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由《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目改写成的《聊斋新义》系列小说中,汪曾祺自述在改编上主要是遵循"小改而大动"的原则,力求"参以己意,使成新篇"。《聊斋新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其现代性中。本文拟从小说技巧的融合、现代意识的注入、小说观念的更新三个层面探讨其改写中体现的现代性,并藉以观照《聊斋新义》在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萤窗异草》历来被认为是一部仿《聊斋》之作,它承袭《聊斋》的题材、语言等,但又有意识地运用多种叙事技巧,从而创作出更为曲折的故事。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考察《萤窗异草》的叙事程式、叙事时间与叙事结构,将之与《聊斋》对比,认为长白浩歌子在叙事手法上有所创新,体现了清代小说叙事在模仿之中追求创新与发展的努力,也推进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聊斋》和唐传奇的比较,探讨了《聊斋》如何在利用文言创作的同时,不但引诗词人小说,而且把诗歌的内在艺术素质带进了小说创作,使《聊斋》语言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特征,从而在借鉴唐传奇的同时,实现了对它的超越。这是文言小说艺术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60部80集的《聊斋》系列剧,电视荧屏推出后,《聊斋》学者、熟悉者与一般观众的反响有阵线分明的反差。1990年春节,“海峡两岸金陵明清小说学术讨论会”上,谈及此事,趋于一致的意见是《聊斋》系列剧在传达原作特有的“《聊斋》味”上显得很不够,《聊斋》系列剧整体上对于《聊斋》显示出“形似而神非”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创作中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佛教不同宗派思想入手,探讨《聊斋》创作与佛教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聊斋俚曲集》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以方言俚语填词而创作的通俗说唱作品集。《聊斋俚曲集》所收的十五部俚曲,展现了广阔的封建社会的生活画卷,描写了许多性格丰富、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世俗中的普通女性。另一类是异类女性形象。本文试对《聊斋俚曲集》中的世俗女性形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鸿渐》在《聊斋志异》中算不上是一篇最好的作品,但就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讲,它却有着多方面的代表性。通过对这篇作品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聊斋》的思想和语言艺术特点,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聊斋》作品的欣赏能力。一小说《张鸿渐》的代表性,首先表现在内容的现实主义因素方面。这也是《聊斋》真正的价值所在。蒲松龄这部短篇小说集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作者凭着自己高度的才能和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通过描写人鬼狐妖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深刻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能引起当时人们共鸣的进步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内心要  相似文献   

8.
上田秋成(1734—1809)是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读本文学的代表作家和著名诗人。他平生主要致力于日本古籍、历史和语言学研究,提倡复兴古典文学,进行语言改革。秋成的诗歌创作有诗文集《藤蒌册子》,体现了自由不羁的独特风格。他一生创作的小说并不多,其主要作品有《雨月物语》和《春雨物语》等。《雨月物语》由于其内容、创作时间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中国的《聊斋》十分相近,故有日本的《聊斋》之称。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文言小说的高峰,更是中国志怪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它包含许多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聊斋更是兼具各种文化心理,很难全部都把握到位。本文仅仅探讨该作品中"因果报应"思想的体现,这一思想受儒释道诸家的共同推崇。《聊斋》无时无刻都透露着因果报应的必然性,篇幅最多的莫过于对因果报应的故事和描述。本文简要分析蒲松龄这一观念形成的渊源和具体作品中的体现,从而进一步分析他在《聊斋》中大量描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这样的思想的创作意图及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聿发 《文教资料》2009,(12):32-33
《聊斋》俚曲是明末清初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作曲牌.用白话及淄川一带的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其所包舍的近300条熟语中。与佛教文化相关者不乏其数。择其要而释之,既有助于分析《聊斋》俚曲的艺术特色,又便于把握蒲松龄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刻画了众多狐狸精形象,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纷繁复杂的狐狸精社会,通过对各个狐精故事的考察,探索其中的相关细节,可以从包括姓氏、籍贯、经济、教育、婚姻、成员突出特性等等在内的多个方面对全书的狐文化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发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12.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对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中的霍女与西班牙作家卡·索洛沙诺<塞维利亚的石貂女>中的鲁菲拉是两个颇具共性又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本文对她们的共性及个性进行了梳理,并从二位作家身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他们创作这两篇小说的动机及方法入手,分别挖掘了这两个人物形象共性及个性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重优美、多感伤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对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感伤的美学风致。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的语言,典雅工丽、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本文主要是从语言典雅美的特点进行论述的.《聊斋志异》很多单个句子中都引入了典雅、古朴的语词,同时以此构建许多雅致的情节和堪称典雅典范的篇章,这些共同为作者构筑语言典雅美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男权意识的退却与持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展示的男性立场,既是自由意志与诗性灵魂的张扬外显;又是男性中心主义及强权意识的执着内敛。花妖狐魅的招摇过市固然艳惊俗世,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对父系纲常的委顺与归依。男权意识的退却与持守,是《聊斋志异》中始终无法完全消弭的一对矛盾,但这却使小说所塑造的“丑女”、“愚男”等一系列两性形象,独具一种深刻隽永的文化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7.
《西湖主》作为《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目之一,在艺术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可以说,凡《聊斋志异》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诸如情节曲折紧凑、人物栩栩如生、语言准确生动等等,在《西湖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前人已多有论述。本文拟利用现代小说理论,从环境描写和叙事学理论入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西湖主》的独特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渔洋老人为《聊斋志异》的《题词》,揭示了作品的"总体特征"。百年之后,余秋室之佳《序》,有如《题词》之注脚,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发挥了《题词》的思想,指出了《聊斋志异》何以"厌作人间语""爱听鬼唱时"。而这一点,作为《聊斋志异》的思想与艺术的"总体特征",正体现着文学的"独创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在清代文人的评价中几乎是毁誉参半的,但<聊斋志异>成为文言小说摹仿的典范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聊斋志异>已经确立了文言小说创作的典型范式.其典型范式主要表现在文人抒怀、史传叙事模式、诗化、幻奇为文、充分发挥文言艺术魅力等方面.这种典型范式为大量<聊斋志异>仿作的诞生提供了最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辞赋从赋的高堂华屋走向世俗民间。蒲松龄以其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叙写民间的艰辛和苦难,表现出对底层深入骨髓的体认和关怀,并将役使鬼神、抒发孤愤的聊斋笔法与香草美人以寓忠贞的屈骚传统完美结合,在香花幽草的灵异世界里雕刻出人间社会的微缩景观。其语言收放自如、雅俗共赏,生动热闹的俗世场景在相对凝固的赋体中自由跳动,由此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