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逝世后,在陕北根据地,如何定位鲁迅精神,毛泽东和萧军分别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也曾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了争论,这说明两人在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理解。其一,毛泽东和萧军都相信对敌战斗到底是鲁迅精神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是,萧军认为对革命阵营里的"黑暗"也要进行战斗。其二,毛泽东认为,鲁迅"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萧军则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以鲁迅精神为精神。其三,毛泽东在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基础上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主张;萧军则认为,鲁迅强调的是文艺的"独立性"。其四,毛泽东认为,鲁迅有一个从进化论者向唯物辩证论者,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过程;萧军不承认鲁迅有这个"转变",他认为鲁迅一直是发展的、革命的。总之,这场争论属于革命阵营内部的观点之争,毛泽东主张建设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萧军则强调要建设抗日民族战争的文化,文艺与政治要分开。  相似文献   

2.
萧军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东北作家群中重要小说家之一,文章结合当时的文化环境,政治理念,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念,重点就和萧军关系密切的三个人--鲁迅、毛泽东、萧红,谈谈这位著名作家人格精神气质方面形成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3.
巴金与萧军,无论在人的性格、志向,还是在作品的风格、取向上,他们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关于"革命""理想""信仰"方面,巴金崇尚的人文理想之依托是无政府主义,他崇尚讲真话、为人民,一生低调为人为文;萧军也有理想、信仰,不过年轻时的萧军有着"野气",行为方式多欲以一种先觉者、引路人的身份去实践,其在延安写的日记内容就有不少的夸大个人作用或失实之处。萧军是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炽热情感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他交人视友是以对鲁迅尊重为底线与特定基准的,他晚年时向家人郑重嘱托"钟爱鲁迅";巴金并非鲁迅的嫡传弟子,但他把自己看做是鲁迅的后辈、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情感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深蕴。在对待后学与晚辈问题上,巴金与萧军都是鲁迅精神的传承者,他们都将鲁迅一以贯之关爱和扶掖青年人、后辈的风范真正去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萧军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萧军在为人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的提携下成长为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不仅对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深为钦仰,且在人生的一路独行中秉承鲁迅人格之独立精神并将鲁迅的侠义质素发扬光大;同时萧军还在文本实践中与鲁迅精神中的流浪气质遥相呼应,并在杂文创作中继承鲁迅杂文现实主义的文风。  相似文献   

5.
新英雄主义是萧军对英雄主义解构后的重构,以毛泽东思想和鲁迅精神为核心。虽然与英雄主义有着血缘的联系,但在表现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追求正义是新英雄主义的鲜明旗帜;不断斗争的“殉道者”精神是对鲁迅韧性战斗精神的忠实继承;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彰显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对英雄的阐释更是超出了英雄的本意,直接把这种“新英雄”推及到新中国建设的各行各业。新英雄主义形成于个体和群体、新思想和旧思想等多重矛盾冲突之中,是萧军自身为抵御外来侵袭,进行自我约束而自觉进发的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6.
西安文学研究会、西安教育学院于1993年12月17日联舍召开“毛泽东与鲁迅”学术研讨会,颂扬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突出贡献和深远影响。会议确定“毛泽东与鲁迅”作为研讨中心议题,不是为了考证两位巨人的接触关系,而是探讨他们文艺思想的彼此关照及其影响。毛泽东称鲁迅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一生孜孜不倦学习鲁迅著作。在政治上,毛泽东高度赞扬鲁迅“痛打落水狗”的彻底革命精神;教育文艺家要  相似文献   

