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焱 《文教资料》2014,(36):136-138
2007年上映的英国电影《赎罪》改编自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导演乔﹒怀特以他独特的领悟和别出心裁,将他最感兴趣的"人的面孔"与"人的情感"技巧性地表现出来,打破了传统影片擅长讲故事、调动观众抽象思维能力去破解影片意义与价值的格局,从而也给读者提供了一种自由感受的向度。本文试图通过电影与小说文本的对比来探究电影对小说的改编。  相似文献   

2.
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力作,该书情节曲折,人物众多,艺术境界博大精深,这是理论界所公认的。然而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小说在内容方面一般不受篇幅限制,电影则必须服从时间性的要求。论述了笔者拟从材料的取舍、人物形象塑造、影片色彩运用,以及故事情节方面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一些基本想法。其中主要是对内容的删节,因为在区区一部影片中是不可能完全展示该小说的完整形象的。所以,谈及改编,肯定要有所取舍,但是前提是不伤害小说的主要情节以及主题深度。  相似文献   

3.
张娟 《文教资料》2008,(28):184-186
新时期以来,小说和电影的握手和联姻已成潮流.小说成就了当代电影的发展,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则促进了小说的繁荣和小说家的成功,然而人们对于合作后小说的价值,小说的发展趋向以及作家的创作观念等方面仍存有一定的质疑与焦虑.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对同一素材的小说文本和电影剧本进行叙事学分析,说明由于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自身的性质差异,使得同一素材作品的叙事结构各具特点。探讨了在小说文本改编为电影剧本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即创作者和读者的相对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图像霸权在文化符号中地位日益稳固,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电影语言的直观性、逼真性和文学语言的间接性、多义性,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本文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和电影为例分析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特性,从而准确理解影视等大众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电影《影》改编自小说文本《荆州杀》,是2018年的一大电影巨制。张艺谋作为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改编小说文本《荆州杀》:一是地域特色的保留和电影化立场的坚守;二是电影经过表现精英向大众的阶级突破和国家到个人的重心切换而重塑起来的崭新历史观;三是电影通过对男性之欲、女性所求和权力者的渴望三方面的描写表达出的在森严稳定的历史秩序下本我释放的回归。分析电影《影》和小说文本《荆州杀》之间的区别,探讨中国电影拍摄以及对原著的中国式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7.
徐健钊 《考试周刊》2014,(80):41-42
小说《追风筝的人》和电影讲述了相同的故事,但二者效果却不同,这主要由于二者在叙事结构、叙事手段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差异。从叙事结构上看,电影《追风筝的人》保留了小说中的顺序结构,但对小说中独特的二元对立结构诠释得不够;从叙事手段上看,虽然二者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电影特有的叙事手法要比小说丰富;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分析,改编电影重现了小说中的一部分人物形象,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处理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8.
《达芬奇密码》作为悬疑推理电影,小说以及电影改编中的密码符号和文本符号链的编码内容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但是该影片取得巨大的成功,也与电影严谨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密不可分。本文以《达芬奇密码》在小说和电影上的具体成就为依托,进一步分析了《达芬奇密码》小说独特的叙事模式和语言特色,最后从语言风格和叙事角度上对该电影改编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广受好评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香港作家刘以鬯的长篇意识流小说《酒徒》,以主人公老刘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为主体,用诗化的语言传神的塑造了一个被金钱社会无情吞噬的中年文人形象。改编自小说的同名电影以字幕和旁白的方式表现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导演在忠于原著的主旨下对小说的主要情节基本照搬,拍摄手法中规中矩,若无主要角色的出彩表演,电影《酒徒》只能称作一部过于忠实小说的平庸之作。  相似文献   

10.
小说《紫色》是一部优秀的妇女主义小说,其中许多思想极大挑战了主流社会的种族和父权的意识形态。然而斯皮尔伯格对沃克妇女主义文本进行电影改编时,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改变了沃克许多激进的、反传统的思想,从而使电影适应女性、种族与宗教的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1.
《傲慢与偏见》经历过无数次的电影改编,由于解读方式的不同,体现出时代的变迁在艺术作品中加持的观念烙印。无论是欣赏原著还是观看电影,可从不同的解读中看到当时那个年代人与人情感表达的不同,回味纯真年代的爱恨情愁,获得心灵的愉悦与情感的共鸣,这才是不同的解读带给我们的至真至美的情感馈赠。  相似文献   

12.
试论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名改编更难建国以来,鲁迅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仅《祝福》、《伤逝》、《药》、《阿Q正传》四部,工作虽竭尽才智,仍不免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电影改编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拓宽内涵,进行审美的阐释和创造。  相似文献   

13.
李慧颖 《学语文》2020,(1):64-65
《城南旧事》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表现艺术,在叙事艺术方面具有差异性。从叙事视角来看,小说是以儿童视角进行回忆,电影是用双重视角去追忆往事。从叙事结构来看,小说是以散文化结构进行结构编排,电影是以串珠式结构进行结构安排。从叙事话语来看,小说以抒情性为主,电影则以意境见长。通过分析《城南旧事》小说和电影在叙事艺术上的不同,可以加深读者对于《城南旧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狄更斯的作品往往结合自己贫困而艰苦的经历,加之对英国社会矛盾的深刻观察.他的小说<雾都孤儿>被波兰籍犹太导演波兰斯基改编成电影之后,获得了批评界和大众的广泛赞誉.作为故事人物之一的犹太人费金在电影中形象的再塑造体现了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世界文化语境下,对于种族歧视的反击和对各民族文化平等的社会思潮的认同,也体现了在后殖民主义时代下,对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抨击.  相似文献   

15.
广西作家东西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其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荣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本文以《天上的恋人》为例,从情节境遇、主题思想和话语组合三个方面来探讨该部影片的改编艺术,以期给桂西北小说与电影的改编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与《圣经》互文指涉,影片的故事情节架构与《旧约·出埃及记》的神话模式相似,而且,影片运用了圣经U型叙事结构来刻画人物命运并实现主题寓意;不仅如此,影片还采用了不可靠叙述及反讽叙事策略,使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需要进行双重解码。后现代派叙事策略的运用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背景结构、人物塑造及命运角度进行对比解读,并挖掘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是两种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9.
《色·戒》的完成被文坛大家们称为宝石中的极品,李安与很多导演一样,都想将张爱玲华丽文字中的意象转化成具体的影像,做出不一样的张爱玲式的电影。在改编过程中,人物性格的扩充与缩减是必然的,角色也不会一定忠于原著。  相似文献   

20.
论《天下无贼》的电影叙事与小说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赵本夫的短篇小说到冯小刚的商业电影,《天下无贼》无论在叙事结构还是人文内涵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我们将严肃小说和商业电影并置于同一个展台进行比照,可以看到比单维的小说分析或是电影分析更多深刻的艺术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