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华传统道德是以儒家传统道德为主体的,在儒家道德体系中,"仁"是最高目标,"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是其中的精华。文章首先介绍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内容与其价值分析,指出"仁"乃全德,仁者爱人是"仁"的核心,"仁爱"的要求首先是爱亲,其次是爱众。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我们中国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并且培育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同时仁爱思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不如人意,急需吸收心理学的优秀成果。借鉴来访者中心疗法理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改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对德育内化进程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其具体作用方式呈现出动态自组织特点。德育内化过程的顺利运行,首先有赖于受教育者品德认知因素的激活;其次,有赖于受教育者品德情意因素的激活。德育内化过程中品德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的结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着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德育内化过程的不同运行阶段上,品德的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发生着一个有序的、动态的结合过程  相似文献   

4.
德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内在需要和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传统的德育只把受教育者当作各种道德规范的受体,很少去正视其心理世界,以至在德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理解和沟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要了解、尊重并有意识的满足学生个体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需要,将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顺利完成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视域下,德育功能具体表现为道德体验功能、道德感悟功能和道德升华功能。然而实践过程的差强人意、教育者的"不在场",受教育者的"文化无意识性"造就了德育困境。思政课社会实践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环境、德育评价以及德育方式五个方面加强建设,探索合理有效的途径,充分挖掘和优化其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表现为无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独白式关系。要根除这种异化的交往关系带来的弊端,须用对话取代独白。对话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视野整合。这种新型关系的建立,不仅是时代的现实要求,更有其深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规范化德育向主体性德育的转型,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关系成为德育实践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作为人类主体所具有的类特性的个体表现形式在本质是相同的,但二者在主体性德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发展水平又是不平衡的。双主体性在德育实践中的交互作用是复杂的,只有实现双主体性的正向一致的协同,才会达到主体性德育的最佳效果,因而探讨双主体性协同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理念和德育内容。这些理念和内容在士官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加强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士官院校在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过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蕴含、双向互动的关系,改变"灌输"教育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种途径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根本上要看它的理论说服力。理论说服力取决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取决于理论对实际生活特别是受教育者所关心的实际问题的解释能力。理论说服力内蕴于自觉的主客体关系之中,教育者必须在了解、认知、学习、研究、反思理论的一系列环节中才能感知其说服力,受教育者需要在系统掌握理论、联系思想实际和加强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才能认同理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貫彻落实把德育放在首位的精神,正确处理好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关键的一环.教育对象主体因素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某种德育的影响,以及接受成度如何,这是由他们内在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在施教过程中自身的素质对教育对象有重要作用,加强教育者自身的修养是取得德育效果的必要条件.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寻找多种教育对策与教育途径,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本于人性人情人心之常,从家道之仁、政道之仁与为人之仁,儒家伦理中的"仁"成了一种外在的道德原则规范。从其文化属性来分析,从礼乐社会、家族社会到宗法社会,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本土性体现为,它与传统中国专制社会的特点紧密相关。而从其精神蕴含上来分析,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顺应的是一种等级制安排的差序格局。因缘于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诸因子并不全然构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善",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并不相契合。要推究现代公民意识的地缘性,就必须研究与其相匹配的公民伦理的精神土壤。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挖掘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十分重视儒家道德思想在青少年品性养成中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颇有声誉的教育家,被人们称赞为“教师的教师,”贯穿于其终生教育历程的是他独特的、不朽的人格品质,促使他“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并且把热爱孩子作为教师最高的道德情感修养。所以,在今天我们倡导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时,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格品质依旧魅力不减,很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蒙学教育源远流长,蒙学读物更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蒙学读物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符合儿童特点,注重文道统一。蒙学读物更饱含着丰富的德育意蕴,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以"仁"为本、仁者爱人,以孝立身、忠孝一体,以诚为本、诚信守信,以礼为本、修身做人,以学为本、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15.
浅析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恋爱是否和谐、婚姻是否幸福,与持何种婚恋观有直接关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千奇百态,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早早地走进爱情世界里。但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不成熟,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不透彻,缺乏健康婚恋观的指导,对恋爱与婚姻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以及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处理恋爱与婚姻问题上出现了种种矛盾,影响到学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6.
中庸思想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但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尧舜禹三王相授相受之道以及夏商周三代的相关思想。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孔子以“中庸”为最高的美德和人们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最高的德性。孔子之中庸与仁、礼内在联结。作为理想人格的中庸,表现为仁智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7.
美国性教育经历了从无指导的性教育到有指导的性教育历程,其历程表明了对青少年实施爱情教育不但必要,而且要实施正确全面的深入到他们心理、道德和行为等方面的爱情教育,而不只是肤浅的性教育。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也很突出,很有必要对他们加强爱情教育。  相似文献   

18.
高校的德育不能仅靠开设"两课",在专业课教学中也应融入德育,会计专业的学生还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提高认识,遵循教育规律,掌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将德育寓于会计课教学之中,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弗莱雷是20世纪来自巴西的批判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得益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及成人教育理论对当下中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但其"教育即政治"、"批判意识是教育走向解放的根本出发点"等观点有一定局限性,应批判地借鉴和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