7.
萧军初涉王实味事件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这是他第一次在重大的公开场合表明自己对王实味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在以后召开的有关会议上,萧军与延安文化界就王实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其精神世界内部也产生了理性与情感的反复冲突,并引发了他对政治与文艺、知识分子劣根性等问题的深思。萧军本人的性格、新英雄主义精神和他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边区政府的热爱是他在王实味问题上坚持和无畏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论鲁迅——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研究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专门论述“鲁迅精神”,概括“鲁迅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的是毛泽东;第一个最全面最正确最深刻地论述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光辉业绩、崇高地位和巨大作用的也是毛泽东。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以三“家”一体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从“文学”、“思想”、“革命”三个视角来评论鲁迅,对我们认识鲁迅,研究鲁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毛泽东的国民精神变革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社会变革为契合点与旨归,探讨这两位伟人在此问题上的异同,从而指出在他们的早期国民精神思想中,鲁迅重在“醒世”.毛泽东则重在“拯世”,而且毛泽东的“拯世”思想可视为是对鲁迅”醒世”思想的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心目中的鲁迅究竟怎样,本文以翔实的材料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爱不释手,纵谈鲁迅著作;知人论世,高度评价鲁迅;发扬光大,号召学习鲁迅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温毛泽东对鲁迅的论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角度分析,毛泽东对鲁迅的高度评价除了基于客观事实外,还有确立文化代言人的政治需要和寻求精神同盟的个性心理需要这两个重要因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此后,毛泽东对鲁迅长期保持沉默.新中国成立后,又出乎意料地作出一般性评价,其原因正是他们文艺思想的本质不同,政治需要的不复存在,以及心理认同需要的弱化.毛泽东的"鲁迅论"是一个革命领袖对一个思想巨人的政治评价,也是一个凡人对精神盟友心理认同的产物,在其矛盾的表象背后,有着非常合理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在哈尔滨解放区,萧军的创作主要表现为《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因文学与报刊的同存共生关系,散文成为这一时期萧军的文体选择,因同《生活报》的论争,萧军创作了大量论争杂文。这些杂文一方面体现了萧军对鲁迅杂文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也代表了萧军杂文创作的最高成就。萧军在《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是东北新启蒙的实践之作,同时也是研究东北"《文化报》事件"的重要文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中国社会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的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他们的精神危机,以内向的反省与忏悔对他们的痛苦灵魂进行了深刻追寻。按照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对政治和社会所采取的态度,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抗议、疏离、退隐和裂变四种。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他们似乎都掉进了一座精神与灵魂痛苦的“炼狱”而无法自我解脱,鲁迅的笔触总是紧紧地地集中在对主人公的痛苦灵魂的深刻追寻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总体的表现趋向是给我们一种追寻意味。通过对主人公“怪异”行为的抓取,描绘出一幅幅痛苦灵魂挣扎图。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四年六月间,两位文学青年——萧军和萧红,由日寇侵占下的哈尔滨出走,绕道大连,到了青岛。俩人在青岛完成《八月的乡村》(萧军)和《生死场》(萧红)的初稿后,出于寻找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的迫切愿望,他们很想得到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文学家的指点,便抱着一种“遥远的希望”,给鲁迅写了一封求教的信。出乎他们意料,鲁迅很快就有了答复,还表示愿意仔细阅读一下他们的小说。之后,萧军和萧红又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和鲁迅都是时代的巨人。他们生前虽然没有见过面,也未曾有过个人书信往来,但其心始终是息息相通的。毛泽东爱读鲁迅的书,非常推崇鲁迅的人格、思想和精神。他在世时,虽然没有出版过研究鲁迅的专著,但在其著作、报告、讲演和口头谈话中,却有不少关于鲁迅的论述,仅130多万字的《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五卷就达20处之多。这些论述言之有据,论之在理,闪烁着深邃的思想火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6.
杨静涛 《考试周刊》2011,(12):44-45
性格即命运,性格让萧军选择了自己的路,并且他也因此而守住了鲁迅以来"五四"新文学的某种精神传统。他拒绝像同时代的许多作家那样,在正当的名义下无条件地放弃个人生活和思想的权利。延安时期,萧军以"不知众嚣,独具我见"的勇气做到了"人"与"文"的双重坚守。  相似文献   

17.
余华与鲁迅小说的相似,并不限于个别作品,而是整体性的。这说明余华对现实人生有着与鲁迅一样的敏锐观察,但在面对卑污现实以及邪恶人心的态度上,又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巨大的精神差异。这种差异也表现在创作手法上,制约着他们描写时的详略取舍。  相似文献   

18.
林夏 《河南教育》2013,(10):52-53
《海燕》是鲁迅与胡风、聂绀弩、萧军等几个人自办的刊物。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斯威夫特都是著名的讽刺艺术大师,在《药》和《一个小小的建议》中,他们通过生活中的题材对各自所处的社会进行了批判和讽刺,达到醒世的目的.这两篇作品体现了鲁迅与斯威夫特对民众生命态度的相似,也反映了他们救世态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周作人对儿童都充满了炽热的爱,这与他们性格中纯真的"赤子之心"有密切关系,但他们爱的方式不同,爱的内容也不相同。鲁迅对儿童采取不逃避、不掩饰态度,有赞赏,也有批判;周作人对儿童爱的方式是从理论和理想出发,在虚构儿童的世界寻找精神的平衡、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