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面见将军岁十四,再回故里年四十上个世纪60年代初,正在念小学的我,第一次从《老红军的本色》一书中知道了在江西井冈山附近有一位解甲归田当农民的老红军、开国将军甘祖昌。这位本色不变、初心不改的老红军,江西莲花县人,1905年出生,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战争年代,曾任著名的三五九旅供给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多次负伤。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诸多功绩。全国解放后,他先后担  相似文献   

2.
当我接到采访老红军王常斌的任务时,心里充满了兴奋与期待。在资料中,有关王老的简历是这样记述的:王常斌,1922年生于陕西省神木县王家村,1935年参加革命,曾任过神府三区(府谷、佳县、神木县)巡视员;战争年代,在绥德地委、抗日军政大学、延安联防军司令部等做过译电员、机要科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任机要处长,后在甘肃邮电管理局、储备局等单位任副局长、局长,1986年离休。从简历看,王老没有参加过长征,我本想在“长征胜利70周年”采访一位长征老红军,但未能如愿,便心存遗憾。4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当我见到这位84岁高龄…  相似文献   

3.
我刚走上编辑岗位的时候,编过一篇人物通讯。这篇通讯写一位退休教师人退心不退,继续帮助学校后进生的事。其中有一段写他的妻子向亲友“数落”自己的丈夫——“我家的老头是白天未见学生面,夜里草席都擦破。”这句话一方面形象地道出了这位退休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之心,另一方面也使一位热心支持丈夫并且向亲友炫耀丈夫的农村妇女形象跃然纸上。但当时我觉得这句话太土了,马上大笔一挥,改成“我的老伴真是以校为家啊!”通讯中还有几处精彩的口语,也都被我作了类似的删改。文章见报后的三四天,《金华日报》也刊登了这篇通讯。一位同事  相似文献   

4.
一位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同行曾经问我;作为一名记者,怎样才能获得采访成功?我哑然了。虽说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见诸报端和电台的各类新闻稿件不下上千篇,可使我最头疼的就是采访。为了不使这位同行失望,我向他讲述了自己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那是1981年6月下旬的一天,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原《首都生活》节目编辑组的一位编辑打电话找我约稿,说为了配合“七·一”的宣传,让我采写一篇关于我县熊儿寨乡南岔村党支部书记徐贵一当干部几十年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通讯,并要求在  相似文献   

5.
我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8年了,先后写了400多篇新闻稿,采用率达90%以上。总结自己几年来搞通讯报道工作的体会是:最重要的是要热爱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热爱”有两层含义: 第一,只有真心实意地热爱企业,才能发现素材,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我刚进厂时,只感到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很平凡,在这个圈子里没什么作为。一天,我看到一位徒工织的地毯出了问题,下班后1位老师傅,用精巧的技术给修好了。事后,我又听到了关于这位老师傅对产品质量认真负责的几件事,很受感动,于是给《地毯通讯》写了一篇稿.没想到这篇稿子被北京电台选播了,这是我发表的第1篇作品,这件事  相似文献   

6.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7.
我写稿多年,大大小小获过十几次奖。翻开那些获奖的稿件,我发现我的获奖稿全是自认为很不起眼的“基层小稿”。96年我还在军校念书的时候,我采访过学员队一位在生活上挺抠门的学员。这位学员家住在山东农村,考上军校后他很节俭,平时舍不得花一分钱。后来大家发现他把积攒下来的钱寄给了青海省一位贫困山区的少年,而那年他爷爷生病住不起院,家里欠债几千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连续两年被学院评为“学习尖子”。采访完后,我写了篇通讯《抠门的张建幸》,当时我认为这篇稿子题材不是什么大的题材,也没有在意。未想到这篇不足1000…  相似文献   

8.
春节过后一上班,办公桌上放着一包喜糖,是第二砂轮厂女工梁丽燕托人捎来的。一年多前,我曾采访过她,并在郑州晚报上发表过通讯《她象张海迪那样生活》,向读者介绍了这位身残志坚、刻苦自学、顽强生活的女青年。不成想,这篇通讯竟然作了“红娘”,用一条红线将丽燕姑娘和一位工人小伙子牵到了一起. 喜糖虽然甜,但记者这碗饭吃得久了,也真是酸甜苦辣什么味都有,因为我写过几篇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报道,于是常有读者找上门来,我就真成了大忙人。1986年,因为一篇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通讯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一个时期,总有读者来找我探讨家教方面的问题。其实,我哪里懂得  相似文献   

9.
在1995年度的“新疆新闻奖”评选中,我和弘翌采写的通讯《为了人民的安宁》(见《新疆军垦报》1995年6月13日一版),荣获了本年度自治区报纸系统惟一一篇“特别奖”,在此前的兵团好新闻评选中也获得“特别奖”,专家和领导均给予很高的评价。这篇作品能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也使我们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长征胜利八十五周年,这些天我忙着整理平日积累的相关剪报,看着看着,一段往事浮上心头. 1991年9月间,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栏目,刊登了一组题为"革命征途中·十日谈"的文章.在9月26日的该栏目中,登载了一篇老红军回忆长征途中二三事的文章,标题为:《行军锅·破棉衣·皮带块》.这篇催人泪下、令人过目不忘的革命回忆录,作者署名周太平,是一位15岁参加长征的老红军.当我看完这篇让我深受教育的文章,便剪贴了下来并珍藏着.  相似文献   

