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洋  谭春辉  王仪雯 《现代情报》2021,40(12):55-63
[目的/意义] 虚拟学术社区开始成为科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行为的博弈分析,有利于维系与推动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关系的形成。[方法/过程] 基于理性人假设,从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团体和科研合作个体两个主体出发,构建KMRW声誉模型分析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合作策略选择与稳定性,并引入贴现因子、激励因子、惩罚因子,进一步对科研合作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中,声誉会对科研合作个体的行为产生明显影响,而贴现因子、激励因子和惩罚因子的存在使得科研合作个体的声誉价值增加,促使形成的虚拟科研合作团体达到均衡状态,并据此提出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科研合作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学术社区开始成为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建设激发社区科研人员参与热情、提高科研合作效率、维持科研团体活力的激励机制变得非常重要。[方法/过程]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行为进行分析,分别描述了无激励机制和有激励机制的演化博弈关系和过程,探讨了影响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行为的因素。[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虚拟学术社区博弈双方在无激励机制的环境下,演化稳定策略是(不合作,不合作),在有激励机制的环境下,演化稳定策略是(合作,合作)或(不合作,不合作),由此得出完善虚拟学术社区激励机制有助于科研人员合作行为的产生,根据科研人员合作影响因素的不同结果,给出促进虚拟学术社区激励机制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作为科研人员思想碰撞以及产生新知识的重要科研合作平台,虚拟学术社区逐渐成为主流的学术交流场所,探究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提升科研人员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虚拟学术社区健康发展。[方法/过程]基于对相关理论的归纳和梳理,提取影响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的7个因素,构建影响因素组态分析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从组态视角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的影响路径。[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绩效期望、感知愉悦性、互惠、社会影响、努力期望、激励机制、促成因素共同影响科研人员合作,或为核心条件或为辅助条件均对科研人员合作产生影响,触发科研人员合作形成的组态共有6种,不同因素之间的组合效应均能驱动虚拟学术社区中的科研人员合作。根据研究结果,对促进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探究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效能的影响因素,拓宽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范围,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并帮助科研人员拓宽合作渠道,也对提高虚拟科研团队合作效能具有积极的作用。【方法/过程】基于团队效能IPO模型和自我效能感理论,构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效能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虚拟科研团队支持、虚拟科研团队沟通、自我效能感会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效能产生正向影响。其中,自我效能感也能在虚拟科研团队沟通对科研合作效能的影响作用中发挥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已成为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合作的平台,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行为影 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在线科研合作的健康良性发展。【方法/过程】将质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先是根据 收集到的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访谈资料,通过质性分析得出相应的影响因素;然后以得到的因素为基础,结合 相关理论,构建相应的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进行实证研究,找出虚 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群体认同、社群影响、互惠均 正向影响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意愿,合作意愿与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行为正相关,激励机制和系统 易用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瑞  胡丽娜  黄炜 《现代情报》2023,(10):16-26
[目的/意义]探究虚拟学术社区内用户知识交流过程与关键影响因素,对推动科研合作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方法/过程]以后悔理论和演化博弈论为理论基础,将社区环境和个性特征相关参数作为研究指标,利用Anylogic开发多主体仿真系统,描述不同情景下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的演化过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个人性格特征比例、知识交流成本和利益损失能显著改善社区知识交流参与人数,知识收益对促进社区知识交流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并针对仿真结果提出建议。后续研究可增加模型变量,优化量化方式,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刘迎春  谢年春  李佳 《现代情报》2009,40(3):117-125
[目的/意义] 在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的虚拟学习社区中,通过度量知识贡献者的信誉来间接判断资源质量,有利于解决用户的资源选择难题。[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分析法确定了虚拟学习社区用户信任知识贡献者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虚拟学习社区用户的行为结构与信任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构建了虚拟学习社区知识贡献者信誉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计算机技术论坛"中进行社区可信用户识别实验。[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知识贡献者的信誉评价可从用户的权威性和专业知识能力两方面进行,且基于信誉评价指标体系的信誉度量方式具有较高的可信用户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学习交流与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在线科研合作已日益流行,本文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动机的演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的科研合作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小木虫虚拟学术社区为例,依据扎根理论,对小木虫虚拟学术社区进行数据采集,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其进行开放性、主轴和选择性编码,并据此构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动机演变模型。【结果/结论】结果显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动机包括声誉动机、互惠动机、功利动机、利他动机、自我实现动机、社交动机、享乐动机、探索动机、自我展示动机和用户认知动机10种。科研人员初始合作动机主要是功利动机,而科研人员持续合作动机在初始动机基础上,增加了自我实现动机和利他动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立足于跨学科科研合作研究现状和科学自身发展需求,探讨科研人员个体感知对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期挖掘跨学科科研合作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为进一步推动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过程]采用质性分析与组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18位具有跨学科科研合作经验的科研人员作为访谈对象,通过NVivo12软件对访谈文本依次进行开放式、主轴和选择性编码,对影响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的个体感知因素进行识别,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基于349份问卷数据,分析个体感知因素的不同组合对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路径影响。[结果/结论]影响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个体感知因素有5个,分别为:成本感知、收益感知、情景感知、风险感知和难度感知;导致科研人员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组态路径有4条,导致科研人员低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组态路径有1条;在各项个体感知因素中,“收益感知”和“情景感知”是影响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关键因素,而“风险感知”对科研人员跨学科科研合作意愿的影响作用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本文以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知识交流行为影响因素,为虚拟学术社区提升平台活跃度及用户知识交流效率提供建议。