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五体书法的分析,认为五体书法的和谐之美包括篆书纯净简约与圆转浑厚的契合之美、隶书雄阔严整与舒展灵动的互补之美、楷书厚朴持重与创新多变的交融之美、草书奔逸流荡与收放有度的顾盼之美,以及行书法度整然与神采飞扬的兼容之美等。它在很大程度上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书法的艺术精髓。  相似文献   

2.
经过对散见于古代书论中的片段分析,发现古代书法家的书法创新观主要有这样几种:集古、明法、功夫、性灵、追本溯源等。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书学范畴中最基本的要求,达不到这些要求,可以说连书法艺术的门也找不着,更不用说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书法创新的突破点在何处?经过对古代书法家的风格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书法创新的法门就在于“取法自然”,即从自然中汲取营养,这才是书法创新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在北宋崇尚老庄、佛教的文化思潮中,苏轼作为北宋"尚意"书风的领袖人物,他的理论创见和艺术实践多由老庄的"自然"审美思想而发,并且融入到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内在的精神气质上。通过对苏轼书法"自然天趣"观进行探究,可发现"自然天趣"观贯穿着他毕生的学书之路,其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神逸"说、精能之至反造疏淡、熟后求生、不直率流滑,留得住笔、用墨浓而润等观点与"自然天趣"观息息相关,对北宋的"尚意"书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书法的社会功能,前人没有系统论述。当代学者对此略有提及却又莫宗一是。研究表明,书法不仅具有诸多社会功能,而且可以娱乐身心,改善人们精神生活,是传统中国以礼乐文化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喜爱或迷恋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李元凤 《现代语文》2007,(10):125-125,124
经典古诗展现着一幅幅人与自然相亲相依的融和画卷,从中能够品出一种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感受心灵和精神与自然的默契和融合。本文试结合一些经典古诗品读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6.
魏晋士人追求"简约自然"的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对当时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为学理依据,探讨了魏晋书法"简约自然"的审美意味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前书法界大多教书法流派仍在跟着西方走,因袭西方,甚至有些书法家在进行文化"邀宠".怎样从一个世纪的拿来主义中走出来,是目前书法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北大书法所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立场提出了一种新的书法理念一"文化书法"."文化书法"强调在一个世纪的西化之后,坚持文化书法的"固本创新","守正创新"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当下重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哲学的本体依据是"道"论,道即自然和自由,这种本体之"道"具有体悟生命、追求理想人格的色彩,是生命的本体。"道"是隐藏在大千世界万物外表之下的内在的"真"。"真"是一种审美理念,美的本质是自然无为,这种美是一种最高的美,天地之大美就在于自然而然。庄子时代面临诸多人生困境,庄子以高度的内心直觉,以崭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生命的存在,提出建立逍遥游式的理想人格。庄子生命之和谐在于心灵的和谐,这种境界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心灵与道合一的美。这些思想有着重要现实价值,有助于我们对于当代物欲文明背景下人的生存困境、社会转型背景下部分官员生活腐化困境、个人利益至上观念下道德沦丧的困境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论旅游的和谐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如同西方古典浪漫派音乐,唤醒人们心中的家园感,让人们诗意地栖居于自然的怀抱;旅游能消解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社会化带来的异化成分,使人适情顺性,逍遥自在;在旅游活动中,主客体异质同构,情景交融,使人性得以升华;在审美效应上,旅游是现实人生超越的预演,并营造为现实人生输送精神动力的稳定心态。因此旅游的审美本质就是和谐。人与环境相契相合的回归性文化走向将使旅游的和谐之美得到充分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0.
《瓦尔登湖》展现了梭罗独特的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察视角,书中彰显了作者构建的"自然界各部分自然而然内在协调统一"的和谐之"道"这一思想。梭罗强调万物发展遵循"自然而然之道",无需人为的任何干涉,引导人们敬畏、尊重和欣赏自然常态,反观以人类为中心的错误观点,修正人们不顾后果的破坏自然行为,最后实现保护自然也就保护了人类的终极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书法的艺术美与钱币特殊材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美。针对书法艺术美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对书法的装饰钱币的装饰美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索,寻找钱币书法运用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钱币书法的装饰美。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成长导致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各种矛盾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为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必须通过文化创新,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现代化的内源发展道路,在对传统的创新中形成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在人的自由发展中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对意义的追求中超越工具理性主义,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色彩是极富情感的视觉因素,写生色彩的组合,能通过生理和心理的感应触动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情感。对比、统一、和谐是色彩美的基本要素。统一即"多"统于"一",或以"一"总"多",是色彩多样性的有序呈现,和谐便是这种统一所达到的效果,是内容与形式相称、主体与客体相融、感性与理性相通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4.
心理和谐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它是指一个人能经常处于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和谐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软件与硬件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心理和谐也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出了如下几种新的指标体系:人类发展指数、幸福指数、信任(信仰)指数、儿童青少年发展指数以及教育发展指数。心理和谐为自主创新营造了文化氛围,有利于人们创新意识、创新活动和创新才干的发展,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通过"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心理和谐方法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主创新扫除障碍,加大几类重点人群的"人文关怀",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人们更好更快地达到和谐心理。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世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核心理念,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对于中国社会各方面实践都具有引领作用.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深受其影响.以之为参照的基点,对素质教育进行考察,就会发现,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重新定位.素质教育须更加强调教育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批评与重建的意识以及相应的能力,强调教育主体与外部世界...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秩序和谐的内在核心要素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客观的"应该之法",即自然法理念。自然法因此构成了和谐的形而上学基础。个人自由是社会秩序中的自由,社会秩序是个人自由的秩序。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和谐的实质是道德化的利益关系。道德化的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本源性、客观性的特征与自然法的属性是一致的。自然法作为一个形上的理念存在是相应于善与公正,而"和谐"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公平与正义,它内在地与自然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旨归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安排及其缺陷,认为合理有效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制度保障。为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地实现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制度创新、特别是需要促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使用制度创新、核算制度创新、资源产业发展制度创新、资源选择的贸易战略调整、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创新与观念更新。  相似文献   

18.
较之西方美学推崇的外在形式和谐,发源于天人合一的深远背景、以自然、社会、人生的和谐为基础的中国艺术的和谐之美,更加深入地触及到了"和"的本质。这主要在于:(1)由天人合一所推衍出来的意境创造理论,正确地体现了审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产生了一种独具风采的审美样式,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2)揭示了和谐的实质,将艺术辩证思维和方法引入审美领域、启发美学家艺术家们自觉地运用相反相成的法则,将各种矛盾对立的因素有机协调起来,以造成一种起伏变化、抑扬曲折的艺术审美效果。(3)作为一种思想原则,"和"演化出了诸如虚实、情景、文质、风骨、奇正等一系列相对范畴的精湛论述和运用,对后世美学艺术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批判,提出了和谐为美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在他看来,和谐是一种最高类型的美,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最终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它是通过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最终克服人与自身的异化而实现了的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0.
创新公共财政,促进社会和谐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大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二、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三、完善税费制度改革调节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