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确定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原则,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外显性和过程性相统一的原则,学科特殊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相统一的原则,确立适用于本课程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校事故的处理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从已出台的四部处理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法规来看,它们均未明确指出学校事故的处理是否适用于无过失责任原则。这就容易使家长和学校在学校事故的处理过程中往往争执不下,不利于事故的解决。为了顺利、便捷地解决学校事故,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回避学校事故能否适用于无过失责任原则这一问题。一、无过失责任原则及其适用意义民法学上将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准则称为归责原则。在学校事故中确立合理的归责原则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归责原则的确立不仅决定了学校事故侵权民…  相似文献   

3.
FD-QM系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QM合作开发的在线课程质量标准,此标准非常适用于高校慕课以及基于SPOC平台的在线及混合式课程,尤其是关于课程考核及检验教学效果方面的指标,更是给高校混合式教学方式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研究解析FD-QM评价标准,探索高校职业技能类课程在线过程性考核的确立原则标准,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确立同步训练、技能评测以及多样性实践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多维度平行考核标准,为推进高校职业技能类课程的在线过程性考核提供相应的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职业准入制度已初步确立,笔者针对学校高职助产专业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职业准入为导向,进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整合和工学结合开发新课程等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5.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当代国际私法所确立的崭新理论.已被广泛适用于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诸多领域.文章仅就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产生、适用及其利弊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评价的原则1.发展性原则。“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是对教育评价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2.多元化原则。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实效性原则。评价必须具有实际意义,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不能摆花架子、图形式、不切实际。4.情境性原则。评价活动都是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7.
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是课程设置主体对课程设置效用的判定和目标的优先选择,是设置主体在进行课程内容排布、体系建构过程中所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包含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内容,具有主观性、差异性、变化性、层次性等基本特征。它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经过对社会需求的统合,具象为能力发展目标、知识发展目标,并最终体现在课程体系之中。确立正确的课程设置价值取向,必须遵守社会性原则、特色性原则以及全面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8.
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应该是“有意义的交互”,意义交互的设计需要以教学交往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相关教育软件开发理论为指导进行科学的界定与分类,并确立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评价机制,以确保交互的设计能够在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新知识与学习者非智力因素之间起到有机的联系作用,从而使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具有科学的教学性,使网络课程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传统课程知识观的知识化本质观遮蔽课程知识的教育性,客体化存在观贬抑其人文性,预成化发展观消解其多元生成性,工具化价值观忽视其意义性,使人知疏离,异化了课程知识属人、为人的特性。回到原点探寻,可知课程知识源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成人的教育需要,它与教育联姻的基础在于其内蕴助益学生成长的可能意义。这种意义的现实化程度取决于学生与它融生互动的深度,体现于学生属人的发展高度。我们应确立以人的成长为核心的"人知融生互动"的课程知识观,明确课程知识的教育性、重视其人文性、关注其多元生成性、凸显其意义性和价值的主体依赖性,为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以实现课程知识的存在意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关涉的因素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仅就课程观念重建、课程体系重构、教材文本重整三个重要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操作建议.一、课程观念的重建.课程观是对课程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指导高职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评价改革的总纲.当下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旧课程观,依然错位运行、惯性主导高职课程领域,知识构成“学科本位”的实质内容,学科则成为“知识本位”的落实形式,二者互为表里、相与为用.  相似文献   

11.
模糊教学论     
本文提出了模糊教学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初步论述。文章认为,模糊教学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其模糊特征表现为教学的整体性、开放性、不确定性;其艺术特征表现为情感性和审美性。模糊教学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感、发散思维以及知识的整合和运用。文章还提出了模糊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原则:辩证原则、变易原则和创新原则。文章最后认为模糊教学是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课程评价方法是对课程评价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因素之一。课程评价方法经历了实证化方法与人文化方法的演化,根据发展性评价的特点,在发展性课程评价中,应确立理解性原则、多元化原则、现实性原则,建立课程评价方法的网状结构模型,并以行动研究作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就业导向、知识与技能兼顾、课程整合等基本原则。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应从岗位群出发,分析专业职业目标、职业能力与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确立操作系统、编程能力训练、网络基础知识、安全技术应用为课程体系的四条主线,在课程设计实施上要求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不能脱节。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知识观相比,后现代知识观发生了重大转变,突出表现为知识的生成性、生态性、境域性以及多元性。这一变化对于我们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吴杰 《化学教与学》2010,(10):14-15
高中化学课程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发展和提高,在许多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知识的难度和深度明显加大,从而使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适宜”,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考虑如何进行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要确立一个大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放眼于整个课程系统,将那些初中与高中有紧密联系的知识有意识地、分散地渗透到初中化学教学中,为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化学新的学习模式做准备。  相似文献   

16.
文化哲学提供了超越传统德育课程理解的实体本体论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方法基础。通过对德育课程知识"空壳化"、德育课程资源"单一化"与德育课程实施"无人化"的现实批判,借鉴文化哲学的方法原则,提出德育课程变革就是摒弃教授化德育课程走向学习化德育课程,确立学习化德育课程知识观、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观与德育课程实施的学习者本位观。这体现了学习化德育课程的人本取向,确立了学习化德育课程提升人的精神生命的文化优化实践活动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7.
模糊教学论     
本提出了模糊教学理沦,并对其进行了初步论述。章认为,模糊教学艺术适用于人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其模糊特征表现为教学的整体性、开放性、不确定性;其艺术特征表现为情感性和审美性。模糊教学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感、发散思维以及知识的整合和运用。章还提出了模糊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原则:即辨证原则、变易原则和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18.
高校课堂教学对于高质量人才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随着数字视频产业的高速发展,现有《电视原理》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依据知识路径原则,采用“以大见小,以小见大”方法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实施完美融合,使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形成对知识的“直觉”,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于工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表明,该教改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卓越绩效模型以促进学生卓越发展为目标,突出评价的目标性、引导性和激励性原则,强调评价指标的系统性,注重评价结果的“增值度”,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很强的内在适切性。基于该模型可以围绕七个方面构建适用于学院、专业和课程三个层级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S校为例,立足应用型高校在“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三个方面的特点,构建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实践,应在整合评价的多重制度逻辑、确立评价实施主体和改进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课程开放与资源共享运动潮下,在线学习效果优化方法已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点。文章通过对当前网络课程应用现状的分析,发现众多课程存在知识模块庞大和聚合度过高等问题,不能有效适应网络学习者特征,学习效果也不能得到充分地保证。针对当前网络课程知识块过于"臃肿"的弊端,文章提出网络课程微型化设计的方法:根据知识细化理论对较大知识块进行重新切割、选择、排序,并按层次进行组织,以符合不同学习者学习需求。在微型学习理念与细化理论指导下,文章对微型网络课程特点、设计原则、知识细化方法、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基于Moodle平台设计与开发了一门微型化的网络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