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家庭的重心逐渐向儿童转移。过去较为普遍的多子女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转化,独生子女所处的特殊地位,使他们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但同时也造成儿童身心日趋脆弱,常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状态,给人类未来蕴育了新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弥补家庭教育欠缺,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更好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爱"的机制,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之爱、教师之爱、同学之爱、家庭之爱以及社会之爱。  相似文献   

3.
正自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已经成为社会主流。这一变化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和家庭,独生子女的教育已经不仅仅关系到家庭的稳定,而且上升到了社会的高度,民族的未来。特别是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家庭  相似文献   

4.
独生子女已经戍为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他们的成长和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早期社会化是今天独生子女教育的重要课题。与非独主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主要区别在于环境和教育的变化。独生子女并不是特异性的问题儿童。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独生子女的早期社会化。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为独生子女的早期社会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西部农村抽样调查数据,以学业成绩和心理适应性两方面指标来度量儿童教育发展成果,特别关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这两类教育发展指标上的差异,以及两类家庭儿童的教育性别差异状况,我们尝试性地研究家庭规模与儿童教育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生育规模减小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这对于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女童尤其有利。但是,出生在较小规模家庭或独生子女家庭的儿童,其心理适应性水平也显著偏低。此外,相对于独生子女而言,拥有一个同胞的孩子其学业成绩并不会显著低于前者,但是其心理适应性却显著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6.
以贫困家庭和普通家庭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教育实验系统观察贫困家庭儿童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身心发展状态,检验早期教育对贫困家庭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结果表明:家庭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影响源,适宜的早期教育能够有效促进贫困家庭儿童神经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与情绪的发展,早期教育对儿童体格发育和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情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商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人正确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等,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教育.在我国,对儿童开展情商教育,既有紧迫性,又有必要性.因为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在我国,"重智商、轻情商"是严重的社会现实.必须加大力度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多管齐下对儿童进行情商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在儿童中的比例日益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其总数已达四千多万人。如何培养,教育独生子女的问题,已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拟就这方面的问题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近几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对我国的独生子女进行了广泛地调查和研究。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兹撮要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根据我市幼儿园和小学的统计,独生子女的比例迅速增加。独生子由于处在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的特殊环境,在身心发展上与非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何认识独生子女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家庭人均经济收入比非独生子女家庭高,因而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一般会好一些,家长也相对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和培养孩  相似文献   

10.
从独生子女儿童所处的特殊家庭条件及环境 ,分析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形成个性品质的影响 ,了解和认识儿童生理特征 ,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要求 ,采用正确教育方法加以引导 ,是培养儿童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调查目的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节制人口增长措施的逐步落实,在儿童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急剧上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亦逐渐引起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但到目前为止,对独生子女的消费特点及引导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提出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在具有独生子女结构的家庭中,“小皇帝”越来越享有特殊的地位,其标志之一就是“小皇帝”的消费水平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各自家庭的人均生活水平,他们的花  相似文献   

12.
郅焱 《华章》2010,(35)
探讨家庭因素与儿童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素质及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及态度等众多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心理的发展.结论:必须改善家庭结构,提高父母文化素质,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并且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武,才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随着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推行,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也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不少外国专家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评价说:“独生子女成了最困难的教育对象。”事实也是如此,在当今新的家庭结构、生活环境中,相当一部分儿童出现了在个性、智力、行为等方面的特异性,在生活中,也常听家长、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带”。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社会中,独生子女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不断落实,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独生子女将会占据儿童的相当高的比例,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特殊性,他们心理的发展也有某些值得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如今,一提到儿童,就自然会想到独生子女。一提到儿童教育,总要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和教育一致性原则。一提到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总忘不了这三句话:家庭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启蒙教师,学校教育是儿童个性进一步形成和巩固的导师,而社会环境则是儿童个性形成、发展的助产婆。在儿童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各自的影响效力,都将使儿童的个性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然而,社会舆论有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给儿童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提出 家庭是特殊儿童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对特殊儿童施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特殊儿童存在或潜藏的障碍,挖掘特殊儿童的潜力,促进其身心发展。所谓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对身心异常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王娟 《文教资料》2013,(8):136-137,146
研究证明,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集中照料儿童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儿童成长中的身心需求,家庭寄养模式则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家庭寄养模式下的孤残儿童有着生理康复、心理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需求,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提供机会满足这些需求。  相似文献   

18.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城市家庭贫困对儿童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城市贫困对儿童产生的剥夺呈现许多新特点:危害他们的健康,剥夺了他们的各种资源,破坏了他们适合生长的环境,削弱了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在诸多的贫困危害中,独生子女在贫困下的心理剥夺状况令人堪忧,贫困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潜在而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顾利峰 《文教资料》2014,(25):118-119
日益扩大的独生子女群体,正成为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许多独生子女具有心理脆弱、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独生子女的德育问题会影响到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家庭的和谐幸福、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促使独生子女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世界进入21世纪,中国的家庭已经由"多子女家庭类型"转变为"独生子女家庭类型"。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保护、过分的关心等等。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