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康德美学中,审美自由以自由感的形式出现。自由感为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过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为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在心理经验层面上的实在性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基础。自由感作为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康德以前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不过,是康德第一次提升了自由感的理论内涵。自由感是指人们在审美经验中体会到的自由愉悦,但又与感官的快感和道德感不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即与客体对象实际存在无关的无利害感。这种无利害的自由感在康德美学中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知性和想像力的自由游戏和天才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2.
美学研究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欣赏能力,提升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促使人们情操的审美化,尤为重要.文学创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复杂意识活动的结晶,凝聚着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追求,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体.文学创作是运用形象、意象、象征和想象等手法反映和创造客观现实,所塑造的成功文学形象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审美感对数学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肯定性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激起学生热爱知识、追求和知识、探求知识、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促进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密切师生关系。 一、审美感存在于数学之中 华罗庚教授说过:“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象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枯燥无味一样。只有踏进  相似文献   

4.
本稿评述了新近出版的《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著述,认为该书具体而微地论述了敦煌石窟佛教感通图像的内涵和发展过程,找出此类图像的基本发展规律,并阐明其存在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有助于读者系统、深入地了解敦煌佛教感通图像。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是研究学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之学。这一学说起源于先秦,它以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为哲学基础.在中国古代的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现代以后,中国古典感物关学从总体上处于尴尬的境地。朱光潜以西方的主客二元的观念分析了传统的感物思想,将直觉作为感物的要素和方式,将“移情”作为感物的最高境界,虽然不见得科学,但是,也代表了感物的现代性拓展的方向。宗白华的视角似乎更中国化一些,他所提出的“静照”是糅合中国古典直观的虚静和西方理性的观照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性的感物方式,是感物现代性拓展的一个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现象学哲学的介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天人合一”,传统感物关学的回归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感通哲学”或“感通的形上学”,以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易传》的阴阳之思为思想资源。唐君毅的感通思想缘于对当今人类生存处境最深层的回应,是宋明理学发展的自然结果。这一思想具有基础性、融摄性、超越性、次第性、历程性和方向性特质。唐先生通过感通之理,深入系统地探析哲学史内部的问题、环节、脉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感通哲学"或"感通的形上学",以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易传》的阴阳之思为思想资源。唐君毅的感通思想缘于对当今人类生存处境最深层的回应,是宋明理学发展的自然结果。这一思想具有基础性、融摄性、超越性、次第性、历程性和方向性特质。唐先生通过感通之理,深入系统地探析哲学史内部的问题、环节、脉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将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但是,因为某些原因,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教育敬畏感的削弱和丧失。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必须重建教育敬畏感。教育敬畏感源于教育的外部认同和教育内部的神圣,其中教育内部是前提基础和关键。教育敬畏感的削弱和丧失首先源自教育内部核心因素———课堂敬畏感的削弱和丧失,因此,要重建教育敬畏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首先重建课堂敬畏感。  相似文献   

9.
王福来 《考试周刊》2010,(55):63-64
本文对大学数学基础课中出现的一些美学进行了研究。并用实际例子作了讨论。从这些美学思想中,学生不仅可以利用美学思想更好地掌握大学数学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接受美的熏陶.将美的思想带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  相似文献   

10.
教育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当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是由教育学和美学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新世纪的教育美学应突破表层的美育及“工具水平”的研究层次,实施深层的,形上与形下完善结合的理论建构。它以教育的审美规律为其研究对象,所关注的不仅是教育效率的提高,而且是教育美学精神的深层发掘,整个教育系统的审判改造,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和人生境界的根本达成。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强调文学欣赏和接受活动中读者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双向的交流活动,朗读同样必须关注接受者——受众的具体的期待和需求,这就是朗读中强调的对象感培养。朗读作品不仅要靠优美的声音、恰当的技巧去包装,更要与受众产生内心的交流与呼应。从朗读前的准备到朗读的过程,朗读者始终要把接受者“放在眼里”,“藏在心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用声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12.
窦建军 《考试周刊》2013,(89):19-20
一、真实美是电视新闻的生命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研究现实的,它存在于现实美之中。电视新闻在于声画的现实表达。通过对现实的如实描述再现生活中的美的真实存在。人们通过辨别真与假、善与恶、丑与美,认识本质和规律,并通过思想引导日常行为。形成美的道德概念和准则,用之于社会实践。再在实践中传承、发展和创造,从而取得最大愉悦。  相似文献   

13.
纵观当今的书店、图书馆,冠以“美学”之名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特别是随着美学学科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之后,更是有数以百计的美学高校教材问世。就目前高校美学教材而言,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教科书即论著性教材。此类教材往往从一开始就直接探讨“美的本质”、“美的形式”,注重自上而下式的基础理论问题,注重梳理美学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美学的崛起 ,标志着美学从自然本体论、社会本体论 ,向着以人文精神为根基的人学本体论的转换 ,成为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它的基本宗旨之一 ,就是高扬人文精神 ,正确引导大众走出感性沉沦的误区 ,超越单纯追求感性快乐的误区 ,向着多方位、多元化 ,以及感性与理性相协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师加强美学修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由教师的这一神圣职业和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决定的。大学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美学知识,培养统一与和谐的审美意识,不断塑造内在美。在不断的实践中,按照美的法则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6.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已逻辑地走向了“兴”,因此,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字或一个“感”字。如果说“感物道情”与“交感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考察“感物”方面的话,那么“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则突出了朱熹对“情”之合理性的关切。“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反映了“感物道情”对“诗言志”理论的改造与深化。  相似文献   

17.
李然 《文教资料》2014,(12):1-3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诗人,也是文人词的开山鼻祖。随着社会思潮的变革,晚唐文坛的风气发生较大的变化。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格调开始趋于婉约、纤细。温庭筠诗歌就是晚唐文风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在诗中抒发理想抱负,另一方面以细腻和浓艳体现内心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师加强美学修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加强美学修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由教师的这一神圣职业和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决定的。大学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美学知识,培养统一与和谐的审美意识,不断塑造内在美。在不断的实践中,按照美的法则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9.
曾经养育了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等现代美学大家的文化名省———安徽,却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高校《美学原理》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方面一直留下空白点。最近,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了由吴家荣教授主编、曾繁仁先生作序的《大学美学》教材(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版,以下引文只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中课件制作的经验,探讨在大学英语课件制作中应遵循的美学原则,以及美学对大学英语课件的影响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