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如能正确地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把握好“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发挥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对某些物理概念规律理解不透,尤其是对一些抽象的,或是容易混淆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的概念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实效,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方法,其中“引申”“比喻”法就能加深学生对某些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本文结合实例谈谈用“引申”“比喻”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物理概念规律的一些运用。  相似文献   

3.
以“力的合成和分解”一课为例,创设真实的物理模型,将物理规律课的教学逻辑构建为“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目标问题→建立学习路径→得出科学结论”,通过层进设问让学生在严谨的逻辑推进过程中感知物理规律的探究历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4.
徐祯 《教学月刊》2007,(1):32-34
一、错误资源的概念与内涵本文所述的错误资源主要是指来源于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或物理研究方法不正确或片面的理解而造成的一些结果,表现形式为学生的书面作业或课堂行为中出现的不正确、不严谨、不规范等问题.出现的这些问题,经过细致的剖析、提  相似文献   

5.
戈永妩 《物理教师》2000,21(6):24-25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深感概念量多面广,就拿初中物理来讲,概念多达几十个.如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笔者对初中物理涉及的基本概念作一粗浅的分类,探讨各类概念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对其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初中物理的概念大致可分为4类.1反映物质属性的 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其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如质量、惯性、能量等.教学中应当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类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不可能完全搞清楚,只能停留在某种较低级…  相似文献   

6.
孙四梅 《物理教师》2000,21(4):13-14
本文就试验用高中《物理》新教材中“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一实验初步谈谈教学设计的问题.1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是一验证性实验,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通过重复前人的发现,认识建立物理定律的过程,使学生懂得物理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该实验的教学中应着重于引导学生明确怎样控制规律成立的适用条件. 学生实验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希望通过学生实验的教学,使学生不仅会做实验而且会研究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几个教学…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的教学中,每次考试后,经常会听到许多教师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反映:1.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深人;2.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偏低.同时也经常听到学生的诉说:概念、规律和公式都已背得滚瓜烂熟,但在求解具体的物理问题中经常出现“听听懂,看看会,做做就错或无从下手”的情况.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1.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停留在浅层的记忆熟记,没有内化到深度思维的想通悟透;2.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关注正确的结果,而忽视获得结果的过程,没有重视良好规范思维习惯的养成训练.  相似文献   

8.
物理离不开图形,无论是力学知识还是电磁学知识,很多概念都是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达的。物理图形可以很好地使知识条理化,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模型。但如果在应用图形语言中不注意其规范性及科学性,不但会造成常识性的错误,而且还有可能弄巧成拙,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造成误解,不利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欠科学的物理“图形语言”。下面举两例与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9.
邱新生 《物理教师》2001,22(10):13-14
物理公式教学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搞好物理公式的教学,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以及应用物理规律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物理公式教学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0.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使学生熟悉、辨析物理概念与深化、加强对物理规律理解的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一些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经常是“上课能听懂,做题就发懵”,对一些习题苦思冥想还是无从下手,然而经教师稍作讲解,便茅塞顿开的现象,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汤巧根 《物理教师》2011,32(2):14-15,17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自然学科.对学生来说要学好它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来说也是一门难教的学科.其中有些问题由于涉及到物理前沿或更高层次的知识而不能很好地解决.但有些“小”问题,教师必须深刻地把握,清楚地讲解,使学生有清醒的认识.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和交流中,本人发现有些高中物理教师在不少基本问题上是糊涂的,例如概念’含糊,物理规律关系错乱,物理符号混乱等等.这些现象可以叫做物理教学中的“乱象”.以下几个例子看似“小问题”,然而却有“大文章”可做.  相似文献   

12.
张勇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1):87-88
文章指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注意到物理内容的“纵向”关系,即帮助学生借助于物理学发展史来掌握物理学中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注意到物理内容的“横向”关系,即物理教学应与实际相结合,以便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科学意识.  相似文献   

13.
沈明生 《物理教师》2002,23(1):7-7,64
近年来 ,江苏省物理高考试卷分析中 ,常提到“考生表达能力差”而引起的失分比较多 .表面上 ,这是学生不能正确地运用物理语言来表达他所想表述的思想和内容 ,而实际上 ,更深层的问题是学生在认识、理解、分析物理问题时缺乏足够的物理语言和在书面表达时所需的文字 .从现今高中物理教学的情况来看 ,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的偏差 ,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而忘了物理学科本身在表述、推理等方面的科学严谨 .物理学中对概念、规律、过程的描述从语言和文字的角度来看就非常准确和不可替代 ,而有…  相似文献   

14.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在应用一些基本概念、规律及方法时,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即使是成绩好的同学,亦会出现类似情况.笔者总结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巧”记概念、定律的几种方法.意在排除非智力因素在物理学习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对物理学的概念、规律教学的标准主要是放在讲清内涵,即它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讲清外延,即它的使用条件和范围:讲清相关概念、规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种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学的状态,着眼的是教学的结果,而忽视了教学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方式.这就削弱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教学及能力的培养。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造成记忆错误,这些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规律,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的严重障碍,也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6.
把概念规律告诉学生再反复练习让学生记住的做法比较低效,学生没有经历概念规律构建的过程,一旦在题目中遇到新的情境,就容易犯错。以“内能”新授课为例,谈新中考下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与设计,从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实验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对物理概念规律剖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评价习题的有效性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期为教师帮助学生突破概念规律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物理难教难学.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知识传授多,例题示范少;就题论题多,指导方法少”等情况.学生中普通存在着“听听道道懂,做做道道错”的情况,其结果是学生不仅基本概念、规律无法掌握,更谈不上提高思维能力.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概念、规律,把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18.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础.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中学生在短时间内的概念学习过程中,要正确有效地掌握人类漫长而又艰难的思维活动的产物一物理概念,就必须使概念的认识过程与物理概念的客观发展规律相一致,又与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相一致.很显然,知识是基础,能力是表现,而思维是核心.思维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中物理教学中习题教学占了很大份量,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花了很大的精力,但学生往往反映:“听老师讲都懂,自己做往往无从下手.”这种现象在非重点中学普遍存在.“无从下手”反映了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找不到思维起点,不少学生遇到一些生疏的习题时,往往不能想象出习题所反映的物理情景,即问题的物理过程及主要的物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郁梅 《物理教师》2001,22(3):43-44
习题讲评不仅是物理总复习阶段重要的教学活动,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发现教学问题、揭示物理规律、总结技巧、方法的过程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就物理习题讲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