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 坦率地讲,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文学史”观念依然停留在一种传统的认识水平之上,缺乏应有的当代性。即使是对当代文学历史的研究、评估和叙述,也基本如此。其特征是把文学史看成是“社会发展简史+文艺思想斗争史+按编年顺序和贡献大小排列的作家作品的评价”。这样,对文学史进行分期自然主要依据政治变化,实际上把如何分期这样一个本应由文学史家自己解决的问题交给了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去做。目前国内流行的涉及当代文学历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学应不应当写史,能不能写好史?这是文学理论界曾引起争论的问题。本文秉着求实的精神,贯穿争鸣的思想,通过对新近出版的《新中国文学史》一书的有特色的评论,得出了当代文学应当写史,而且当代文学史能够写好的中肯结论;分析了新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文艺思潮论争、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流派与风格等问题。这是本书评的学术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应不应当写史,能不能写好史?这是文学理论界曾引起争论的问题。本文秉着求实的精神,贯穿争鸣的思想,通过对新近出版的《新中国文学史》一书的有特色的评论,得出了当代文学应当写史,而且当代文学史能够写好的中肯结论;分析了新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文艺思潮论争、代表作家、作品、文学流派与风格等问题。这是本书评的学术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和教学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谈了作者的看法。一、文章不同意“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的观点,而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它的若干特征,使它区别于中国现代文学,从而确立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地位,可以写史;而且写史的客观条件也已具备。二、文章认为,第四次文代会之前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为政治服务的路子,因此要充分考虑政治对文学,文艺运动、文艺思想斗争对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刻影响。既不能把《中国当代文学史》写成运动史、斗争史,也不宜把它写成作家论、作品论;如何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应成为我们的追求。三、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文章赞成四段分法,认为1957年之前和之后的文学存在很大差别,因而把文革前十七年作为两个阶段对待,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顾名思义,是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入门课,也是属于“研究之研究”的课。这门课在北大中文系已讲过几轮,凡是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一进来都要求他们听这门课,还有不少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希望了解这个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的,也都选这门课。在本科阶段,同学们已经学过“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都是刚上大学不久开的课,主要讲述作家作品和重大的文学史现象,引导掌握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并初步学习评析文学创作与文学史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中文系开设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其研究对象(教学内容)是1949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学术界也有人称之为“共和国文学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下半叶。这门课程既是中文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又是可以单独设点招收陆士研究生的学术前沿课程。中国当代文学走过半个世纪的历史了,回首过五十年的文学史,确有太多的东西应该认真总结。而它的教学对象一一新时期出生的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他们对高品位文学作品的要求,对文学及文学史著作中关于人的命运、值盛、生存状态以及对自由和创造带神的渴望,也企盼着编写更好…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过一个世纪的沧桑演进,逐渐由弱到强,由隐到显,成为上世纪末有影响力的一门高等院校的重要基础课或主干课,但是这一门课程的教学,长期以来受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阐释社会发展史的手段。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已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向”,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对这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1 编撰当代文学史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分期问题。目下流行的当代文学史的分期一般均以建国初始作为当代文学的上限,这其实是很不妥当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人为地将文学自身的规律肢裂,把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用政治的规律代替文学本身运动的规律,造成了认识上的模糊,我认为,当代文学史的上限应以一九四二年为始。这是因为,自四二年之后,以讲话为标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农兵文艺思潮与运动,并以这一思潮、运动为骨干,构成了中国第一个阶段的社会主义的文学。这与“五四、三十年代的文学具有截然的质上的不同。诸如: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 0 3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庆生教授主编 ,王又平教授、杨振昆教授为副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这是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项目的成果。作为一本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课程教材 ,该书采取新的文学视点来观照当代文学发展的状况 ,通过对文学史实的叙述和文学创作的评述来勾勒出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在地域上不仅评述了大陆文学的发展 ,而且还包括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学 ,这是一本有新视点、新材料、新观念的文学史力作 ,是新世纪当代文学史教材建设的新收获。这本当代文学史简明地描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1.