【方法/过程】文章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感知信任和激励两个变量,构建了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社会影响、感知信任和激励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绩效期望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努力期望、便利条件对于知识交流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在互联网线上交流日益普及的环境下,虚拟学术社区在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当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本文探究了不同类型心理契约的履行对科研人员EVLN行为的具体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心理契约理论的实践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同时心理契约理论的引入能够弥补和完善前人关于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为研究科研人员之间的行为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 本文针对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的科研人员,将其心理契约详细划分为交易型、关系型和理念型3种类型,通过实证的方式探究心理契约的履行对于退出、贡献、忠诚和贡献行为的具体影响。为此,将科学网和知乎上的科研人员做为调查对象,采用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获取308份调查样本,结合研究假设构建EVLN行为影响模型,并且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心理契约的履行均会对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科研人员的EVLN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探究学术APP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增进其信息交互并实现学术APP高效运转,为促进学术APP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首先结合学术APP特点分析学术APP信息交互行为的过程,然后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获取原始资料,以Straussian扎根理论方法为指导,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对学术APP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和关系梳理,分析各项主范畴对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的内在关联和作用路径。[结果/结论]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受到收益认知、个体因素、平台载体、平台管理与制度规范、社区环境氛围和信息内容的共同影响,其中个体因素方面的个体特征和个体需求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可进一步解析为用户、信息、平台和环境四个分析维度,根据研究结果向学术APP设计者、运营者和用户提出增进用户信息交互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卢恒  陈章杰  周知 《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12):157-166+192
[目的/意义]知识图谱已经成为海量信息资源知识组织的新形态。将知识图谱应用于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生成内容知识组织中,对于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发现及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生成内容知识共聚框架。首先,运用Word2Vec词向量模型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生成内容数据集进行词向量表示;其次,基于双向长短记忆神经网络模型与条件随机场识别出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生成内容中的命名实体,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与注意力机制进行实体关系抽取;最后,借助Neo4j图数据库对知识共聚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并采集丁香园心血管论坛的学术交流帖子,对提出的知识共聚框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基于知识图谱的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生成内容知识共聚方法能够有效序化重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资源,细粒度挖掘和揭示不同类型的知识单元和知识关联,有助于为虚拟学术社区智能知识服务提供语义理解和人工智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信任是维持科学家相互合作的关键因素,并会使科学家之间产生知识传递,使知识由个人所有传递为多人共有。对信任机制导向的科学知识传递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科研合作者信任关系的维护,还能加速促进知识传递,从而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方法/过程]首先,利用美国物理学会数据集(APS)对科研合作者的信任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合作者之间的信任分布规律;然后,将科研合作者间的知识传递划分为隐性知识传递与显性知识传递,梳理合作网络中知识传递的路径;最后,利用回归分析对合作者之间信任程度对知识传递量的作用效应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科研合作者之间的信任与知识传递有着明显的时序共振规律;产生隐性传递的合作团队的信任程度比产生显性传递的合作团队的信任程度更低;显性传递与信任程度的相关性更高,但依赖性更低。基于此研究结果,将科研合作信任情感研究扩展到信任行为,并通过量化科研合作者之间的信任程度,减少在合作横截面中测量静态信任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信息感知倾向、信息介入、信息前台化行为及虚拟网络社区个体评价等对突发事件网络信息管理作用巨大,但相关的综合研究还不是很多。为此,该文拟深入探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虚拟网络社区个体信息介入、机构领导者信息前台化行为、虚拟网络社区个体信息感知倾向及虚拟网络社区个体评价间的影响机理与作用路径。[研究方法]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以机构领导者信息前台化行为为自变量、以虚拟网络社区个体信息感知倾向和虚拟网络社区个体信息介入为链式中介变量、机构公信力为因变量,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相关信息耦合机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抽样采集相关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层次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法对数据进行检验。[研究结论]实证结果表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虚拟网络社区个体信息感知倾向在机构领导者信息前台化行为与机构公信力之间起中介作用;虚拟网络社区个体信息介入在机构领导者信息前台化行为与机构公信力之间起中介作用;虚拟网络社区个体信息感知倾向与虚拟网络社区个体信息介入在机构领导者信息前台化行为对机构公信力作用路径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机构领导者信息前台化行为显著正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旨在为虚拟学术社区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测量量表设计本文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进行发放与收集后共获得428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结果/结论]四种类型的用户参与动机对用户三种参与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激发用户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的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17.
孙思阳 《情报科学》2020,38(2):22-28
【目的/意义】明确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对用户服务质量提升,优化社区结构等工作 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构建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 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效果进行研究,并以科研公众号为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用户 心理因素对知识交流效果影响最为重大,而平台因素在特定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有助于优化社区知识管理。[方法/过程]本文借鉴三元交互理论,以知识交流主体、客体和环境作为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结合相关文献,自上而下构建相应的二、三级指标,通过专家评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以小木虫为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知识交流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提出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质量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旨在为推动网络学术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方法/过程]基于UTAUT模型和信息生态理论,选取小木虫社区为研究案例,结合网络学术社区的基本特征,引入信息环境激励性、信息质量、系统质量等自变量,构建网络学术社区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模型的适用性通过检验,在网络学术社区中信息环境激励性、信息质量等均正向影响用户参与意愿,系统质量和用户参与意愿均正向影响用户参与行为,据此提出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外部奖惩缺位时,学术社区成员自觉进行知识贡献行为有待研究。[方法/过程]通过建立复制者动态方程,解释了在有限理性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贡献活动中,规范内化者和投机者的演化博弈,并将其纳入NetLogo平台中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了更贴合学术虚拟社区现实的规范内化演化。[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区知识积累、组织规模和认知成本均为社区成员放弃理性计算,选择自觉遵守规范,主动贡献知识的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对学术虚拟社区规范化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