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舞台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先是相声受群众宠爱,接着小品热,出现了一批演小品的名演员,后来,从小品发展到戏曲小喜剧,不少戏曲剧种的小喜剧,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看家戏。究其原因,是这些艺术形式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喜剧色彩浓,让人在笑声中得到美的享受。 戏曲喜剧,就是能让人们在笑声中受褒美贬丑思想启迪的艺术,所以,时代需要它,人民喜爱它。时代呼唤戏曲喜剧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戏曲是宋元时期,在民间鼓书、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从诞生起,就带上了话本的某些特点和表现优势。最近,我看了现存最古老的一个戏曲本子、南宋时代的《张协状元》的复古本演出,写的是穷书生张协中了状元忘了恩妻的故事。当时的戏,在展示故事时,先用说书的形式叙说,可以表演的段落就由几个角儿演示,不宜演了就再  相似文献   

3.
谢真元 《文化遗产》2014,(4):118-124
藏戏艺术是藏族民间传统戏剧艺术,它从诞生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中国古老的民族剧种之一。至今流传于中国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五省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等国,至今仍葆有旺盛的生命力。藏、汉戏曲同属于中国戏曲体系,因此,藏、汉戏曲必然有许多同一性。然而,每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各民族在自己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各民族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又具有自己的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特征。本文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对藏、汉戏曲进行比较,以便清楚地展现藏、汉戏曲表演艺术特征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4.
要了解民族戏曲中悲剧的特点和品格,需先了解它的发展历史。 中国戏曲是由说书演变发展而来的。宋代的说书人说的多是连续的长篇悲剧故事,所以,演变成舞台演出形式的初期,其表现形式为:能表演的情节由演员表演,不适于表演的情节,就像说书那样作讲叙,这样,话本里的长篇悲剧故事,在戏曲发展的初期,就被原封搬上了舞台。可以说,悲剧是伴随着戏曲的产生而出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戏曲“化石”《刘协状元》,就是早期戏曲说书与表演相结合的古  相似文献   

5.
张婷婷 《视听》2012,(5):50-52
收音机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戏匣子"。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笔者依稀记得,小时候在树荫下,家里年长的人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戏匣子"里播放的咿咿呀呀的戏曲节目,还不时地跟着唱上几句。戏曲就这样给笔者带来了文艺的启蒙。戏曲自诞生以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于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广播文艺有责任让她延续和发展。那么,如何做好广播戏曲节目,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呢?  相似文献   

6.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毛泽东同志为民族戏曲改革定下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的核心,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批判地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使民族艺术跟上时代的发展。它的思想根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学说。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以这个方针为指导,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戏  相似文献   

7.
1984年在第四次全国戏曲广播工作座谈会上,北京广播学院文编系教授牛印文曾对广播戏曲有这样一段评语:“它是我国民族戏曲艺术与广播这个传媒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广播文艺之花。虽然早在五十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创制戏曲广播剧的尝试,但是,应该说,直到一九八一年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创制的《桃花》,才算是广播戏曲的第一个成熟果实。从八一年现在的两年多时间,它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虽然还不能说是果实累累,但它已是枝叶繁茂令人刮目相看了。”  相似文献   

8.
“戏曲大家唱”节目,从它的前身“京剧茶座”算起,这个节目已经办了快有十个年头了。十年中,电台向听从推荐了众多的、遍及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业余戏曲爱好者,录制了他们的大量唱段。现在,这个节目在广大爱好戏曲的听众中,已经较有影响,被听众来信誉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一方沃土”。  相似文献   

