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在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ECT-IT)的基础上,结合营销学的关系质量理论,在该模型中加入用户信任和转移成本两个因子,用电子服务质量代替期望确认变量,选取大学生网上银行持续使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用户感知的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对用户感知有用性和用户满意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用户感知有用性、满意、信任和转移成本,都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分别是满意、转移成本、信任和感知有用性。  相似文献   

2.
当代新型人格特质论-"大五"模型是目前比较完善且有价值的人格观点.与此同时,众多研究者借鉴"大五人格"模型,研究形成了类似于成人的少年儿童"小五"人格结构模型.本文拟从"小五"人格模型角度谈谈对儿童人格培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艳玲 《科教文汇》2007,(10Z):42-43
当代新型人格特质论——“大五”模型是目前比较完善且有价值的人格观点。与此同时,众多研究者借鉴“大五人格”模型.研究形成了类似于成人的少年儿童“小五”人格结构模型。本文拟从“小五”人格模型角度谈谈对儿童人格培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技术已将人类引领到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生存方式的基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即时通讯技术为例,它的出现改变了先前人们固有的通讯模式,更重要的影响在于它颠覆了人类单向传播的方式与线下生活的理念。那么究竟什么是即时通讯呢?在新媒体时代它扮演者的角色会对人的自由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主要围绕这些疑问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代新型人格特质论——"大五"模型是目前比较完善且有价值的人格观点。与此同时,众多研究者借鉴"大五人格"模型,研究形成了类似于成人的少年儿童"小五"人格结构模型。本文拟从"小五"人格模型角度谈谈对儿童人格培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菲  高洁 《现代情报》2014,34(8):170-176
从概念上界定了电子服务、电子政务服务以及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阐述了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的基础理论模型;概括了电子服务持续使用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电子政务服务持续使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指出目前研究忽略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阶段的持续使用问题,围绕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公众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电子政务服务发挥其应有价值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移动电子政务的公众持续使用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接受模型和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移动电子政务的特点,提出政府对公众(mG2C)移动电子政务的用户持续使用模型,并具体分析内生变童和外生变量以及模型内部的关系,最后结合模型对我国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西方有关人格影响婚姻满意度的近期文献,尝试从影响途径、影响过程、影响内容等方面对有关不同的人格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进行综述,并总结了目前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的本土化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在归纳期望确认理论和持续使用意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引入内容质量、主观规范、感知成本这3个因素,构建研究模型,并在该研究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具体情况设计调查问卷;使用SPSS21.0软件对收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对大学生持续使用意愿有直接正向影响的因素是满意度、主观规范和感知有用性;有直接负向影响的因素是感知成本;而内容质量、期望确认程度对大学生的持续使用意愿有间接正向的影响作用。最后对知识付费平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用问卷法对哈尔滨市67中学的350名中学生被试的人格、印象管理倾向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中学生人格、印象管理倾向和社会适应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2)人格、印象管理倾向对中学生社会适应性有预测作用.(3)印象管理倾向在人格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body of research on the use and role of instant messaging (IM) in campus life, and how IM is a key par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mmunication. IM is a synchronous form of communication, and its speed, availability information, and support for multiple conversations have made it appealing for young people.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in particular, showing a heavy reliance on IM, researchers have shown great interest in how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IM and how it is integrated in their social and academic life. While studies are emerging in various disciplines, no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integrate the disparate findings and approaches. This article synthesizes key findings, provides a map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scusses conceptual problems inherent in the study of IM and oth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that will help researchers identify key areas of study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2.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8,24(2):105-115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body of research on the use and role of instant messaging (IM) in campus life, and how IM is a key par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mmunication. IM is a synchronous form of communication, and its speed, availability information, and support for multiple conversations have made it appealing for young people.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in particular, showing a heavy reliance on IM, researchers have shown great interest in how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IM and how it is integrated in their social and academic life. While studies are emerging in various disciplines, no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integrate the disparate findings and approaches. This article synthesizes key findings, provides a map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scusses conceptual problems inherent in the study of IM and oth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that will help researchers identify key areas of study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TAM为原型建立了一个考察影响这种变化的概念模型。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用户的使用经验对感知有用性差异和感知易用性差异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这两者的差异又影响着对可供选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接受。可供选择的信息交流方式之间的相似性又对第一个影响关系具有反向调节作用。本研究能促进对用户使用转移行为的理解以及为研发信息交流系统的企业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原创人才作为原始性创新主体,其原创人格更是原始性创新之魂。结合前人研究提出对原创人格内涵的理解,探讨国内外原创人格的研究现状,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切入点,基于物理学领域对原始性创新有突出贡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进行相关专著和官网个人传记的研究,分析物理学领域原始创新为代表的原创人格,旨在为今后其他领域原创人格结构研究及原创人格塑造提供新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外部用户的高校网站易用性测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均平  陈颖 《情报科学》2008,28(11):1606-1610
首先提出高校网站的用户分为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并指出外部用户对网站易用性的要求较高.然后引入信息距离的概念和网站信息距离直接定量测度模型,选取十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并选择其网站所提供的本科生招生、研究生招生信息服务,利用网站信息距离直接定量测度模型进行网站易用性定量测度研究,最后针对计算出的结果对高校网站易用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企业国际化的网络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广州146家国际化企业的问卷调查所获数据,对我国企业外部关系网络与国际化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外部关系网络水平与企业国际化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关系网络的不同维度对国际化绩效的作用呈现差异,其中关系维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余依次为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我国企业应构建坚实宽广的国际关系网络,建立合作伙伴间的识别机制、信任机制和互动互惠机制等途径提升企业国际关系网络各维度水平以促进企业成功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吉军  周平  艾木入拉  刘洋 《资源科学》2011,33(9):1674-1683
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设计,对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出现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以全市52个乡(镇、苏木)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研究区2008年数据,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区域发展潜力,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安全度、土地利用强度、水资源开发强度、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区位优势、科技潜力和经济活力等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采用聚类分析与三维魔方图相结合的方法,将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I级重点开发区、Ⅱ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提出了五类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机制和各功能区未来发展定位。分别选择各主体功能区内部的典型乡镇,优化开发区的达拉特旗树林召镇、I级重点开发区的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Ⅱ级重点开发区的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和限制开发区的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基于1978年、1988年、2000年和2008年土地覆被数据,通过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的分析,结合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定位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结果对推进当地生态重建和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期望证实模型以及使用理论,实证研究信息系统采纳后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首先,将信息系统采纳后的行为分为三个阶段:接受阶段、使用阶段以及成果阶段,对三个阶段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结合期望证实模型以及使用理论构建研究模型。第二,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信效度和路径分析检验,验证影响因素间的假设,同时对影响用户继续使用意愿,三种使用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满意和感知有用性对继续使用意愿有显著的影响,使用路径和使用融合对绩效有显著的影响。最后对研究结果与不足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韩璐  谢俊奇 《资源科学》2011,33(1):153-157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效益作为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有效度量标准,其分析对于提高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水平可以通过改进计算模型的方法来实现。本文探讨将小波神经网络这一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土地利用效益分析中进行研究。以兰州市为研究区,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兰州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并与熵值法、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波神经网络的效率性与精确性更高,效果更好,具有较好的适用价值。这为土地利用效益的方法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同时,也为兰州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知识工作团队中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作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42个高科技企业和科研组织的知识工作团队为研究对象,探讨团队成员整体上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作用。团队有效性包括团队绩效以及团队成员的满意度。研究结果表明,助人行为、维护人际和谐、信息分享这些人际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绩效和团队成员的满意度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