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夷长技以制夷”(以下简称“师长”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有人曾考证说:“师长”思想的首倡人是魏源,而非林则徐。笔者认为,对此问题不应下这样简单的断语。中国文化长期远比周围邻国优秀得多,从而形成“天朝上国”心态,举朝上下不承认外国能具有比中国先进事物。到19世纪,西方殖民者凭借“船坚炮利”觊覦中国时,清延官员们仍抱着这一陈腐观念。1839年,当林则徐奉旨赴粤查禁鸦片前夕,龚自珍向林提出了“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等献策,其中特别提到“火器宜讲求”,林对此表示赞同。到广州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惟邦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作为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历来并无异辞。“民贵君轻’”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民本思想的发展虽历经曲折,但“重民”几乎是历代儒家知识分子一直高唱的主调之一(“损上益下”、“民体君心”、“民水君舟”、“民主君客”等重民论断不胜枚举)。“重民”实践方面.则强调“富之”、“教之”。如“财散则民聚”、“制民之产”、“无夺农时”、“有恒产者有恒心”等主张,对于当今民本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实践及理论研究.仍具有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被后世史家称为“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原是嘉道年间地主阶级经世派的重要代表。经世派多为通达古今治乱得失,探究天下民生利弊的时务家,那么林则徐的经世思想与众有否不同?嘉道年间的個者往往“习于所见,皆以侈谈异域为戒”,那么林则徐何以成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主张的启迪者?“通时务”与“知夷务”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结合并接受历史选择而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爱国思想?这些,正是本文需要侧重探索的问题,也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与欧洲近代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新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对欧洲近代民主的影响。尽管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主,但其中“重民”、“德治”、“吏制”以及“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对于17-18世纪欧洲一大批启蒙学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成为他们开创近代民主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龚自珍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创作的诗文的最大特点是对清王朝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他用诗文呼唤改革,并为许多社会问题设计出改革方案。《己亥杂诗》为系列组诗,共315首,是他一生生活、思想、感情的形象记录。《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是作者在鸦片战争前夕写给林则徐的一篇文章,在文中表明自己主张严禁鸦片,杜绝白银外流,提高对外国侵略者的警惕,向林则徐“献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三种答难义、一种归墟义。”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人们在研究五四时期社会政治思想时,对于流行一时的“惟民主义”概念予以了关注。那么,“惟民主义”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是谁先提出来的,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惟民主义”一词是英文“德莫克拉西”的译语,为张东荪最先采用。张在1915年6月发表于《甲寅杂志》的《行政与政治》一文里写道:“近世国家新式政治,得一言以蔽之曰:惟民主义也。”此语“在英语为democracy或Popular government,本译民主政(治)或民政。实则不仅近世之共和国足以当之,而今日立宪国,亦莫不可以此字冠之,如英伦乃其好例也,故易以今名。”陈独秀、高一涵、李大钊等使用“惟民主义”(或“唯民主义”)一词均在此后,因他们与张同是“甲寅”编辑或撰稿人,显然是接受了张的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7.
<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林则徐自少年立志报国,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兴国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林则徐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设立译馆组织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林则徐依据国际法要求英国代表交出行凶者并予以惩办;  相似文献   

8.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外交往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华夷思想在其处理对外交往事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来说,林则徐的华夷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天朝上国”思想、“柔夷”思想、“夷分良莠”思想和“师夷以制夷”思想。林则徐的华夷思想相较于传统华夷观念已经有了变化,但他对西方的认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使他的华夷思想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9.
陈伟民 《教育评论》2022,(10):163-168
林则徐廉政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廉史不可为而可为”“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幸遇圣主知人之哲,又感荷明公爱士之诚”“纵许三年马生角,也须千卷束牛腰”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林则徐廉政思想能有效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感召力、吸引力、示范性。受林则徐廉政思想启发,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需强化廉洁为民的爱国情怀、培养清正廉洁的思想作风、构筑诚信责任的基石、树立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家庭观念一向重,对于其中成员的称谓也复杂。仅是“兄弟”一称,古今意义的差别,就达到七八种。中国最早的训诂书《尔雅》,对“兄弟”下的定义是“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虽然稍欠周全(因为实际上是同胞男子),却还是道出了兄弟的基本概念。此义沿用至今,始终不变。但是,古人也可用“兄弟”来称女子先生者与后生者。如《孟子·万章上》中说:“弥子  相似文献   

