闻价值体系有了新的变化,它不仅强化了报纸的编辑意识,而且使受众的审美感受由“实感”走向“虚拟”。同时,卡漫热的出现也说明了知识产权意识在社会上已得到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8.
九隆传说中蕴涵了哀牢氏族图腾崇拜、对龙文化的认同、渔猎经济意识、普娜路亚婚姻制、文身、血缘分封制及“贵小”王位继承制、王位世袭制等多重史学意义;哀牢夷价值取向的萌芽及发展,深刻影响着哀牢夷区域文化在历史发展历程中的相对稳定性、传承性,从而也形成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其价值取向涉及到伦理、经济、婚姻、审美、政治、文化意识等诸多方面;从“九隆传说”史学意义中对哀牢夷价值取向的透视,可较系统地了解到哀牢夷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其氏族价值观及氏族文化体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本文揭示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审美价值及审美取向 ,并阐明作家对细节描写多元化的审美取向对实现或扩展审美价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一、审美创造:“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价值取向“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一方面注重“文学阅读”,提升审美力,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实现“创意表达”。  相似文献   

11.
对于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千夫”一词的含义,毛泽东认为是指“敌人”,有人认为是古代武官名,也有人认为是指众人。综合考察“千夫”、“千夫指”两词的含义,可以得出结论:千夫,本指众人,在鲁迅诗中特指人民大众,而“千夫指”本意为被指责的人,在鲁迅诗中指敌人。  相似文献   

12.
"自由自在"的生命力--论莫言的民间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家莫言的成功也许要归功于他执而独特的民间审美取向,他的这种审美取向主要通过对自由原始生命的张扬和对民间生生不息的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包含着对文学作品的感性体验,也潜藏着理性的审美判断;通过对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意识、审美和功利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释文学批评的审美特性和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首先探讨嵇康祟“友”意识的成因及其交“友”特点,认为“早孤”生活也是形成描嵇崇“友”意识的重要因素。而成年后进道母亲、长兄早逝打击,与二哥描喜无同志之谊,以及不重女色等,也使他崇“友”。注重择“友”、“每思郢质”,以对抗魏晋之际虚伪礼法、追寻审美化的生活方式,使嵇康崇“友”意识具有重要的化与审美价值。至于重“友”有甚于家人,连死都与“友”相关,则表现了嵇康重友的鲜明特点。其次探讨受祟“友”意识的深刻影响,“每思郢质”成为贯穿嵇康学创作的重要主题旋律。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的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思想以“趣味”为中心内涵,把文学的“趣味”和作家及读者的情趣、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趣味”以超越狭隘的个人爱好的深广意义,“趣味”成为朱光潜最为重要的文艺理论术语。从价值取向角度而言,朱光潜“趣味论”的文艺理论思想可以理解为审美功利主义,或概括为以审美为核心,追求真、善、美三元调适。  相似文献   

16.
范经华 《考试周刊》2010,(11):30-31
“民间立场”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我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陈思和先生认为,民间理想主义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是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作家把自己隐藏在民间。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作为认知世界的出发点。表达原先难以表述的对时代的认识”。本文之所以将晋剧《打金枝》定位在民间视角或者民间立场下的公主驸马的婚恋生活,因为纵观全剧,处处都体现出一种以道德评判为标准的民间逻辑,一种以智取胜的民间策略,一种大团圆式的民间理想。  相似文献   

17.
从闽村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乡约制度”的形成和实例的文献取证设论,描述闽村的“乡约制度”与当地民间种种社会性格之间的种种关系:“长老之设”、“敬天酬神”、“礼法取向”的自治性质和自愿原则,村民受约、自约和互约的乡土社会成员共同生活和共同进步的理想,乡约与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展示在传统的乡村社区里,民间社会性格在社会制度价值取向上的双重性,以及如何在二者之间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以维护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8.
道家心性意识与"论语派"的文化编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派”以30年代初《论语》杂志创刊为标志,在化心态的选择上走了一条与“左翼”主流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从审美立场到创作实践,“完全”的自由个性取代了“五四”激进主义的立场而开始向中国传统的道家心性主义靠拢,找到了自己的化编码,并获得了对生命本体的价值体验,成为“论语派”独特的个性所在。  相似文献   

19.
魏晋六朝文学尚“清”成因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学审美价值取向明显尚清。魏晋以来的谈玄风气盛行促成了魏晋六朝学尚“清”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魏晋以来士人们人的觉醒意识表现为对个体仪表风神“清”趣的崇尚,对“清”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影响到学领域形成尚“清”的审美价值取向;佛教传入对士人心态情趣的影响亦带来学创作中的清美好尚。建安迄于正始时期学主要表现为清峻、清简;西晋学崇尚清丽、清华;东晋时期学偏向于清淡、清雅,而南朝学最终走向清绮、清丽。  相似文献   

20.
Y陈凯歌执导的公益广告《橘子》从2002年12月2日起,在央视播出,让千千万万的国人尝了一口“教育”这个“酸橘子”。当前,大家把“橘子”嚼出不同的“味道”,各种呼声不绝于耳,并有好事者提出《橘子》的情节和主题词所表达的对“教育”的理解,是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传统教育主题的一次大胆质疑。笔者不敢苟同这种人为对立的做法。教育学家杨东平说得好,“‘爱是果实’和‘知识改变命运’一样,不是一个学理,更不是教育的定义,仅仅是一种价值取向”。笔者还认为,这两种价值取向都有存在的积极意义。如果说《橘子》呼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