9.
戏曲的语言,有念白和唱词之分,念白又有无韵和有韵之分,唱词也有一韵到底与多韵角之分,但是,概言之,都应该有诗的韵味、词的节奏感,讲究韵律。有人把戏曲唱词称之为“能唱的诗”,这是确切的。好的唱词,应该是一首美的诗!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韵律美的语言,字分四声,平仄分明,韵域广阔,铿锵恢宏,为戏曲语言美的韵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赵洁  孙介璋 《视听界》2009,(5):107-108
2008年元月,已有25年历史的《星期戏曲广播会》恢复直播,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诞生于1983年元月的《星期戏曲广播会》曾经在上海广播史上书写过辉煌,它与1982年元月诞生的《星期广播音乐会》并称为“双星”,闪耀在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的电波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戏曲创作中,现在人们写得最多的可算是新编历史剧了。原因大概是:戏曲剧种多是比较古老的剧种,形成了古代生活的一套表演程式,用起来得心应手,而表现现代生活的表演程式,还需要创造,创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举个例子,在传统戏里表现坐车,手持两枝画上车轮的旗,人们就承认这是坐车了,而现代乘汽车,用这种方式表现,尚需观众认可。所以,在戏曲创作中,表现历史题材的作品没有因为时代的前进而减少。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2010,(2):18-25
戏曲是以方言为基础的,但戏曲在传播的过程中却经历了"官语化"和"错用乡语"的过程,这是戏曲不同发展阶段的两种传播方式,"官语化"和"错用乡语"不是某个声腔剧种的特有现象,而是戏曲传播的共性。在语言上,戏曲由方言指向官话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官话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对官语化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由于汉语言文长期不一致以及韵书的历史语音传承,使得历史上的官话不能形成标准音,也使得戏曲的"官语化"和"错用乡语"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过于强调方言的重要性容易混淆戏曲学和语言学的学科界线。大剧种的丰富内涵和悠久历史,使得它有更多的内容可供研究,相比之下戏曲遗产保护研究的重点是大剧种,而不是那些尚未走出家门的小剧种。  相似文献   

13.
戏曲电视剧自80年代初到今天,一年比一年红火。前不久,在辽宁结束的全国第六届戏曲电视剧评奖活动,又涌现出一批优秀之作。我有幸应邀参加了历届评委,纵观十年来戏曲电视剧生长发展的趋势,令人欢欣鼓舞。戏曲电视剧的兴起,始于华东,继而延伸到西南和中原,本届已向关外拓展。前后六届评奖以来,参赛剧目高达214部(569集),制作单位发展到70家,剧种遍及45个。顺应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丰富屏幕的迫切需要,戏曲电视剧正方兴未艾,并以它独具的神韵,在电视文艺的百花园中,放出熠熠光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若从隋末的“踏摇娘”算起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如由宋金杂剧始计亦有七八百年。中国戏曲从俚俗小唱的萌生,发展到独成一家剧种无不经历了一条艰苦恶辛的历程。然而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在风雨博击中成长壮大,蔚成360余种的浩繁艺术巨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苑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5.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首届电视戏曲”兰花奖”的初评和复评.观赏了近120个电视戏曲节目.其中包括晚会.专题.栏目,戏曲电视剧和艺术片以及戏曲电视(戏曲TV)等。这些节目涵盖的剧种多达35个,有京剧.昆曲.评剧.豫剧.越剧.川剧.秦腔.黄梅戏等知名度较大或者当前观众比较多的剧种.也有在当地很受群众欢迎的剧种,像山西的四大  相似文献   

16.
说完结构和冲突,还要不要花专门的篇幅说明一下“情境”的作用呢? 在广义的“戏剧创作论”之中,“情境”,是极为重要的章节.但是,在中国的“民族戏曲创作论”中,“情境”所占的地位不甚重要。 最近,我看了一出新编历史剧,山西蒲剧《关公与貂蝉》。从这出戏我感觉到.戏曲,像其它戏剧形式一样,“情境”的确定,也是创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可轻视“情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戏曲广播是文艺广播的一大支柱。近些年来,随着戏曲危机的加剧,人们对它的前途和命运也愈来愈关切。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央提出了弘扬民族优禿文化的号召,我们广播文艺界的同行对此是热烈拥护的。这是一个契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深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戏曲艺术研究会推出10集京剧电视剧《曹雪芹》是十分有意义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学艺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戏曲艺术同样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从杂剧变成传奇,从传奇演变成以昆腔、京剧为代表的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对传统戏曲进行整理改编和改革,近年来出现的新历史剧和现代戏,革新了戏曲艺术面貌,丰富了戏曲舞台。近年来,戏曲在电视播出中进行的艺术的和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许多热爱民族艺术的有识之士,为了繁荣与振兴戏曲艺术,花费了大量心血。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电视这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具有十分强大的威力,于是提出了“戏曲与电视联姻”选样一个口号。不少人把繁荣戏曲的希望寄托于电视,也有人断言,振兴戏曲的出路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有位同志向我提了一个问题:看了《聊斋》里的“骂鸭”,印象不深,而吉林民间艺术团把这篇小说移植到戏曲舞台上,改编成拉场戏《骂鸭》。变得有声有色,让人看后怎么也忘不了,这是什么道理? 这就是戏曲艺术表现特点的魅力所在。《骂鸭》的故事很简单:鸭二爷偷了刁三娘一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