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理论界把缺席判决制度的立法例归纳为缺席判决主义和一方辩论主义。两种立法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分析各自利弊基础上,考虑缺席的不同情形,建立一种区分缺席情况适用不同立法例的缺席判决制度,并作适当变革。在此立法例指导下具体建构我国的缺席判决制度。  相似文献   

2.
刘安经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53-55,59
我国《侵权责任法》有关侵权行为一般条款的设计既不同于《德国民法典》也不同于《法国民法典》,可以说,我国侵权行为一般条款开创自己独特风格的立法例,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认为将来我国《民法典》制定应该从三个方面完善我国侵权行为一般条款:一、在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应该确定"违法行为"的独立地位;二、侵权行为一般条款应当将"相对权"纳入权益保护范围;三、侵权行为一般条款应当对民事权利和利益进行分类,再根据权利和利益对人的重要性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的物权行为制度——结合我国新物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物权立法是否采用物权行为制度不应仅受制于理论的逻辑,尚需应有实用的考虑。基于此,新物权法在借鉴各国立法例的基础上,采纳了物权行为理论的区分原则,但并未完全采用德国法上的物权行为理论。在物权变动上,不仅需要作为物权变动原因的合同债权行为,还需要交付或登记的结合,即所谓的债权形式主义立法例。同时考虑到特殊性,例外采用意思主义,以登记或交付作为对抗要件。从总体上着眼,这种立法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法律关于接受与放弃继承的期限、方式和效力的不同规定,可以把当然继承主义之下的接受与放弃继承制度概括为四种立法体例。其中德国采用的立法体例最值得我国借鉴;澳门民法典中接受与放弃继承的某些规定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买卖合同风险转移三大立法例,即合同成立主义、所有权主义、交付主义的基本含义逐一进行解释和评价,指出所有权主义作为风险转移的基本原则相比于交付主义更合理。  相似文献   

6.
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时间问题,是货物买卖中的一个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本采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在分析与评价关于货物所有权转移的主要立法例的基础上,探讨各国立法协调之可能性,本认为,交付主义为最佳选择模式,尽管关于货物所有权移转的时间采取的立法例不尽相同,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没有协调的可能性,就实际情况而言,各国或地区的有关立法对此问题的规定正在走向趋同,即采用交付主义或向交付主义靠扰,各国或地区立法之所以具有协调的可能性,这是由于当代社会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大陆法系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起源于古罗马,后经中世纪和近代法时期,在《德国民法典》中渐趋完善.随立法技术水平的提高,《瑞士民法典》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了较科学的规定.大陆法系形成法国型和德国型两种立法类型,两者的法官都通过积极的司法活动使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从具体人格权发展到一般人格权,并从依附于人格权制度逐步向独立的法律制度迈进.  相似文献   

8.
自然人有无民事责任能力是民事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民法典的体例安排与制度设计,还影响到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的确定。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受刑法研究成果和国外民事立法例的影响,因而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也有失偏颇。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理解应受制于民事责任的特质,不应只考虑识别控制的年龄标准。我国众多学者对国外立法例中有关过错的描述解读为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事实上,西方各国立法从未否认过未成年人和精神障碍者的民事责任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强调的是一种期待可能性,它决定主体人格的完整性,与"用不用"承担责任、"能不能"承担责任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承认一切自然人均有民事责任能力,不仅是民事权利能力理论的要求,也与我国现行立法规定相契合,更有利于解决民事诉讼的困惑。鉴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2条应当确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有过错的情况下应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政治理论,社团主义主张共同体应由不同的利益团体构成,与共同体利益相关的所有重大问题均应依靠团体之间的协商谈判来解决.德国具有浓厚的社团主义传统,其基因隐藏在中世纪以来德国宗教、政治、经济等多领域的管理形态中,近代英、法等国的社会变革从反方向对其进行了强化,黑格尔、温克尔布莱奇等人完成了其理论的奠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团主义已经渗透进德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德国联邦或州层次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在立法筹备、倡议以及创制过程中,社团主义均有着明显的表现.社团主义不仅决定着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出台的可能性,而且对立法的最终表现形式、立法实施与监督的方式以及立法实施的效果等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9,(8):73-81
债权让与是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的债权转让的行为,债权人通知债务人后,该债权让与开始对债务人生效。我国《合同法》没有规定债权二重让与的规则,债权二重让与中关于受让人的优先权有三种立法模式,分别是"合同在先,权利在先""通知在先,权利在先"和"登记在先,权利在先"。债务人知悉制度在债权让与中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各国立法例的价值取向不同,该制度也影响债权二重让与规则的建立。我国未来民法典应该选择债权二重让与模式,合理地评价债务人知悉制度和债权让与规则的关系,构建完整的债权让与规则。  相似文献   