11.
汉语的“民主”一词是由偏正结构的“民之主”义经重新分析而变为主谓结构的“民作主”义,当其用来称西方民选的最高国家元首,进而用来指西方现代政治制度时,才最终由词组凝固成词。从“民主”一词所反映的民主观念的变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西方现代思想冲击下变迁的复杂性。由古典义转换而成的新词大致有5种词义变化现象。西学新词的流行或多或少对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具有思维的诱导性和价值倾向性。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形成的国际强势话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西学新词的产生和演变可了解中国近现代一些重要观念的起源和演变,揭示其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历史关系以及在思想史研究上的意义,寻求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正途。  相似文献   

12.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提升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个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国本土政治话语,而其国际传播话语是建构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的基础。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对中国日报网发布的106条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后发现:(1)报道重点突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中国性和实践性,在要素选择上呈现出“重实践轻概念,重理念轻叙事,重政治轻其他”的特点;(2)报道建构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用主义者、全民参与者和文明交流者形象;(3)报道信息来源和话语来源广泛,话语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有所保证,引语忠实展现话语原貌,保证了话语转述的客观性;(4)报道内容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污名化中国、美国“民主峰会”、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秩序、中西方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则徐,出生在儒学世家,接受父母启蒙教育的士大夫,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宦海浮沉,他“经世致用”,忧国忧民。对于林则徐的评价,各家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对其有“两个林则徐”的观点,根据此说,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藏”即“曲藏”。它是一种曲折含蓄、旨隐意藏的言语暗示艺术。刘勰《文心雕龙》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又说:“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意思是不把语意和盘托出,而是将深刻的思想、浓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传神的形象寄寓在字里行间,留给读者去仔细揣摩。  相似文献   

15.
考察、探讨了林则徐在江苏任职期间的货币思想和实践,认为林则徐在江苏期间的货币思想有不少闪光点。洋钱对中国来说是一种新事物,林则徐对洋钱的青睐和仿造,体现了他开眼看世界和“师夷”的兆头。由于朝廷的昏庸、保守,使传统货币改革难于起步。涉及货币的有关实践,体现林则徐办事之周密、认真,体现其实事求是的为官作风,也体现其体察民情、访求民意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一、广东历史卷历史试题的命题特点1.体现时代主流特征,凸显历史教化功能,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以史鉴今的教育理念。广东卷试题体现的时代主题是改革开放、政治文明等。改革开放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目前新形势之下的立国之本。命题者切合这一时代主题命题,在有限的题量中,考查了8个知识点,如“广东对外开放的条件”、涉及开放思想历史的“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海国图志》”、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以及“民主政治的探索”等等。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化  相似文献   

17.
孟子重民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其重民思想的逻辑前提;天下“定于一”是其重民思想产生的时代根据;“保民而王”是其重民主张的目的所在。同时对重民思想的历史意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专题纵览】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过许多社会进步思潮,有地主阶级的新思想、洋务思想,有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等,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实现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方面,即所谓的“器物”层次。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洋务派为解决内忧外患,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近代国防思想刍议汪志国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①他生活在西方洋枪、洋炮和中国刀矛剑戟出现巨大反差的时代里,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面前,盲目自大的清朝君臣惊惶恐惧,继而慑服妥协。然而,林则徐,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却积极抗英,并...  相似文献   

20.
林则徐的思想境界足以垂范后世,应深入探讨,大力弘扬。“忘我爱国”是林则徐思想境界的鲜明特征,“无欲清廉”“诚勤求实”和放眼世界是林则徐难能可贵的优良品格作风,这是他禁烟抗英、造福于民等辉煌业绩的思想根源和动力。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且是思想解放的先驱。在他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应该备加珍惜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