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活动内容测量不同地面的温度,探究绿化对气温的影响。知识链接在科学(自然)中学习了用温度计测定物体温度的知识、在数学中学习了简单的数据和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开展此活动。活动时间选择夏(秋)季晴朗的中午(11∶00~15∶30)设计理念1.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  相似文献   

2.
《学前教育》2006,(10):24-25
当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时,环境中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展示探索过程和个性想法的空间,环境里伸展状态;当幼儿的探索得出相应的结论后,在将集体共同的经验展示分享时,它所占据的空阃也会逐渐缩小,环境呈收缩状态,而下一个活动又将掀起高潮。  相似文献   

3.
酶对环境中的pH十分敏感。酶只有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能表现出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失活了。即使在这个有限的pH范围内,酶的活性也会随着环境中的pH的变动而有所不同,在某一pH值下酶的活性最强。最适的pH范围可能很窄,也可能较宽,这取决于不同酶的特性。本课题选择研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断改进实验方案,探索最佳实验装置,获得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杂谈“气温”许敏华大气温度是指距离地面1.5米处的自由大气的温度。气象部门规定把温度表放在一只既能通风又不能被太阳直射的白色百叶箱内进行气温测定。人们实际感觉到的温度叫体感温度。体感温度与大气温度不同,它不仅取决于大气温度的高低,还与空气的湿度等其他...  相似文献   

5.
化学实验都是在一定的气温条件下进行的,气温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实验药品、实验仪器、实验操作(有加热或降温的除外),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甚至会决定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气温对化学实验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而这一因素恰恰容易被许多教师所忽略。现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引起大家对气温这一实验的因素的重视。一、气温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冬季、夏季气温的变化对血管弹性的影响。方法:对90例血压均达到治疗控制目标的高血压病人进行血管弹性测定。仪器自动得出血管弹性﹙PWV﹚的结果。结果:冬季血压达到治疗控制目标血压的高血压病人的血管弹性﹙PWV﹚值,明显高于夏季血压达到治疗控制目标血压的高血压病人的血管弹性﹙PWV﹚值。结论:气温的变化与血管弹性﹙PWV﹚相关。  相似文献   

7.
赵黎筠 《科学教育》2005,11(6):44-46
师生共同实践,从身边的熟悉物质(洗发精)入手,摸索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视野,提高等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3,(A3):192-193
<正>腰鼓作为流传于民间的传统群体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腰鼓活动,它不仅能大力弘扬民族艺术文化,而且能启迪孩子的智慧和心灵,发展孩子手、脚动作的协调能力,且能为培养孩子专注、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合作、竞争进取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和条件。因此,以腰鼓特色为契机,弘扬传统的腰鼓艺术,将其作为对孩子进行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孩子积极向上、对民俗文化热爱的情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究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一、活动设计理念新课标崇尚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了贯彻以上教学思想和理念,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以学生的发  相似文献   

10.
“赞助人”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研究"派是以译入语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安德烈.勒菲弗尔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勒菲弗尔的"赞助人"理论作为切入点,从翻译机构、赞助个人和读者群三方面阐述了赞助人因素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共生理论在当今越来越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生物学上的概念逐步引入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并且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分析了共生理论的目的性、整体性、开放性三个方面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贸易自由化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作为贸易保护手段的作用越来越弱。"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当今主要的贸易保护手段,可以说,我国几乎所有的产品均已经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娟 《地理教育》2009,(4):27-28
教学设计思路与特点(1)紧密结合生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爱地理、爱生活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林维超 《科学课》2009,(7):58-59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人处在阳光下时很快就会感觉热,而处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时会感觉比较凉爽,由此,许多人认为阳光下气温较高,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气温较低,这就是人们由生活经验积累所形成的“前概念”,测量气温的教学活动常受到这个“前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活动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得以充分发展。由于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的外在形式表现得更为明显。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以“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二元方式变革着信息技术学习。  相似文献   

16.
闫可铭 《地理教育》2010,(12):17-17
知识点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 气候变化 指一个特定的地点、区域或全球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衡量的。气候变化包括空间尺度的变化和时间尺度的变化两方面含义。就空间尺度而言,是指特定地点气候变化、区域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就时间尺度而言,它以长时间而区别于天气变化。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行设计的"学思维"活动课程,对683名小学生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思维能力训练,探讨该课程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动机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教材编写的目的就在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教材“活动”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极大体现了地理教学的核心理念,明显转变了地理教与学的方式.本文就高中地理教材的“活动”进行简要分析,文中“活动”指教材中除地图系统和正文以外的部分,即人教版中用浅背景色标明、以栏目形式出现的内容都是“活动”,包括活动、读图思考、阅读、案例以及问题研究.本“活动”分析具体内容为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的“活动”,有读图思考、活动、阅读三种形式.一、读图思考的运用读图思考一般安排在重要内容结束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有针对性地巩固已学习的内容,及时反馈、总结知识.针对图表设计思考问题,加强图表的思维训练,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本节教材中读图思考共设计了三个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图1.1和图1.2的基础上,结合思考题,由学生归纳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原因.此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达成课程内容标准要求.案例是人教版地理必修3教材的核心,也是教学过程中应贯彻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9.
学思维活动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尤其是言语行为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所设置问题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教师对有效提问策略使用有所增加;教师更倾向使用正向反馈,同时减少对中性或负性反馈的使用频次。在非言语行为方面,教师更善于使用等待、接近和靠近等行为。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数据(日、年、150年以来、5 000年以来、500万年以来)、不同空间尺度的气温分布数据(大到全球、小到校园的某个点)来开展“气温和气温变化”的教学。基于单片机、传感器、物联网、3D打印机设计了自制物联网空气监测装置,收集校园实测气温数据,让学生对“熟悉”的校园环境形成新的数据化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