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 (试用修订本 )第一册“认识图形 (一 )──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能区别和辨认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知道它们都有六个面。   2.通过摸、看、想、说、拼、数、比等多种活动,形成初步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感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序观察,正确辨别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   难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形成初步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观念。…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正方体”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更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理清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相似文献   

3.
[案例(一)]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引入新课学习后,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在四人小组内共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之后.学生进行了毫无头绪的感知活动……交流开始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  相似文献   

4.
庞婉玲 《海南教育》2014,(16):59-60
"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而学习的,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上完第一课时后,我简单谈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及上课体会——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段玉江 《云南教育》2001,(17):41-4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 (试用修订本 )第 72页“图形的认识 (一 )”。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形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认和区别。   教具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及模型。   2.装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若干个的口袋一只。   3.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实物,橡皮泥 (或…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  相似文献   

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25-27页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一、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性目标: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学会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应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模式的更…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难点】计算特殊的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剪刀、学习研究单。【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师:在给朋友送礼物时,我们都会精心地包装一番,包装里面也有学问,也要用到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0.
长方体、正方体设计者鲍艳滨教学内容: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目标: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实物;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学生准备:魔方、墨水盒、火...  相似文献   

11.
<正>课前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应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概念,经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但学生到底存在怎样的疑惑?教师应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为此,对30名学生进行了前测,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和第二学段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表面积计算后,对立体图形的再一次认识,是学生数学思维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提升,是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等的重要基础。体积与容积,学生“熟悉”但并不“熟识”。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46~47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24~26页例1、例2。教学目的:1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微机及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学生准备自制的长方体、正方体学具。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 长方体有()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对的棱长度()。2 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这些面的面积都()。[评:复习旧知少而精,目的性强,…  相似文献   

15.
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和容积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肖英 《湖南教育》2007,(8):40-40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计算公式.2.学生在认识这些形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会用“数方块”的方法求出物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课前思考:1.教材是如何编排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做中学”,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而找到不同制作方法之间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117~118页“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容积)及其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合理、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