11.
德国民法是世界立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德国民法对中国民法的重要影响已是法学家的共识。德国民法在以下方面对中国民法产生了影响:翻译德国法律、《中华民国民法》编纂模式及主要内容;德国民法的思想精神影响了我国民法的发展;我国民法在祖国法律的统一问题、法律移植问题、抽象物权行为理论问题、民商分立问题、五编制问题上借鉴了德国民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民事责任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审视了民法典草案中民事责任的规定,指出了立法上的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法的法典化条件已经成熟,似乎成为学界在探讨民法典制定时共同的理论假设。因此,学界对民法法典化的条件问题或避而不谈,或谈之甚少且不深入,难以让人信服。目前学界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关注民法典的体系设计及具体制度的创设等内容上,并希望在1800年前后的《法国民法典》和1900年前后的《德国民法典》的大陆法系上,于2000年前后制定一部引领21世纪潮流的最先进的《中国民法典》。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背景、民法学理论积淀以及民法实践等方面的考察,得出当前并不存在孕育民法法典化的成熟土壤的结论,进而提出民法界应当戒急勿躁,深入民间调查,厚实民法理论,为最终民法典的实现做出实在而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一部完善的民法典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我国现有立法对精神损害赔偿作了一些规定 ,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要建立一部比较完善的民法典 ,必须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方面加快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和立法修订工作。  相似文献   

15.
应用AVL-FIRE软件对某CNG发动机建立工作过程的计算模型,并对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改变模型中的过量空气系数和点火提前角等工作参数对该机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为发动机的参数优化匹配提供方向性指导。  相似文献   

16.
民事习惯在民间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属于我国的本土立法资源。民事习惯的形成,与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模式有关,在法律上有补充和辅助制定法的优势。因此,通过分析民事习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原因,结合民事习惯的法律功能,主张我国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移植、借鉴西方先进立法经验,而且也应该充分尊重民事习惯的渊源地位,注意对本土立法资源的吸纳,借以丰富民法典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壮大,启蒙运动兴起。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启蒙思想家要求保护资产阶级私人财产权,通过私法自治实现市场运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建立政权后,资产阶级更是以私法自治为立法思想,确立了自由平等、契约自由、所有权保障等民事法律原则。以法国、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民法典,在法规内容、立法思想、编撰体例等方面对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代中国民事立法、民法现代化进程处处可见大陆法系的影响。私法理念对于当今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及民事立法,从立法源流上,仍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完善继承法,制定统一民法典,是我国立法的必然趋势。适当分得遗产权是我国现行继承法创设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民事权利。文章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司法操作实践,分析适当分得遗产权的特征、范围和种类、法律保护及数额之认定,提出完善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损害赔偿是我国民法学中经常被使用的一个概念,然而在立法当中却难觅其踪迹。并且民事责任作为我国现行法的用语,其与损害赔偿之间的关系似也有某种联系。因此,有必要从现行法规出发,并结合我国对于德国法系的继受历史,同时参考台湾地区和德国的有关法条和学说,重新审视损害赔偿之债与民事责任的关系,以求有助于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