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乡》是鲁迅在1921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一篇小说,从“风雨如晦的故乡”到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关于《故乡》的解说就没有停止过。郑振铎在给周作人的信中指出:“近来创作世界产品虽多,好的却极少,鲁迅君的《故乡》可以说是最好的作品。”其实,经过岁月风尘的风干与磨砺,《故乡》的价值和  相似文献   

2.
《故乡》是诗,一首在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肺腑里形成的诗;《故乡》是画,二十世纪初中国江南水乡的长卷里的一组画;《故乡》又深含着哲理,诗化了的哲理。——诗情、画意、哲理融合为一,使《故乡》在鲁迅小说里别具风采。小说从“我”“渐近故乡时”的所见所感,写到回到故乡以后的所见所闻,写到离别故乡时的慨叹和希望:整篇作品浸渍了浓重的诗情,表现出幽美的画意,蕴藉着深刻的哲理。鉴赏家们自来习用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类评语,对它都是切合  相似文献   

3.
学情分析策略鲁迅的《呐喊》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品所折射出的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学生的记忆里都留下了鲜活、深刻的印记;《藤野先生》记  相似文献   

4.
艺术构思是作家艺术创造的总体设计,它凝集着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包蕴着作家特有的审美判断.把握一个作品的艺术构思,于作品赏析,犹如找到了解开这个艺术体的钥匙:于作品教学,便提挈了通贯全篇的纲.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艺术上具有颇多特色的作品,但只要把握住了艺术构思,就能把欲讲析的诸方面串连起来,做到繁而不乱,多而不杂.从渐近故乡的破败景象落笔:写到了故乡"我"的回忆;再写现实故乡的情景;以"我"离别故乡的情思收篇.这就是一般论者以"我"回故乡这条线索为依据,对作品所作出的结构剖析.其实,这仅是呈露在《故乡》外部的结构形态.若深入揣摩鲁迅的创作意图,仔细体察鲁迅由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不难发现,《故乡》实际是以"我"由故乡的变异引起的感情变动这一意念或情结为主线网络情节、配置人物的.这是作品的深层结  相似文献   

5.
思乡情结醉倒无数文魂。这在鲁迅的作品中亦有深刻体现。《故乡》描绘的是灰暗悲凉的现实中的故乡,《社戏》展现的是温馨浪漫的理想中的故乡。鲁迅18岁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也并非都是温暖的记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苛待——鲁迅对故乡,确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6.
混声四部合唱《念故乡》是改编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中的一个主题旋律。本论文将通过查阅混声合唱《念故乡》的创作时代背景,对作者的生平、结合对作品的结构来对该首作品做出指挥方面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刘震云的创作生涯中,9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是他非常重要的作品,不仅标志着刘震云长篇小说创作的开始,也是他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战略性转移,跳出反映生活细节的写实表达方式,进入自由的虚构空间,以故乡为基本空间展开  相似文献   

8.
凸现主题的最好手法──浅谈《故乡》的对比艺术中宁县教研室胡永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他的小说以其深厂的社会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特色而载誉中国文坛。他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故乡》就是其中的一篇。《故乡》所揭示的下层社会的不幸就在...  相似文献   

9.
贾樟柯是第六代导演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尤其擅长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热切地关心着小人物的生活困境。凭借着诸多国内外大奖和国际影评界的肯定,他渐渐变成中国影坛的传奇人物。《小武》《站台》《任逍遥》是其早期作品,构成其“故乡三部曲”,拍摄地点均取景于其故乡———汾阳,由此可见,其作品对故乡的关注尤其突出。从《站台》的影像风格着手,有助于研究贾樟柯电影世界中的“在地性”。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月夜意象的描写,在他的《故乡》、《社戏》、《孤独者》、《肥皂》、《弟兄》等等篇什中都涉及到"月夜"。本文通过鲁迅的部分作品,来分析其月夜意象的象征意义: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作品介绍:歌曲《大海啊,故乡》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影片描写的是一个老海员历尽沧桑的故事。在一次航途中,他与外国旅客相遇,回忆起自己解放前悲惨的航海生活以及中外海员之间的友谊。这时通过《大海啊,故乡》的歌声,唱出了一个生在海边、长在海里的水手,对大海就像对妈妈一佯无限深厚的热爱、依恋之情。这首歌由于旋律质  相似文献   

