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著名经济学家叶世昌教授与他的学生潘连贵合作,出版了新著<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古代篇,从金融的起源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止.下篇近代篇,从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止.读完全书,我想用<论语>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语评价此书.  相似文献   

2.
1936年,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提出,陶渊明的经典名文<桃花源记>有<搜神后记>本和<陶渊明集>本两种差异很大的文本,认为前者是"陶公草创未定之本",后者是"增修写定之本","二者俱出陶公之手".本文依据我国当代的古小说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充分肯定陈寅恪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及其对陶渊明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还纠正了陈寅恪关于<搜神后记>本桃花源故事"渔人姓黄,名道真"的七字夹注出自陶渊明本人之手的错误观点,指出此处夹注可能出自南宋道士之手,其来源乃是刘宋元嘉时代黄闵所著地志<武陵记>.  相似文献   

3.
关于明代刻本印谱<秦汉印统>的研究,历来都受到版本界和印学界的重视,这是因为都有顾从德家族和罗王常参与;原拓二十部<集古印谱>流传不广、顾从德和罗王常在编辑<印薮>时,没有接受王樨登的建议改书名为<印薮>,而继续沿用<集古印谱>为谱名,从而造成二部不同的印谱重名现象;<印薮>的流传面很广,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也极大,所以人们以为<印薮>是原拓<集古印谱>的翻刻;因<秦汉印统>也是在<印薮>的基础上删改增补等原因,致使很多人都把<秦汉印统>、<印薮>、顾氏<集古印谱>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4.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有现象.查阅古字典,"讳"在<说文解字>里释为"忌也,从言韦声"."避讳",顾名思义,就是避开忌讳.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储蓄     
在我国,"储蓄"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尉缭子·治本篇>:"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后汉书>也有记载:"古者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以备凶灾."这里的储蓄,指的是积谷防饥,和今天把多余的钱存到银行里的储蓄虽有所不同,但从勤俭节约和有备无患这两层意思上说,实际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前世所遗珍宝为数众多,历代士大夫阶层皆有赏玩古董之雅好.西晋张华"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宋代欧阳修撰成<考古录>,"辑三代鼎彝,长而明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嗜古成癖.著名的<金石录>就是在对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写成的.记述南宋杭州土俗民风的<都城纪胜>一书"诸行"中,出现专门买卖"骨董"的商市,"如七谓之'骨董行',浴堂谓之'香水行'是也."  相似文献   

7.
一、"戏仿剧"作为文化策略而出现的戏仿形式 当今银屏上戏说剧作为比较"典型的"的电视剧类型,是新产生的一种电视艺术"文体".在历史故事剧的叙事中.戏说剧的"戏仿性"最为鲜明."戏说剧"代表文本有:<戏说乾隆>、<戏说慈禧>、<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四部)、<铁齿铜牙纪晓岚>(两部)、<还珠格格>、<神医喜来乐>、<七品钦差刘罗锅>、<刘罗锅断案传奇>、<梦断紫禁城>、<李卫当官>、<新白娘子传奇>、<新梁山伯与祝英台>、<大脚马皇后>、<少年包青天>等等.  相似文献   

