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人遇仙在仙话小说中有平地遇仙、山林遇仙、洞穴遇仙、水上遇仙等几种类型,家内遇仙是平地遇仙的主干。家内遇仙小说的鼎盛期在唐、五代十国时期.唐代的家内遇仙表现为小说主角的无意遇仙.唐代女性和男性的家内遇仙都自成特色。五代时期.小说主角必须焚香诵经、辟谷修道才能遇仙.改“无意造”为“有意求”.突出宣扬了修道升仙的神仙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遇仙小说中,有一个独特的种类叫“洞穴遇仙”。洞穴遇仙小说又有一个固定模式,即:入穴初极窄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宛非人世。这种固定模式中有一点值得格外注意.即:入穴者并非入穴就到达仙境.而是经过一段少则数十步,多则数十里的路程才到达仙境,本文称这段路程为“仙境的通道”。仙境通道的  相似文献   

3.
集市遇仙小说产生年代较晚.繁盛期在唐代.形成早期小说、晚期小说两头冷、中间热的态势。集市遇仙小说是集市贸易在市井生活中日益重要的产物。最早的遇仙地点是在酒店里.产生了一批酒店遇仙小说.酒店遇仙是集市遇仙的主干。集市遇仙使市民们看到了平凡市井生活中的升仙希望,是市井遇仙的形式.易于被人接受.也易于宣传神仙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4.
仙境之说源于中国远古神话,而中国古代的小说恰恰也是源于神话的。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它所构想出来的这种超人间的神仙世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虚构艺术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并赋予小说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仙道故事是古代小说常见的题材类型,仙境为古代小说提供了神奇的故事场景。神仙思想全面渗透到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环境描写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把明清长篇小说中的仙境描写进行概括性分析,对把握小说主题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仙境说”是隐伏在武侠小说中的重要原型。侠客误入的山洞、古墓等场域是“仙境”空间的转化和异变,由“仙境”演化而来的异度时空独立于江湖世界。其中,凡人遇仙的情节模式变形为侠客误入异度空间的奇遇环节。“洞穴”是异度空间的祖型,其象征的死亡/再生仪式隐喻着侠客进入异度时空后的转变与再生。在时间上,侠客凭借异度时空中的时间流速差,获得了与江湖世界不符的武功内力,并在完成调节使命后复归异度空间。在空间上,异度空间只向主角开放,加速其“升级”进程。由此,道教的“仙境游历”原型为武侠小说带来了金手指事件、复归的叙事模式和隐遁逃离等主题。  相似文献   

6.
隋唐遇仙小说因袭汉魏六朝,其传播的信息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改六朝对仙界的企美和对宗教旨趣的追求,转向尘世的物质享受.中晚唐的遏仙小说没有脱离初唐时对美色追求的描写,但是在仙境的描写和求仙的目的等方面却加重了对财富的追求和物质的铺陈,反映了中晚唐遇仙小说的求财和货币崇拜思想.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小说中的仙凡距离大为拉近.与汉代相比,仙境的位置从天上、山巅、海中移至山洞中,凡人进入仙境的难度减小,在对其原因的解释上逐渐抛弃"偶然"说,而引入佛家的冥数--因缘观.透过仙境描写的表面,可以窥见这一时期士人们的社会理想和由之折射出来的隐逸心理、生活和爱情理想和由之折射出来的求富心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大量仙话小说的分析,认为鹤在羽化升仙活动中作用重大。凡人化鹤即意味着羽化升仙。仙人与鹤常为一体,时仙时鹤,互动互化.鹤还助人飞升。鹤的降临,预示着仙的到来.鹤有仙气.是灵物,具有“导魂”的功能,是“福”的象征.是人与仙的中介。  相似文献   