12.
在刘震云的创作生涯中,9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是他非常重要的作品,不仅标志着刘震云长篇小说创作的开始,也是他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战略性转移,跳出反映生活细节的写实表达方式,进入自由的虚构空间,以故乡为基本空间展开了一系列历史文化空间的叙述,但正如刘震云自己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不会重复自己的每一部作品,这两部作品既体现出相似的地方,均采用不同的小说叙事视角展现对历史文化的阐释,但又各具特色,呈现出一种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创作动机、作品内容、思想情感的角度解读《云兴街》。《云兴街》是鸿篇巨制,这不仅是篇幅的直接体现,而且是内容的丰富、结构的宏大、情感的真挚、思想的深刻。作者在书写故乡时,饱含激情,豪迈的赞美故乡,同时也客观冷静地看到故乡的苦难,抒发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4.
翁丽君 《现代语文》2006,(5):102-102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我通过延伸课外阅读《故乡》一文,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揭示社会本质,真正实现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和谐相接。鲁迅迅先生的《故乡》,是通过三组对比来揭示作品主题,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残酷压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入手,在形象的对比中层层揭示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解读贫穷——《摘贫帽》及其它苑学智本文主要谈韦晓光的《摘贫帽》(发表于《上海文学》1996年第8期),还要涉及《故乡》、《丰收》、《暴风骤雨》、《三里湾》、《李顺大造屋》等几部作品。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将中国近一个世纪农民生活连缀成一幅图画,从中...  相似文献   

16.
杜建芳 《阅读与鉴赏》2007,(3):38-39,34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一些提到了他的故乡,所谓S城者也是,有的作品似乎是专门为故乡而写的,如著名的《故乡》。鲁迅对故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是一种交织着伤感的怀恋和惆怅的离弃的近乎矛盾的心情。因为故乡毕竟是他童年记忆中的一个乐园,虽然儿时的幻梦很快就因家道破落而失落,但回忆起来总还是有那么一点淡淡的哀伤与留恋。不过,在鲁迅的内心深处,温情的回忆却无法最终使他  相似文献   

17.
《故乡》自1921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茅盾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是悲哀那人与人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种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评论,很长时间范围内规定了对《故乡》的阅读和阐释。许杰在《鲁迅小说讲话·〈故乡〉》中说:“《故乡》是鲁迅的主观抒情诗,鲁迅的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自我告白”。尽管鲁迅的主题思想是如何的丰富,我们可以尽情地多角度去理解,但是,无论是“哀人生之隔膜”也好,是“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自我告白”也罢,都脱离不了其社会现实,要表达的是作家对社会的思考。通过《故乡》中人物的社会化,揭示人与社会这一微妙的关系,彰显作品主旨,强化作品对封建社会制度和道德伦理的批判。鲁迅笔下的《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等是一群具有鲜活生命的群体,到中年却都沦为了麻木、愚钝的“石像木偶”。短短的一二十年间,带给人命运的界分尺度却有着天壤之别,原因何在呢?是因为他们都被社会化了。在封建社会礼教的压制下,已经将他们塑造和培养成适应社会的“合格公民”了。在讲解这篇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的前后变化及其原因,从而理解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18.
王艳敏 《现代语文》2010,(3):105-106
《故乡天下黄花》是刘震云的一部极富故事性的作品,小说由四个小故事组成。根据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情节原则对作品进行解读,发现作品潜藏着作者对历史、对人性、对文学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故乡相处流传》是一部形式特别、意蕴丰富的小说,它由4部分组成。根据叙事学的情节原则对作品进行解读,可以揭示出作品蕴含着作者对人性、对历史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教学片断(课型:公开课。内容:赏析鲁迅经典小说《故乡》中饱含的作者复杂的人生感受以及作品主题的多元性。听课人员:全校语文教师。)课堂上,主讲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欣赏并领会作品中饱含的作者复杂的人生感受的:师:《故乡》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散文诗",就是因为这个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