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访作风,这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然而,、对于新闻界来说,即使今天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谁又能说它已经过时或不值一提了呢?实践证明,采访作风是新闻报道的根基,好的报道一般都是来自好的采访作风,国内国外,概莫能外。所以,采访作风是记者的基本功,应当常提常说,常说常新。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会老,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是否会老无所依?如果你老了,谁帮你留在那时光里,谁带你走进另一个春天里?  相似文献   

3.
近日,同松藻矿区的基层通讯员摆谈,通讯员反映,他们不怕熬夜动脑筋写稿,就怕采访时吃“闭门羹”。他们说:再三相约,好不容易同被采访对象见面,人家不是三言两语完事,就是根本不谈,那种尴尬场面实在让人忍受不了。采访吃“闭门羹”的情况,别说是业余通讯员,就是一些老记者也时能碰到。我们虽是《松藻矿工报》的编辑、记者,但在采访中就吃过不少“闭门羹”。但我们不怕,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寻找不吃或少吃“闭门羹”的方法。一、同你不熟:羞于开口。一次我们带通讯员去松局建安公司采访老劳模李双全。李师傅看到我们一个个拿着纸…  相似文献   

4.
陈芳 《新闻三昧》2006,(8):28-30
举报的“异类”向记者敞开心怀一直想就百姓看病贵、药价虚高的问题作些深度报道,但写来写去,觉得成了老话题,内心变得不再那么易起“波澜”。2月底,新华社四川分社的一位年轻女记者周俏春给我打来电话,说是省检察院查处了一些关于医疗腐败的案子,想做个报道。我想,如果仅就查处情况作一通报,没有任何新意。联想到中央决定今年对商业贿赂进行专项治理工作,其中最热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省委支部建设杂志社担任编辑和记者时,曾经三下原平县采访赵文和同志。时至今日,事隔二十余年,但仍记忆犹新。为了采访赵文和,我曾三下原平县,真像蝶恋花、蜂酿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头一次去东南贾村看赵文和,是我和老作家束为一道,以访问老朋友和结识新同志的名义,去当地了解情况和听取反映的。“文革”之前,李束为同志已经跟赵文和同志交成了老朋友,经过“史无前例”的洗礼,老友重逢,倍感亲切。因为有束为同志的引荐,我和赵文和同志虽是初次见面,但却一见如故,彼此之间心心相印。赵文和热情地招…  相似文献   

7.
据2月25日《羊城晚报》报道,为了做“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需要.该报记者孙毅蕾曾三次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表明采访意图.但孙道临先生一直坚持接受采访就要收费。  相似文献   

8.
李刚 《新闻三昧》2004,(7):12-14
5月20日,来自中宣部新闻局的一纸通知交到我手上。通知说,5月21日下午,到中宣部二号楼二层电话会议室开会,参加中央新闻采访团,赴河南采访原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的事迹。我注意到,通知上明确要求:“请派一名擅长采写人物报道的记”。我想,报社领导让我去,肯定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心里有压力但也有了动力,要求自己一定要努力认真搞好这次采访。  相似文献   

9.
在广东江门日报社,同事们称呼吴耸时喜欢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一个“老”字,这可能是因为他是老共产党员、老记者的原故,叫他一声“老吴耸”表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最近,发生在吴耸身上的一系列事情,使人们对他的敬意又加深了一层。  相似文献   

10.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11.
从孙道临采访收费说起 2005年春节过后,中国各大媒体相继拉开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的序幕,但活动刚开始就发生了一桩让不少国人颇感新奇的事情:2月23日广州《羊城晚报》的一篇文章称,在制作“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过程中,他们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请求采访,却被告知必须付费才能接受采访。该记者前后三次接通孙的电话,  相似文献   

12.
从孙道临采访收费说起 2005年春节过后,中国各大媒体相继拉开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的序幕,但活动刚开始就发生了一桩让不少国人颇感新奇的事情:2月23日《羊城晚报》的一篇文章称,在制作“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的过程中,他们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请求采访,却被告知必须付费才能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13.
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  相似文献   

14.
唐士杰 《新闻传播》2010,(1):107-107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各种技巧,来让对方开口。那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提高采访质量呢?  相似文献   

15.
电视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生活和思考方式。如今,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号角已吹响,振兴路上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奋斗的辽宁人,电视把具有典型意义的辽宁人推向前台,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在展示普通老百姓生活侧面的同时  相似文献   

16.
我的全国新闻奖得的是社会新闻奖,是很简单的一篇消息,就是1984年的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北京人争赏香山红叶》,600多字的一篇消息。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意栽花你真想闹一个什么奖,就像现在中国作家想闹诺贝尔奖老闹不上似的。我们有好多人当时也在苦苦追求,我也不是不在追求,但是真的无意之中才出好活,所以新闻某种程度上是在轻松状态下写出来的。你不要高度紧张,一紧张你的脑子就处在一种僵化的状态;相反放松的时候,可能是思路最活跃的时候。有时候很有意思,你就是写不出来的时候别硬写,鲁迅说的一点不错,你非为了写一个东西,非要想这有…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18.
陈鹏 《声屏世界》2014,(7):22-22
要想做出成功的新闻采访,除了明确采访目的、理清采访思路、分析采访对象外,笔者总结出了一些采访经验。  相似文献   

19.
因为中国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法律上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西方记者中流行一句话:“他把你从门口推出去,你要想办法从窗户再爬进来。”这里,笔者根据中外记者在采访实践中的成功范例,总结归纳了几种接近采访对象,敲开拒绝之门的方法,以资新  相似文献   

20.
年轻化是当前新闻从业人员的一个普遍现象。新人给报社带来了活力,但队伍太年轻,也给报纸带来了新的问题。前两年,我常听到群众对老记的描述是:见了记就像见了老乡,特亲切,拉个家常拉个呱,说起话来一点都不外道,跟自己人一样。现在经常听到一些老通讯员对新记的描述则是:现在的记,和老百姓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老百姓说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