飘落的花瓣——评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传统的政治一元化的当代文学史提出质疑,用独创性的“民间意识”、“潜在写作”理论来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整合,体现出独特的文学史写作个性。但这种学术姿态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在文学史上独特的悲壮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上,“当代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史”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被相关研究者使用过.①以1949年共和国的建立为时间起点来看,“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56年由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师生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而它产生的源流最早要追溯到王瑶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运动》一文.时至今日,我们所通识的“当代文学”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在时间上特指1949年建国后迄今的所有文学,在空间上涵盖了大陆文学、港澳台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等几个特定区域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出版的几部分量较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如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由教育部组织并委托王庆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因其编写理念不同、视角不同、特点各异而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如书的前言中所述,是“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内地的这一范围之中”的“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作者认为,“‘当代文学’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14.
导语 1999年8月.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当代文学结束了无史的历史。由于它是第一部个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其治史理念与方法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都当代文学史。这部书以客观、冷静、有距离的方式重现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场景.赋予文学史写作以鲜明的学术个性.将当代文学史研究带进了学术化和学科化的时代.为当代文坛所激赏.不仅在当时反响强烈.也对其后数年的当代文学学术空间的开拓起着持续的引领作用。同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该书亦以独特的文学史观与述史方式体现出重写文学史的收获。其卓然的学术姿态在当代文学界引起广泛的注目并得好评,与洪子诚的文学史一起.构成当代文学学术天空上的双子墨座。2004年1月.由孟繁华、程光炜两位博士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世纪第一部有学术创生力的当代文学史著作,是一部吸收了“重写”经验而又富有学术想象力的当代文学史。它将文化和艺术的经纬交织.绘结出当代文学的历史地图,展现出叙事权力在建构历史时的魅力与超越品格。这三部当代文学史都以新的知识型构和不可拒绝的力量.进入大学文学教育,对于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它们是破解文学史观与历史处理方法之间的关联的经典性文本。基于以上的认识。2005年3月.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毕光明的组织下.对这三部新型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比较性阅读。并在“当代文学研究”课堂上就研读体会开展了讨论。参加讨论的有研究生颜水生、田文兵、廖述务、罗勇、王春艳、康艳琴、王海丰、张朝霞、邹艳琴、张燕等。下面是部分同学讨论稿的选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高校中文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水平直接关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在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提高课程开设的水平,不能就课程论课程,不能仅仅局限在本课程范围内来看问题,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中将其建设成精品课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抓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作出准确的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程群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是教育学院中文系科的重要基础课之一。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除了具有它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之外,还具有强烈的当代性与现实性,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和评论的不断发展,对当代文学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文学史著作的不断出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必然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学界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命名分期有已有诸多的讨论,但由于过多地追求文学分期和文学价值的绝对同一性,致使分期讨论歧义迭出。考虑到文学分期的延续性,应该寻求一种相对中性的分期表述,将分期回到标记历史的功能上来,比如用大的政权更迭来标记。民国时期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文学正是可以在这一层面作为替代性方案,这不仅可以沿袭既有分期命名的合理部分,又为文学史价值描述预留了空间,从而将作为价值描述的“现代”文学悬置起来,为建构具有多元价值体系的文学史提供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9.
“当代性”既指时间及时间里的时代特征,也指现在与过去本质之不同的当代特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观是时代话语权建立的标志之一,充分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性”,相对忽略了现在与过去本质之不同的“当代性”体现。而这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创新收效甚微的症结所在,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学史哲学观是体现现在与过去本质之不同“当代性”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门与网络非常贴近的课程,随着当代文学的不断发展延伸,当代文学史教学必须利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丰富的当代文学网络资源,建构起一个更为科学、现代和贴近学生的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增强当代文学的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