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过程中的鉴赏活动是一种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互动和反馈过程。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是使文本产生效益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升华。  相似文献   

2.
邱卫国 《阅读与鉴赏》2009,(3):19-19,15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读者和作者之间确立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本意义的解读是阅读理解的目的,而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语言形式,而应更加注意语言符号的动态的表意过程以及读者在阅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讯 《学语文》2012,(2):73-7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  相似文献   

5.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品就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桥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性解读文本,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为他们营造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让他们体悟阅读趣味,收获阅读果实。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78):26-27
本文首先讨论在更深层次上认识阅读本质的必要性,而后从四个方面具体讨论阅读的本质:意义在阅读本质中处于中心地位;阅读的本质在于理解,而理解是读者积极主动参与意义建构的心理认知过程;对阅读本质的考察离不开对作者和文本的考察;阅读过程是一个读者、文本、作者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感悟”顾名思义是先感后悟,是一个感性直觉把握对象内涵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由此引起的思维与发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一、在诵读中感悟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办法,当然是诵读。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的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之前和读之后都能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文章、感悟文章为主,以视觉形象代替文章的阅读与感悟。例如,教《万里长城》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9.
成绍智 《小学生》2013,(5):29-29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古到今一致认为,阅读是读懂课文、读通课文的有效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作者与读者之间,就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阅读作品的过程,是  相似文献   

10.
李宏生 《阅读与鉴赏》2007,(11):18-20,42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交流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因此,阅读对话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重建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沈亮 《考试周刊》2008,(11):122-123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阅读是读者通过文本同作者进行互动的过程.常见的阅读处理模式有三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互动模式.在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高效地阅读及培养阅读技巧,这三方面的因素应该加以考虑:教师的角色,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阅读的灵魂? 阅读是读者积极地与文本、作者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读者、作者、文本缺一不呵,三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之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因此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现代对话理论浸润阅读教学带来了阅读教学的崭新面貌,与此同时,也给教师们提出了不少新问题。一、强调文本与读者的对话,什么样的对话才有利于作品意义的建构传统阅读教学似乎也有对话关系,譬如: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读解课文,读者之间的对话———师生的讨论解答,但这些均停留在表面。无论师生…  相似文献   

14.
伊塞尔的接受美学研究,主要是关于文学阅读的理论。他把阅读过程作为文本与读者的一种活生生的关系来掌握和描述,认为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只是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动态地被构成的。文学作品有两极,艺术的一极是作者的文本,审美的一极则是由读者完成的现实,作品是本文与读者的结合,所以伊塞尔的理论就是研究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本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解读文本的最佳效应建构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双向契合的深度与广度之中,即视界融合之中。文本解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它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或者说是读者的观点与文本的观点进行碰撞、融合的过程。有效的文本解读在本质上是一个求善的过程,读者通过文本解读,发掘隐含于文本深处的伦理意义上的人性美和人文精神,使自身的知识、修养、境界得到丰富和提高,达到人格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读者通过文本这一媒介积极主动地与作者互通的一种创造性行为。然而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诸如形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教学过程中的粗放式阅读。粗放式阅读割裂了阅读者、文本和作者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使得文本解读脱离了文本的限定,滑向了无边的意义的纠缠。  相似文献   

17.
孙剑 《学语文》2008,(4):40-4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求得对文本与作者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其实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此种对话应该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深层对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18.
<正>毫无疑问,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无论依据文本接受理论还是知识建构理论,阅读都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活动,多元阅读既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结果。文本接受理论,如接受美学提出,文本给读者留下众多的不确定空白,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探索文本潜在的真意,因而阅读活动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探索过程中读者必须深入阅读,进入角色,体验作者体验过的  相似文献   

19.
刘文 《课外阅读》2010,(8):10-11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文字材料,从而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究其本质而言,体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想沟通,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读者与作者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相互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以上的现代阅读观来认识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必须是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这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书面交际过程。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源,读者是接收和处理交际信息的另一头,而文本,从作者角度视为作品,从读者角度却称为读物,正是交际信息的载体,充当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