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合花》自问世以来,便一直被遮蔽与误读。作为二篇“主情”小说,“思乡情”是《百合花》的核心情感,“同乡情”及“男女情”是其升华,“军民鱼水情”则是十七年文学语境的规范及作家采用置换的叙事策略的结果,这也是作品一再被遮蔽与误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百合花》是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新选入的小说。虽然《百合花》是一篇战争主题的小说,但作者借助“草蛇灰线”与“避重就轻”的叙述技巧,让读者在阅读文本之时常能感受到个体之间的动人与深情。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叙事的“轻”来消解现实之“重”的目的,即“以轻克重”。同时,《百合花》也能够引导读者对于个体存在价值的珍视。  相似文献   

3.
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在二十二年前发表时,就因题材新鲜,手法别致,语言清丽,感情真挚而受到读者欢迎。现在这朵经受住时间考验的鲜花依然散发着清新的香气。学习作者的创新精神,研究这篇作品的创作经验,对我们是有益的。一《百合花》的主题是歌颂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中,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形成的血肉相连的关系,歌颂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要表现这样一个崇高的主题,不少作品往往注意寻求题材的重大,情  相似文献   

4.
岑参的《逢入京使》和张籍的《秋思》是唐代思乡诗的代表作.真实地传达出客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中亦可看出唐诗以情动人的风貌。  相似文献   

5.
《百合花》之所以成为十七年文坛的绰约不群的仙女,跟它的重情感、轻理念分不开:从作为叙述者和抒情主人公的“我”的情感特征可以看出,小说的主题中除赞美英雄和歌颂军民之情的理性内容外,更有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从新媳妇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其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对性格的展开遵循了情感逻辑;从小说的选材和具体描绘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性的东西惜墨如金,对情感的东西却泼墨如水。《百合花》是十七年时期不可多得的抒情心理小说,然而这不可多得一方面固然证明了它的独特成就,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当时文坛的某些令人遗憾之处  相似文献   

6.
《百合花》是作家茹志鹃于195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在文学界,《百合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茅盾先生曾在《百合花》发表之初有言:"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当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1]1981年《百合花》第一次回归高中教材,该文前承鲁迅先生的《药》,后启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材地位可见一斑。四川师大的汤道榕教授曾为此撰文:"《百合花》被重新选入今年秋季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这确实值得庆贺。  相似文献   

7.
情感既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也是启迪学生智慧的一种内驱力,因此,培养情感,并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情立人,则是我们应该孜孜以求的一种教学艺术。聆听王菘舟老师执教的《新概念作文》,让我们又一次受到了情感的洗礼,艺术的熏陶。  相似文献   

8.
短篇小说《百合花》从写人性与人情入手肯定与赞颂个体生命的价值,将战争中的人、人情、人性高度统一,凸现出《百合花》的文学价值和独特魅力。可以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将永远绽放在当代文坛之上。  相似文献   

9.
短篇小说《百合花》从写人性与人情入手肯定与赞颂个体生命的价值,将战争中的人、人情、人性高度统一,凸现出《百合花》的文学价值和独特魅力。可以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将永远绽放在当代文坛之上。  相似文献   

10.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代表作亦是成名作,写于1958年,当大跃进的热浪席卷全国.文学界也因此充满了打擂比武的声音的时候,陕西省文学刊物《延河》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百合花”的小说。尽管《延河》地处西北,《百合花》也仅只是一篇几千字的短篇,但它却以自己独有的百合花般的气息与芬芳。给当时一片燥热的文坛带来一缕清新的风。  相似文献   

11.
一篇文章,能恰当地处理好景和情,情和意的关系,使情景交融,情意相依,就会打动人心,使人在感情的河流中,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愉悦,从而显现出文章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月光曲》(七册)是一篇以情动人的好课文。随着作者“闻曲→弹曲→谱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元月廿六日,《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同志复信计正山同志说:“我认为《百合花》作为一个客观存在,也便允许存在百家之言。包括你的意见在内。”计正山同志对《百合花》的主题和人物的分析,有新意,提出来与语文教师共商。  相似文献   

13.
<正>几番执教《陈情表》,每次感受不尽相同。初次教授以情而教,再次以孝而教,这次教授除了"孝情""忠心"之外,笔者感受最深刻的是《陈情表》中李密的人生智慧和文学才气。李密的《陈情表》全文只有475字,以侍亲孝顺之情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在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世逻辑之下,能让晋武帝赞叹"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足见《陈情表》绝非只是一篇以情动人的表文。  相似文献   

14.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小短文。由于该文篇幅短小,文字清雅,意蕴丰富,所以很多老师执教公开课时都选用了该文。比较有代表性的课例有:上海陈钟梁老师执教的《百合花开》(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题目为《百合花开》)、山东济宁师专附中朱则光老师执教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比较两课例,我们会发现两位优秀教师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鲁迅评价《史记》的名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句后句之间是有联系的,“发愤著书”、“发于情、肆于心”是其核心所在。《离骚》之情对《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情感本是历史真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寓情于史,将历史的真情、历史的过程与自己的人生体验恰到好处地融汇为一部伟大的史著。  相似文献   

16.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去朗读,让学生领悟冰心在《忆读书》中所倡导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人生哲理。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是语文教师应孜孜追求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7.
茹志鹃小说《百合花》中,对于百合花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它象征"我"、小通讯员、新媳妇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象征军民鱼水情。事实上,这是一种审美误读。在今天的语境下重新解读,我们才会发现文本中散发的是人性与人情的暗香。  相似文献   

18.
阅读《百合花》,读者总能被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所打动。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作者运用富有意味的叙事形式强化了内容所传递出来的普通人的情感。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作者对细节的反复呈现,这使小说的情感表现更有层次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限知视角以及第一人称叙述,这些艺术形式让《百合花》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变得更为丰沛动人。  相似文献   

19.
《再见了,亲人》一文,是魏巍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几个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讴歌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紧扣“情”字,要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教学,以事悟情,以情动人。从而完成“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重点训练任务。据此,其学法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歌唱者的情感和情绪具有感染性。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正是由于情感、情绪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动情。文学,电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等无不是以情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