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品中正的取士制度,源于三国时魏国实行的“九品官人法”。这是魏文帝曹丕听从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创立的取士制度。“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立这种选士制度,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一时期,占统治势力的是强大的士族集团,“九品官人法”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另一方面是由于汉以来实行的“乡举里选”制因为战乱而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为战争频繁,社  相似文献   

2.
九品官人法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的综合。长期以来,学术界通常将之误称为“九品中正制”,将任用与选拔割裂开来,造成了混乱。  相似文献   

3.
《台州学院学报》2007,29(2):62-62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九武三思《贺老人星见表》曰:“臣守节等文武官九品以上四千八百四十一人上言:‘臣闻惟德动天,必有非常之应。’”(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第三册第1066页)案:武则天朝文武九品以上官员数量四千八百四十一人,这大概是当时全国算得上“品流”官员的总和了。据《旧唐书·职官志》载,从正一品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王”,从一品官“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嗣王、郡王、国公"等,一直到九品官“主事”“食医”等,看起来好象不仅是在京的朝官数量,因为当时三省(中书省、门下…  相似文献   

4.
我国考试由来已久,隋场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就已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那以前,实行的是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上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这时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昭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原则以‘惊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方操纵政权的工具。隋文…  相似文献   

5.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收买和笼络知识分子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它是逐渐形成的。从周代的三年一次“德行道艺”的“大比”、汉代的察举贤良方正的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品评人才优劣授官任用到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相似文献   

6.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称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代替汉代的察举制度。由中央选择各州郡“贤有识见”者为中正,负责察访本州郡士人,然后,按其德才、家世门第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即九品,上报吏部,以备中央选官之用。这一选人任官制度从魏晋到隋初继续了三百多年。对于这一重要的选官制度的称谓,在迄今为止的大、中学校中国古代史教材中以及名家专著中,无不称之为“九品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的门第观根深蒂固,是一种长期的文化心理积淀。从社会体制的角度来分析,将门第出身量化为评判人的标准始于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从文化成因、文化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人的门第观在远古感生神话中就已有表露。因此可以说:远古感生神话是中国门第观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押伴官是朝廷派遣的将来华的朝贡使团从入境地点护送到京城的人员,属于临时差遣性质。押伴官的职责主要有三种,即引接贡使入京、防范使者和上报情况。押伴官基本上为七品至九品之间的低级官吏,主要以中央官员为主,人数一般由一人到三人不等。押伴官在中央以宦官、閤门祗侯和承务郎以上官员为代表,在地方以各路管库等人为代表。护送朝贡使团出境的送伴官由原押伴官担任。宋朝还制定了针对押伴官的奖惩措施。门合  相似文献   

9.
我国考试由来已久,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就已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那以前,实行的是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土人按“才能”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这时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昭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方操纵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杨坚)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二科。隋炀帝(杨广)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叫做分科取士(即是科举制度)。唐代在进士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门地(家格)问题为中心,回顾了内藤湖南、冈崎文夫的中世贵族制研究,宫崎市定的九品官人法研究,矢野主税的门阀社会研究,越智重明的族门制研究,中村圭尔的六朝贵族制研究,直至最近的野田俊昭、渡边义浩关于六朝贵族制的研究;讨论了诸位日本学者以上学说的继承发展关系与分歧争论情况,提出了在六朝门阀制度研究领域,日中学界有必要进行比较探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考试制度最早在西周实行,经历史的演变不断发展。周代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官人制是考试制度的起源阶段。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我国考试制度的重大发展,它对我国化有重要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根本是考试选士,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古代考试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代科举制度包括常举和制举两部分。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仅仅指代常举,往往对制举这一科举制中的重要内容有所忽视。现世学者近些年虽然对制举已有不少的研究建树,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试图从唐代统治者对制举的定位和引导、制举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士人的功名意识以及制举在唐代的影响程度四个角度,对制举在唐代科举制中的地位再作一些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直系在这次战前的电报战中把握了主动权,进而影响了战局。双方战前的这种舆论宣传实际上是为战后胜利者“合法性”的地位作了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14.
“人择原理”揭示出在人类诞生之前的宇宙演化存在着“择人”巧合,在人类诞生之后则是“自选择效应”起作用的真正“人择”过程。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从主体方面去认识”的方法与“自选择效应”存在着“天然”的一致性。这一方法为我们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15.
1925年在河北沽源九连城发现的石碑《宝昌州创建接官厅记》,碑额以八思巴字题写,碑文记载了元至正年间宝昌州官员捐资兴建接官厅的起因和经过,内容涉及到兴和路宝昌州设置、州境巡检司的设立、官员捐资现象、两都之间往返路线以及驻跸地点等史实,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6.
“走班制”是按照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愿望自选班级上课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对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个别差异,实现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走班制”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在素质教育探索中产生的一种以发展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为核心的教学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7.
《毛诗序》和《诗品序》都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专著,在“诗的国度”的我国长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中,都产生过久远深厚的影响。它们问世的时间有先有后,但在文学观念上却不能视为“衣钵相承”之作。本文从四个方面评价和比较了它们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说"父母官"     
“父母官”是中国古代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古代统治者为其地方基层行政长官掩盖压迫、剥削实质的一块遮羞布,不能用来称呼我们今天的人民干部。人民干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与专司压迫、剥削人民的“父母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有的人民干部以“父母官”自居,必然会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任其发展下去,定会使党的事业遭受损失,最后也毁了自己。  相似文献   

19.
隋代破九品中正而确立科举制,开创中国历史分科取士之先河;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隋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奠定了影响中国历史长达千年之久的科举制的基础。探讨二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加深对古代科举制度的整体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20.
元代,汉蒙两族接触密切,不少蒙语词渗入汉语。"站"自元代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与古汉语固有词"驿"交织使用。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元、明、清三代官方驿站制度用语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影响,发现官方制度用语对文学作品用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相对而言,文学作品用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稳定性,而官方制度用语随着朝代的更替变动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