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瑞林 《新闻界》2007,(2):67-68
中国纪录片要与国际接轨,注重考虑国外观众的审美心理与收视欲求无可厚非,但在强烈的诸如“世界眼光”与“全球面孔”呼声背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转型却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一些纪录片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一味迎合西方观众的审美视点,  相似文献   

2.
如果留意眼下的电视频道,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电视剧、新闻节目、娱乐节目三方竞雄的时代。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作为电视信息传播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纪录片已风光不再。这一局面的出现显然与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的整体位移有很大的关系,然而电视纪录片缺少独立的创新意志和审美价值使其失去了在电视传媒群雄割据背景下的强势竞争力,视  相似文献   

3.
4G网络时代来临,人们的观影习惯和审美发生改变,传统纪录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献纪录片正在不断尝试“年轻态”的表达,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文章结合国内近期较为突出的几部纪录片,从文献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视听语言的美学嬗变、叙事策略革新三方面,浅析新媒体语境下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创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周菲菲 《东南传播》2016,(12):120-121
本文试图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所应当具备的要素,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将其作为具体的分析对象。纪录片既是对客观真实的记录,同时也应该提供尽可能多的审美价值,因此观众的需求与反应是影响一部纪录片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着眼于此的创作将促使观众与制作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又反过来推动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5.
徐曼  乔宇 《新闻传播》2023,(23):45-47
为避免观众过度沉迷于纪录片的情节中,损伤内容的客观真实性,在创作中应适度使用间离效果,打破创作者建立的共情场景,来借此塑造影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本文试例举了五种能够突出间离效果的视觉和演出手段,弱化了纪录片影响效果的同时,使观众保持独立的思考情绪。在纪录片故事化的浪潮中,只有遵循真实性底线,适时适度将间离效果带给入戏的观众,才能够既实现对观众审美期待的契合,又实现对真实历史的有效揭示。  相似文献   

6.
张景武 《视听》2022,(5):108-111
1928年至今,共有31部海南黎族题材纪录片问世,奠定了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的基础.从近代考察影像时期、有组织地创作影像时期到影像志大发展时期,海南黎族纪录片影像志的题材不断拓展.受接受美学理念的影响,纪录片创作越来越尊重观众的审美选择和审美判断,实现了影像志审美的大变迁.  相似文献   

7.
丛丽娜 《新闻界》2011,(7):65-67
在对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审美特性的研究过程中把事实的真实性作为必要前提来看待,把观众的真实感受和视听语言的逼真反映作为研究重点,则当创作者试图用视听语言更逼真地还原现实世界的时候,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效果取决于观众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创作者自身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电视纪录片在目前电视银屏上,已呈兴旺、繁荣之势。创作们以一种审美的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许多具有思维品格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不断推出。如《英与白》、《舟舟的世界》、《幼儿园》等。这些精品不仅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而且,有的已经走向世界,赢得了崇高荣誉,引起了巨大反响。这表明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水准日臻提升并走向成熟。社会的新变革、化的新格局,决定了当前电视化的审美趋势,而最能体现电视纪实美学思想的是电视纪录片。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以真实自然、贴近生活、没有说教的纪实手法,使观众在观赏当中感到一种主观诠释客观,朴素反映本质的美即纪实美,这种纪实美是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巩杰  杜空军 《东南传播》2011,(10):108-110
央视纪录片《敦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影视人类学和生命美学特征。《敦煌》具有神秘、浩渺、悠远的神佛圣境和审美意境,自然、明净、神秘的灵性物情与审美意象,宁静、明净、澄澈的敞亮人生与审美关照。纪录片《敦煌》呈现给观众的是天、地、佛、人、物和谐和美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它带给观众的是神圣的佛境之美,灵性十足的物情之美和宁静敞亮的人生之美。《敦煌》是地域文化纪录片的精美之作,具有浓郁的西部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容信息、思想、艺术于一体,它在向观众传达信息、知识、价值取向的同时,还必须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特别是人物纪录片,应该成为人物电视纪录片追求的艺术境界。纪录片中的感人细节来源于生活中的感人细节。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无论从形态和内涵上讲,处处都有感人的人和事,作为电视人要学会用深邃的目光捕捉、挖掘感人的题材与感人的细节。一部优秀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电视纪录片,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念进行美学构思,也就是对生活中感人的人和事加以选择、概括、提炼、逻辑构架而成的感人艺术画卷。  相似文献   

11.
在对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审美特性的研究过程中把事实的真实性作为必要前提来看待,把观众的真实感受和视听语言的逼真反映作为研究重点,则当创作者试图用视听语言更逼真地还原现实世界的时候,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效果取决于观众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创作者自身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的细节,是指纪录片中能够集中反映事物本质特征、揭示作品内涵、激发观众兴趣的"特写".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细节不可或缺.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描述与记录,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具有审美意义的对象和生活片断,并在对现实生活的展示之中赋予其真正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角度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既能用纪实的眼光及时跟踪国内外重大事件,又能在普通的纪录片当中增添大众元素、故事元素、娱乐元素与世俗化元素,再加上动画特技、高速的节奏、时尚的音效、色彩的混用,画面的分割等具有后现代审美特征的形象化视觉元素.使得纪录片既具有承栽社会责任的凝重,又有故事片冲突不断、高潮迭起的娱乐,可以说做到了雅俗共赏,使纪录片重新得到了观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黄伟  闫春红 《现代视听》2012,(10):56-59
近年来,中国电视的泛娱乐化状态愈演愈烈,纪录片却从中突围而起,这个现象值得深思。本文试从分析泛娱乐化生态中的公众心理入手,探讨纪录片的艰难生存环境,剖析在泛娱乐化环境达到一定程度后观众审美心理的转变,继而对纪录片在后娱乐化环境中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有其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前者要求纪录片的选择的题材必须真实而有典型性,无论宏大还是微小事件都有其独特性;后者则要求纪录片的题材最终的落脚点必须关注人,体现人性,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实现拍摄的初衷.  相似文献   

16.
赫丛年 《记者摇篮》2005,(12):58-58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多少观众.很多纪录片栏目被挤到了“垃圾时段”,有的甚至被请出了主频道。而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可收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却越来越少。这种创作的繁荣与观众的萎缩,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7.
电视媒体无疑是当今媒体中最有影响的媒体,而纪录片最能体现电视艺术的审美特性。纪录片融信息、思想、艺术于一体,它在向观众传达信息、知识、价值取向的同时,还必须  相似文献   

18.
商庆琪 《今传媒》2022,(9):51-54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视频平台的发展,纪录片凭借其真实的魅力成为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商品”。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创作,其随着受众需求的多元化而不断创新,边界也在不断外延。纪录片以“真实”为基础,不断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处理,故事化、沉浸感的叙事方式为年轻一代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融媒体的不断发展也为纪录片开创了更加多元化的美学形态,提升了纪录片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类型,是以审美的方式对人类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进行直观审视和价值判断。从纪录片题材类型的角度讲,审美特质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判断确定作为一种题材类型的纪录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突出表现的美感特征,是对这种题材类型纪录片美感性质的提炼和概括。不同题材类型的纪录片,其审美特质也有所不同。一、人文纪录片的审美特质人文纪录片侧重于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展现人类、民族群体的尊严、价值、命运。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丝绸  相似文献   

20.
在创作层面,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是一部具有中国美学表达风格的作品.在当代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该纪录片以中国人的审美视域,让中国传承已久的中医药文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唤起了观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电视艺术作品有效结合的新的认知和期待.本文将从叙事艺术与视听语言角度解读该片所体现出的中国美学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