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体味意境——古诗教学的重点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在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景生情”、“情生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与神游”的情景交融的有象之境,即物境;一种是直抒胸臆的无象之境,即心境。并且他还指出了作品有无境界的标准:真景物、真感情。因此,任何形式的堆砌辞藻和无病呻吟的硬作都是没有境界的,没有生命力的。鉴于意境与诗歌的这种特殊关系,我们可以给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审美,离不开意境的审美。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但由于诗歌语言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性,使得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在其“片言只语”之外,留下太多的“空白”让我们去体味、想象。诗歌文字越是精练,其承载的内蕴和意境便显得越发深厚幽远。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大纲,新教材的面世,我们发现语文课本中古典文学作品的比重大大增加了。的确,这些作品都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当代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特殊的作用。那么如何教好古诗词呢?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经显然是不行的。对于古代诗词来说,意境是十分重要的,“境非独指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诗歌评价上判断好诗的标准也是看有无意境,所以,古诗词教学应将诗词意境的探讨作为其重心。  相似文献   

4.
意境这个问题,是建国以来诗歌理论研究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专著也出了不少。但什么是意境,诸家解释总有些分岐。王国维较早地抓住了一些根本性的特征指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在情与景上打转,就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体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散文的意境是怎样创造的呢? 一、通过描写景物调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意境。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真意境。”(《人间词话》)这里说的“真景物,真感情”就是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外物,在散文中,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不同的真实画面表示出来,使情、景二者水乳般地融合起来。我们来看刘白羽的《日出》最后一段写黑夜后的黎明和日出。作者以细腻多彩的笔调,真实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大纲,新教材的面世,我们发现语文课本中古典文学作品的比重大大增加了。的确,这些作品都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当代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特殊的作用。那么如何教好古诗词呢?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经显然是不行的。对于古代诗词来说,意境是十分重要的,“境非独指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诗歌评价上判断好诗的标准也是看有无意境,所以,古诗词教学应将诗词意境的探讨作为其重心。一、以诵读激发阅读欲望,创设意境课本中的古诗词作品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从形式上看,古诗词都具有抑…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诗和词的生命,是诗词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诗词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所以说如何把握诗词意境是中学古代诗词教学的难点。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认识、理解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简单地说,"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清代  相似文献   

8.
鞠俊 《文教资料》2013,(31):70-72
意境是作家为了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高度、增添其意趣韵味而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里的“境界”指的就是“意境”。寒山诗自古以来能受到文士僧人的喜爱与传诵,与其独特的意境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把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境理论系统化,为古典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近百年来,学界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存在着很多分歧。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景契合乃生境界;要有真景物、真感情,才能出真境界;境界要深远,有言外之意。或有某种普遍性的哲理。关于境界的审美类型,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境界的创造途径上,王国维提出了“造境”和“写境”。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中国古典诗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意境”论,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10.
通常,艺术描写中的意境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但在诗歌中,主观情趣和客观景物并非都直接坦露出来,“或以境胜”、“或以意胜”。所谓“以境胜”是着重于客观景物的描绘,是景显情隐的艺术境界,即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虽眼前景,却多有弦外音。所谓“以意胜”是着重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是情显景隐的艺术境界,这正如王国维所说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诗歌表现生活,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段,是语文科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分析意境是诗歌教学的特殊内容。有的散文作者象写诗一样写散文,所以散文诗也有意境。本文研究的,主要是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教学。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诗言志”中的“志”,也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境界,形象,也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单纯的景物描写,虽然可以构成形象,但不能称为意境。意境必须是情景交融的。  相似文献   

12.
正境地,境界也。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与意境相通,但深层理解又比意境的内容宽泛许多。王昌龄《诗格》中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思想境地,即物境、情境和意境。石涛《画语录》则从经营位置入手,把境界定义为"分疆"(即构图,这对绘画的创作来说有一定道理,因为物境、情境、意境都是通过构图来表现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则有:"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  相似文献   

13.
柳永开拓了羁旅行役词的意境,写了真景物、真感情、真语言。尤其情感意境,具有抒写情意真切自然、情意深婉感人、情意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以男性为主角的特点,突破了晚唐五代柔媚绵软的词风。柳永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柳词意境的创造和开拓,对婉约派和豪放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诗歌鉴赏要从语言入手,鉴赏诗歌的意象尤为重要。鉴赏诗歌意象的本质在于赏析诗歌意境。可以抓住"象与境"这个纲,从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和体会意象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等角度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16.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意境的品味。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有意境的作品,其艺术境界是真实、生动、感人的。“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王国维)”;有意境的作品,必然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  相似文献   

17.
柳永开拓了羁旅行役词的意境,写了真景物、真感情、真语言。尤其情感意境,具有抒写情意真切自然、情意深婉感人、情意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以男性为主角的特点,突破了晚唐五代柔媚绵软的词风。柳永在中国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柳词意境的创造和开拓,对婉约派和豪放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第十二则云:“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主张意境说,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相似文献   

19.
潘霞 《现代语文》2006,(3):116-116
意境是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色.)与作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融合一致,形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诗歌意境有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20.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见《人间词话·附录》托名樊志厚《人间词甲稿序》)就诗词的意境鉴赏而言,王氏之论不失为一条较易掌握的思路。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