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言语社区的五个构成要素存在争议,每个要素都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医学言语社区中每个要素成分都有显性和毖性的划分。每个言语社区只有同时具备五要素中显性成分,才是理想完善的典型言语社区,是核心言语社区;言语社区五要素中如存有隐性成分,则属于边缘言语社区。  相似文献   

2.
言语社区的发现和鉴定标准有五要素说、四要素说、三要素说等。本文运用言语社区理论的五要素说,对大学生网络社区进行了考察,试图证明大学生网络社区是一个言语社区,并对言语社区的鉴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言语社区是语言研究的对象和基本单位,言语社区的层次性是言语社区内部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文从言语社区理论的"人口、地域、设施、互动、认同"五个要素了解普通话社区建设现状,并对五要素的层次性进行探析,进而提出分层建设普通话社区的策略。这对于新时期推广普通话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特点与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社区具有地域、人口、设施、互动和认同五要素,这五要素既与社区有联系,又与语言有联系,表现出极强的复杂性,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人口是稳定性和流动性的统一,地域是时空性与超时空性的统一,互动是同一性与变异性的统一,认同是群体性与自我性的统一,设施是显现性与隐秘性的统一。认识言语社区的构成要素特点对深入言语社区理论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国春 《海外英语》2012,(21):251-253
连接成分在现代汉语语篇中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通常认为隐性大于显性,这与汉语的意合特点相关;而有时显性显著则与特定文体相关。通过在同一汉语语篇中使用或不使用连接成分的对比分析,发现对连接成分的显性或隐性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文体,而是该语篇的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6.
动态传递中的语意有显性隐性之分,言语形式有常态与变异之分,言语形式的有意变异是新的言语形式构建,说话人有意选择言语变异形式,目的是引发听话人的注意,传递隐性语意,并制造并联,使听话人能够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推理,从而理解,领悟隐性语意。  相似文献   

7.
树立大课程观,既重视显性课程建设,又重视隐性课程建设。所谓大课程观,是指将课程建设的观念从传统的显性课程延伸至隐性课程,将两种课程均纳入课程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补充、延伸和拓宽,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显性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大学精神、校风、自然文化、学术文化等要素都是隐性课程的结晶,这些要素对人才的健康成长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相似文献   

8.
隐性课程既渗透在学校显性课程之中,又存在于显性课程之外,是学校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要素的系统,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隐性课程括物质性的隐性课程、精神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和行为性隐性课程等方面。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需要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创造民主、自由、宽容的课程氛围,提高师德修养,重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学校隐性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是通过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互融合的形式进行的。显性德育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而对于隐性德育,人们还关注得不多、研究得不够。随着现代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隐性德育的问题已被提了出来。 一、隐性德育的概念   1隐性德育概念的界定   隐性德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   2隐性德育的结构   隐性德育要素构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存在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双主互动”之中的要素,称主体性要素;另一类是存在于…  相似文献   

10.
广告文化传播的隐性要素在实施中须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文化的传播要素有两类:一类是基本要素又称为显性要素,它通过信源、信息、媒体信道、对象和反馈,扩大广告文化的氛围,强化广告的信息传播。另一类是隐性要素,它通过情感因素、心理因素、时空因素、文化背景、权威意识进一步拓宽广告文化的功能。广告显性要素的传播主要是受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广告的隐性要素则更广泛地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各国经济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影响,导致世界各国广告隐性要素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本文就广告隐性要素在共性与个性使用中须注意的问题加以探讨,使广告隐性要素得以恰当的实施,使广告文化的传播达到有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谈校园隐性文化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显性课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德育的主渠道。但校园隐性文化的德育功能也不容忽视。校园隐性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隐性文化的核心,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在德育过程中,如果能把校园隐性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定能收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获得的间接的、内隐的、非正式的评价。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渗透性,在每个教学环节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会有隐性评价的存在,从教师的言语、神态、举止行为,到课堂教学环境的布置,都包含着隐性评价;二是潜在性,隐性评价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往往隐含在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学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三是细节性,隐性评价总是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隐性知识的发现与解决,是学科能力的体现,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和手段。历史教材中有现成文字表述、显而易见的知识即是显性知识。而那些在课本文字中没有直接表述、潜藏于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即被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有机联系的,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的表现形式,隐性知识依托显性知识而存在。是显性知识的深化、概括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一、隐性知识理论在当代知识理论中,知识总体上可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英国学者波兰尼明确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别: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也被称为明确知识、言语的知识、清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言语社区的内涵、本质、构成要素、研究范式等问题向来存在很大争议,而关于言语社区的研究成果中,实证研究往往多于理论探讨。当前有必要对现有言语社区的各种理论重新进行梳理和整合,尽可能消除现有诸多观点的对立与混乱,以建构起一个具有概括性和解释力的理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6.
朱莉安·豪斯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把翻译文本分为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根据她对显性翻译的定义,英文小说<京华烟云>中存在大量汉语习语显性翻译成分.这些习语显性翻译在文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显性翻译不可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17.
儿化音变在书面语实践中是以两种状态存在的:显性状态和隐性状态。显性儿化是儿化的标准状态,隐性儿化是儿化的非标准状态。隐性儿化的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隐性儿化词不同于非儿化词,诵读时要读出卷舌韵,这与词义、感情色彩、表现风格和修辞效果相关。作者和读者都要有语言规范意识和视读的责任意识。国家级普通话测试指导用书的朗读作品应统一使用显性儿化词。  相似文献   

18.
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隐性知识的转化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的获得需要非正式的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社区是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它的情境性、交互性以及便捷的管理工具能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建构。结合虚拟学习社区在促进个体隐性知识建构方面的优势,提出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隐性知识的转化方武。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内容广泛,种类丰富,根据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而实际上,我们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在无意识阶段,开发利用的仅局限于校内外一些显性资源上,而忽略了学校氛围、师生关系、社区及家庭等校内外的隐性语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0.
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言语行为的存在场。本文将对言语社区的相关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对当代大学生的流行语现象进行探讨,审视当代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