9.
关于"仙境"的神话与中国古代的访仙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古代“仙境”神话的体系,起源和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对中国古代的帝王访仙浪潮和长生观念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幽明录》里记述了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谷皮遇仙的故事,谷皮只是药材的一个托名。刘阮入天台山是采药,而最有天台山特色的药材是天台乌药,刘阮采药(乌药)而遇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小说浩如烟海,其中涉及冥婚的小说亦为数不少。古代冥婚小说主要可分成两大类:“鬼婚型”,即鬼与鬼或鬼与人结婚,以及它的延伸形式“复活型”,即与复活再生的死人结婚。本文将谈谈冥婚小说中的复活母题。从六朝志怪开始,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的长河中复活故事层出不穷,其中有一批是冥婚中的“复活型”小说,即死人复活行为直接与婚姻恋爱有关的小说,现就对这类小说作一分析。一、自身复活这在古代冥婚类小说中有两种  相似文献   

12.
从古至今,董永遇仙传说里的“仙”从“天之织女”变为“三仙女”之一再到“七仙女”之一,数量从一到三再到七。究其原因,或是受到中国古代数术思想、星宿文化以及不同时代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学特征的影响。七仙女群像的生成对董永遇仙故事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始衍生出其他六位仙女的传说故事,“七仙女”群像已经成为一种深切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民俗符号。  相似文献   

13.
神仙与凡人的关系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在汉代的仙传小说中神仙的形象大多威严冷漠,与凡人的关系隔膜疏远;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神仙开始走下神坛,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与凡人的关系日渐密切,神仙形象具有更加浓厚的人性化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仙话中的遇仙故事,到隋唐大多是凡人与仙女相恋、一夜情的内容.这原本是充满了浪漫的赤裸裸的性爱色彩的,但到了宋代,人仙恋故事发生了明显的嬗变.它净化了性爱元素,仙女们冰清玉洁,循规蹈矩,发乎情止乎礼仪,而且她们的身份地位也较前代遇仙故事中的仙女们大大降低.这实际是徒有遇仙之名而无遇仙之实的"爱情神话怪胎",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演绎理学的道德观念.这种嬗变是因有宋一代理学的甚嚣尘上,以及宋代道教的改弦更张,使得人仙恋的故事不得不浸染了儒家思想的色彩,散发着浓烈的道学气.透过这一嬗变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文学与政治思想的互动关系,宋代历史文化发展的烙印,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六朝志怪小说中,有一类很引人注目的题材,即关于洞窟的传说,如《搜神后记》的“桃花源”、“袁相根硕”,《幽明录》的“刘晨阮肇”、“黄原”等等。研究这类传说的产生演化及其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颇能发现一些小说发展史上有意义的问题。小说中的洞窟传说,以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为早。《邗子传》载:  相似文献   

16.
隐化即是修仙者最终归于深山老林,隐避于大自然,在大自然的陶冶和哺育中完成其升仙过程。隐化在仙话小说中通常用“不知所之”概括,有基本的故事模式,往往与仙与山相连,辟谷和修道又是其前奏。隐化实际上是对隐居山林潜心修道又毫无结果者的一种安慰。隐化故事在早期小说中已经出现.宋代以后这类故事数量大减。  相似文献   

17.
论道教对唐代传奇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后期。它是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虽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它诞生以后,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很强的辐射作用,反过来给予许多文化领域深刻的影响。宗教与文学的关系更是密切,中自古代文学中道教文化的印痕随处可见。诗歌有表现漫游仙境、神交列仙的“游仙诗”,戏曲有描写得道成仙、度化飞升的“神仙道化剧”,  相似文献   

18.
求仙飞升是我国古代小说中常见的题材 ,本文拟通过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人的本质、人对自由的追求 ,以及“物”对人的异化 ,人对生命的认识等方面 ,来解构话本小说《薛录事鱼服证仙》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从魏晋“仙窟”模式小说的特点展开分析,详细阐述了该小说模式的四个主要来源,即“神仙”思想影响下的神山仙窟传说、有一定现实依据的大山、洞窟的记载与传说、老庄思想以及前人的文学创作。在探清源头的基础上,又大致介绍了魏晋后“仙窟”模式小说的发展,从而对魏晋“仙窟”模式小说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0.
曹植的“游仙诗”尽管是在写仙道、仙境,但实质上却内蕴着“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儒家情怀,是现实中的抱负在诗歌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