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学少年》2011,(8):52
愁,本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变成可以量化的东西,使之形象可感,构成奇妙的意境。一、"愁"的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笔下的"愁"是"三千丈"的白发、万里长江,写出了"愁"的长度。南唐后主李煜更语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不可见的愁绪化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不仅有长度,还有动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别离诗词是一支劲旅,这类诗词常常将愁情的抒发与流水绾结在一起。流水与愁情的绾结呈现出相对应的关系,愁情随流水的形貌质性的变化而变化。思考流水与愁情之间之所以结成这样一种微妙的默契的关系,从表层原因来看,直接与流水相关,而深层原因则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愁”.一直是古代文人笔下连绵的感情浪潮。他们把抽象的、难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动人,彰显了汉语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古代诗歌中的“愁”情,是历代诗人骚客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境抒发的特殊感情.这些含“愁”的诗句已经成为古诗中意蕴独特的文字风景,也是震撼人心的诗苑奇葩。诗人的“愁”情深广厚重,意蕴丰富,而展现这些特殊情感的手法更是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5.
大凡作诗填词,贵在创新,不落窠臼。对此,古代诗人词家深得个中三昧,同是咏愁,不同诗人词家的技法各别,即便是采用同一技法,其具体表现也往往同中有异,各尽其妙。古诗词常见的咏愁技法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诗词历经时间的洗礼,至今仍然散发出夺目的光华,其内中浓郁的悲剧意识的底蕴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因由。本文以唐宋以前的中国古代诗词为案例,认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悲剧意识主要有“姻缘之苦”、“别离之愁”和“亡国之恨”三种样态。  相似文献   

7.
潘影 《小读者》2012,(6):37-37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到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绪转化为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音响,有生命的形象,并与诗人的情感结合,构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  相似文献   

8.
梦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描写较多的一种意境。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失意悲哀痛苦迷茫时,往往借助梦境——“但愿长醉不愿醒”来达到他们摆脱现实生活中“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尴尬处境。当然梦境也是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惆怅,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  相似文献   

9.
张文臣 《学语文》2012,(6):41-42
楼,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开始是出于军事目的,后来成为风景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多在临水之地建楼,取凭高远眺、极目无穷之妙。故文人墨客经常登楼一游,或登楼望远抒思乡怀人之情;或居高感怀发家国身世之慨;或高楼送行伤离人惜别之意……因此,登楼赋愁便成为古代诗人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化现象。古之诗人登楼所赋之愁因其处境不同而种类繁多,这里简述几例:  相似文献   

10.
在朝鲜,许兰雪轩是为数不多能与男性名流作家并驾齐驱且写入文学史的女性。她有着兰花天下绝香又人间至白的高洁品性;有着艳丽雅逸、迷离恍惚的仙境幻想;还有着幽深凄苦、孤寂愁绝的人生境遇,但她却像一位仙子,短暂的驻留却留下诸多瑰丽的诗篇。如果用一句诗来说明她的人生,或许"窗底盈盈一叶兰,谁知绛阙误隐凡"会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1.
翻开古代诗词,会发现作者的“愁”情居多,或思乡怀人,或壮志难酬,或送别感伤……但也有一些诗歌是表现作者“乐”情的。现总结如下,希望能对师生鉴赏古代诗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郑愁予的《错误》可以认为是一首闺怨诗,闺怨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有许多著名的篇章。如刘禹锡的“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温庭筠的“过往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从前人所创造的意境里我们都可以找到这首诗的影子。  相似文献   

13.
难解的愁情     
人的感情,如忧、愁、怨、恨。按照唯物主义解释,都不是主观臆造的幻影,而是社会生活在人的大脑里的反应.但是这些东西并不直接作用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是无形的=怎样来表现这种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感情活动呢?古代的诗人大多喜欢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化地把它们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宋词中"愁"的概念隐喻,归纳了关于"愁"的五种概念隐喻,即:"愁是液体""愁是丝""愁是可衡量的物体""愁是可增减的物体""愁是重量"。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词的母题就是一个愁字。前期主要抒写闺愁、离愁、伤春之愁,后期主要写家愁、国愁、思乡之愁。李清照“恋母情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个人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古代文人,其愁甚多。有去国离乡之愁,有相思离别之愁,有仕途失意之愁,有伤春悲秋之愁。然而同是一个"愁"字,各人有各人的表现手法,从"愁"字在唐宋词中的着笔来看,我们可以领略古人运笔之高妙!愁,作为一种思想情态,在词人笔下,常常以具体的事  相似文献   

17.
青春愁滋味     
有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我看是大人不懂少年愁.谁说少年没有愁?愁完作业愁考试,愁完考试愁分数,愁完分数愁更愁.成绩差的分数低,成绩好的吧,压力大.  相似文献   

18.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3,(11):11-11
诗要写得有韵味,必须做到“深藏而又浅露”。例如: 自闭长门经几秋,罗衣湿尽泪还流。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唐·裴交泰《长门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唐·王昌龄《长信怨》这两首诗的主题都是一个“怨”字,写的都是失宠的宫妃。前一首含蓄程度浅,同皇甫  相似文献   

19.
薛艳 《语文天地》2010,(10):22-24
近日翻检《李清照集校注》,品味精妙字句,获益良多。念及《武陵春》一词,其中有千古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觉其似有所本,然又不甚明了。复忆起与宋初郑文宝诗《柳枝词》末句相似,于是笔者又翻找《宋诗选注》,幸得其然。钱锺书先生还于注释中提供出几处“载愁”之例,只周邦彦《尉迟杯》、石孝友《玉楼春》、王实甫《西厢记》、陆娟《送人还颓安》四处,仅列例句,叙述简略。为了弄清“载愁”的来龙去脉,笔者又查找了一些其他诗词,并作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超出常人之愁的"愁中愁"。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中含有无奈的忧愁,夫妻相思离愁中隐有难言的怨愁,后期国破家亡乡愁中更浸有凄苦的悲愁。"愁中愁"成为了李词中的主导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