8.
高校档案管理办法之嬗变与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档案的"<新法>"是在一种思想,两个原则、三个体系,四个建设的理念之上建立起来的,与"<旧法>"比较研究.弥补了"<旧法>"的不足,更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百家讲坛》的“雅俗”变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任中峰  彭薇 《传媒》2006,(3):60-62
2004年12月7日、8日两天,央视10套<百家讲坛>在<红楼六家谈>系列节目中推出了著名作家刘心武的"揭开秦可卿身世之谜(上、下)",随后2005年4月到7月,<百家讲坛>在3个月内用了13讲全面播出了刘心武的"秦学"讲座."秦学"引发了"红学"研究界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争论,借助这一事件,<百家讲坛>这个带有学术意味的电视栏目一时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百家讲坛>是一挡录播名师名家讲座的学术性电视节目,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在当天开播的央视"科技教育频道"第一次亮相,历经两次调整改版后,在2005年第一季度<百家讲坛>平均收视率达到0.17%,成为央视10套仅次于<周末讲述>的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10.
决策新闻解读,重在挖掘"决策新闻背后的新闻",是深度报道的一个品种,也是近来<河北日报>着力探索的一种新型题材.2005年以来,<河北日报>先后在一版突出位置刊发两组决策新闻解读,分别为<大手笔奠基未来>、<"河北一号工程"全景聚焦>系列报道,这两组气势磅礴的组合报道,引发读者全方位的思考,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1.
清人王令<古雪堂文集>中收有数则唐诗、宋诗、宋词和<水经注>的补遗,今提示出来,供学界考实.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胡道静生平及其文献学论著--<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代的类书>、<道藏>和<梦溪笔谈校证>的介绍,总结了他在古文献学和中国科学史上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胡道静文献学研究思想所具有的理论和学术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敦煌本<大智度论>存世数量较多,且多为千年以前的古抄本,它保存了<大智度论>的早期形态,因而颇具学术价值.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对敦煌本<大智度论>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鉴于此,本文指出了敦煌本<大智度论>在校勘、版本、文字、史料和书法史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吉路 《北京档案》2005,(9):44-44
据台湾多家媒体的报道,<两蒋日记手稿>辗转海外多年后,"暂存"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最近,胡佛研究所获蒋家同意,已正式入藏两位蒋总统的生前日记手稿--<蒋中正日记>、<蒋经国日记>.媒体报道普遍简称<两蒋日记手稿>.  相似文献   

15.
无论在新文学史或新闻传播史上,蒲伯英都是一个被忽视的人物.从新文学史的层面来看,有关蒲伯英的记述甚少.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中国人名索引"中的"蒲伯英"目下,记录有蒲氏的两个剧本和七篇与戏剧相关的言论,而在"止水"目下,只收录了在<语丝>上发表的两篇小品文,而其同期以"止水"为笔名在<晨报副镌>和<戏剧>等刊物上发表的许多文章和小说,都没有录入.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空穴来风"的讨论 2000年上半年,<中国新闻出版报>曾就"空穴来风"这一成语的用法刊登了两篇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第一篇文章认为,"空穴来风"近似"事出有因",<文汇报>上的一则标题<普京语惊四座并非空穴来风>中的"空穴来风"用错了.  相似文献   

17.
<庄子·天运>篇云:"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历史上,孔子确实是对包括<诗经>在内的古代文献进行过一番整理修订的编辑工作.其中,孔子编辑<诗经>的重要方式就是"删诗".西汉司马迁首先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1]对于孔子"删诗"说,历代不乏支持者,同时质疑之声也是不绝于耳,而且渐占上风.这一历史争论以唐、宋、清三朝最为激烈,也最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耐得"寂寞"     
"寂寞"者,清静、无声也.寂寞对人来说,有时是难以忍受的.但李白却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我细思良久,始觉直言之奥妙.一个人要想干番事业,诸如著书立说、搞科学研究等,必须甘受寂寞.安徙生在完成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创作后,"寂寞"了一阵子,因为许多人对他的童话已不感兴趣.安徒生便利用"寂寞"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在搁笔一年后,他"重操旧业",于是,<海的女儿>等一百六十八篇童话接踵问世,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沈峰 《新闻三昧》2009,(2):98-99
去年12月10日,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和中国音像集体管理协会的网站上,同时出现了一篇文章——<北京晚报你要干什么>,撰写人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屈景明.该文矛头直指<北京晚报>去年12月3日及9日的两篇"今日快评"——<音著协搅得企业不安宁>、<音著协你大胆地往死里收>.这篇文章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20.
<古诗文注释>是桐乡市档案局与浙江大学出版社再度合作编辑出版发行<茅盾珍档手迹>系列中第二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