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在其众多中文译本中,张谷若先生的译文尤为经典。张先生的译本主要在于译文用地道的语言再现了原文意境,保留了原作风姿,从而使得译文与原文达到了对等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夏洛蒂·勃朗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其长篇小说《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本文通过对《简·爱》中女主人公在“Thornfield”(中译文:桑菲尔德)这段经历的分析,试图解读出夏洛蒂为罗彻斯特先生的庄园取名为"Thornfield"的真正意图,挖掘出此地名的深刻内涵,以使读者更好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英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称为"光辉孤立"。英国"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19世纪末随着英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相对衰落,英国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浪潮中成为众矢之的。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英国权衡利弊最终放弃了"光辉孤立",走上了结盟外交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A Psalm of Life"是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作品,全诗共有9节,36行。本文分别从词汇、句法、节奏、韵式、修辞等方面分析原诗,并比较三种不同的译文:黄新渠的译文《生命的礼赞》、黄杲昕的译文《生之颂》和黄一宁的译文《人生颂》。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后叶,随着英国工业化完成及城市化推进,工人阶级的住房资源紧张及居住环境恶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住房问题由此成为议会立法的关注对象。19世纪英国的住房政策,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19世纪中叶,英国出台公共卫生及住房法案,旨在对社会下层住所的卫生及环境进行治理;19世纪70年代的住房法案,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由私人公司兴建住房并"重新安置"居民;19世纪末的住房法案,强化了地方政府在"重新安置"方面的义务,政府取代私人公司成为安置住房的主要建设者。在19世纪中后叶的50年间,英国住房政策的焦点完成了从关注质量到关注数量的转型,在住房供应来源上完成了从间接管控转为直接干预的转变。政府在住房市场中地位的强化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这为20世纪英国住房政策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鉴赏英诗及其中译文在我国还不多见。文章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英国19世纪著名诗人罗伯特·布朗宁的Meeting at Night一诗及其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分析。①试图通过功能语言学的分析,从新的角度鉴赏英语诗歌及其译文;②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描述英语诗歌及其译文,以检验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崇高"是译者翻译中国文化经典《论语》的出发点和使命。17世纪到19世纪的西方传教士运用基督教的概念词来翻译《论语》并非刻意将《论语》基督教化,而是在译文中追求"崇高",以提升译文的文化品格。但由于《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其年代之久远以及思想内涵之深刻,历来对某些词句的阐释存在争议,影响了译者的理解深度和宽度,导致其译文在文化品格上有了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8.
"童话"主题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之一,在关于本时期作家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创作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其小说中的童话主题,包含两点现实意义,一是培养问题意识,二是揭示人生意蕴。既可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19世纪前期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童话"主题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之一,在关于本时期作家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创作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其小说中的童话主题,包含两点现实意义,一是培养问题意识,二是揭示人生意蕴。既可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19世纪前期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为读者津津乐道。本文探讨了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所共有的艺术特征,并指出,正是这些艺术特征使这些小说获得了成功。同时,为了证明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与19世纪之前的英国作品在艺术特征方面的不同之处,本文对它们进行了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夜莺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代表作。《夜莺颂》自19世纪诞生以来就被广为传阅。中外译者曾用英、日、法、德、中和俄等在内的数国语言以全译、节译或缩译的形式将其译出。中外学者对其译本进行过很多研究,但是从"三美论"视角对其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的很少。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理论基础——诗歌翻译要体现"意美""音美""形美"——对查良铮先生与朱维基先生的《夜莺颂》译文进行系统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集中分析了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和格雷的"协约政策"。20世纪初,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及英国世界地位受到的挑战,两位外交大臣继续坚持19世纪晚期索尔兹伯里的"有限合作政策",在调整与传统竞争对手法国与俄国关系的同时,设法改善与德国的关系。试图通过坚持"欧洲均势"政策,维护英国利益和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英国女性作家异军突起,19世纪英国有30多位女作家相继登上文坛,她们以女性视角对妇女的处境进行描述,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而19世纪只有英国的文坛出现了女性作家群的崛起,这应从当时的英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来探讨它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理雅各和韦利是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汉学界的阶段性代表人物,标志着英国“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的历史过渡。从翻译生态伦理的综观视角,细读两位汉学家的《道德经》译本,主动把握传播中国文化的诠释权与话语权,实现典籍英译研究历史性与现代性的交互嬗变,在弥散性与散点式的翻译生态链中,促成“译者—译境—译文”的融合迭新,在新文科背景下合理拓展《道德经》英译的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下半叶英国炮制、渲染"俄国威胁论",既有全球战略上的考量,又有在远东地区防范、抵御俄国南下的现实需要,是英国维护既得利益的折冲手段。"俄国威胁论"所指涉的对象随着东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19世纪60年代前渲染的是俄国对日本的威胁,70年代以后渲染俄国威胁的重心则变成了朝鲜。通过"共同威胁"的制造和渲染,英国一度将中日朝三国收编到维护其世界霸权的战略序列中,构筑起从土耳其到日本的遏制、围堵俄国的U形防线,对东亚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大学史上,制度改革是许多国家大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19世纪初期以法国帝国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德国柏林大学建立为开端的大学近代化、19世纪下半叶美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19世纪末期英国的新大学运动、20世纪中期我国的"院系调整"及社会主义大学制度的确立和日本新制大学的成立等,都表明制度改革对各相关国家乃至世界大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愤怒的青年"的文学创作是对19世纪英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来自英国社会底层的人们对其生存意义的严肃思考,是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尖锐矛盾的揭露。"愤怒的青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最有成就的作品是名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一系列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既闪现着人道主义的光芒,又具有浓厚的悲观色彩,体现了哈代思想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从《咏水仙》看华兹华斯的语言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诗坛的一颗巨星,他以清新、质朴、自然的语言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歌时代,冲破了18世纪新古典主义用"诗歌语言"描写贵族生活的桎梏,开创了诗歌口语化、大众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译自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文学讲师简·斯潘塞1986年出版的《妇女小说家的兴起》一书。本译文是此书第一章第一节的部分内容,题目为译者自拟。因考虑到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和篇幅,译时作了些删减。英国女性文学成就巨大,在欧美大陆是罕见现象。本人曾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对英国19世纪文学作了较深入系统的探讨研究(见1989年《人文杂志》2期拙作《试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简·斯潘塞的这本书对英国18世纪女性文学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人拟翻译其中的探讨英国女性文学兴起原因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