11.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华山同志是以写战地通讯著名的。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他写的东北战场通讯,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一九四六年八月二十八日.我军撤出承德,华山很快就写了《我们还要回来的——承德撤退记》。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四日,延安《解放日报》第四版头条地位刊出了这篇通讯。今天重读这篇通讯,我们好象又回到了那内战阴霾笼罩中国上空的年代。从写作角度看,战争题材,进攻易写,撤退难写。然而难题出佳篇,华山恰恰成功地写了一个难写的題目。正如马铁丁一九六○年为华山的《远航集》写的序言中说的,“我们还要回来的”,“好象一个金属的锤子,轻轻地在读者心弦上一击,立即引起了共鸣。”  相似文献   

12.
一天,一位同志兴高彩烈地来找我:“小孟,这篇报道看了没有?你看人家写得多好呀!”我接过一瞅,原来是1987年10月11日《河南日报》二版登载的成海、李瑟二人合写的消息《“冒富大叔”吴天喜张贴文明经商告示》,文中不少地方还被这位同志用红笔勾了红道儿。“有眼力!”我不由称赞这位门外汉。其实,我早就被这篇消息吸住了,反复研读之后又把它剪贴到存报册子里。这篇消息报道了镇平县经营清真冷冻厂的个体户吴天喜经营讲信誉,不坑人骗钱的事儿。事情虽平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去年6月20日,山东省金乡县城郊乡党委聘请全省模范农民通讯员郝志文任报道员,使这位农民记者大展其才。仅半年多时间,这位农民通讯员就采写稿件一百五十多篇,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一百二十五篇。由此使我联想到,地方新闻部门在改革通讯体制中应注意  相似文献   

14.
去年,白发苍苍的顾执中,已是85岁高龄了,居然兴致勃勃地应聘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他受聘之后,接连写了几篇通讯,内容生动,趣味盎然。他的第一篇署名新华社特约记者的通讯《知友重逢养老院》,登在1982年6月3日上海文汇报上。新华社特为此加了《编者按》,赞扬他“至今仍然十分热爱新闻事业”的精神。今年,在一个春色宜人的日子,我们去访问了这位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中等身材,戴副近视眼镜,虽病体初愈,但步履仍很稳健。“我正在编一本书。”他说:“我一生历尽坎坷,稿件大多散失,现在搜集到的,已不及十  相似文献   

15.
“读了你们的报道,我喊一声‘党报万岁,党报记者万岁’……”这是我们采写的一篇关于“假民工”的批评报道见报后,当地一位叫商建华的离休干部在给我们的来信中说的第一句话。读着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干部满怀深情的来信,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的我眼睛湿润了。我在深深地思考,读者为  相似文献   

16.
3月2日,“两会”前夕,《工人日报》在“新闻周末”版以大篇幅发表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我呐喊,因为我相信”——八旬老人三百次上书中南海》(以下简称《呐喊》)。这篇通讯是“新闻周末”编辑室为迎接新世纪第一次“两会”精心策划、精心准备的重点稿件,通讯集中报道了湖南省长沙市一位退休老人陈荣杰忧国忧民、连续50年向党中央建言献策、致力于反腐倡廉、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7.
这篇原载于《乌鲁木齐晚报》(1989年8月25日)上的、在新疆第五届好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的小通讯只有700字,在浩如烟海的通讯中,它不过是个“小萝卜头”,而且出自一位名气不大的青年记者之手。不知道评委会的专家们是根据什么把它列在榜首的,我只是想谈点儿自己的读后感。这篇小通讯甚至没有个哪怕是很简单的故事,只是一位画家匆匆几笔勾勒出来的一幅素描的草图,画面的正中是个“身上布满油渍、蹲在那儿旁若无人地调试自行车前轮的”只有7岁的“小萝卜头”;场景是“头上扯一块白布,晴时遮阳,变了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读了穆青发表的几篇国际题材的通讯,发现这位政治嗅觉敏锐的新闻记者,同时还是一位文笔相当优美的散文大家。可以说,他以散文的笔法写出了一组具有描写风景美、抒发情怀美、谋篇布局和语言都很优美的国际题材的通讯,开掘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领域。因此,笔者以为:穆青的这几篇通讯具有散文形式的美,达到了散文写  相似文献   

19.
我从60年代初涉新闻工作起,就与这全军唯一的新闻业务刊物“认了亲”。我一期不漏地读;也经常投个稿,至今共刊登了30多篇。凭这两条,我给自己“评”了两个“先进”:“热心读者”和“积极作者”。往事如烟,不堪悉记;但有一篇小文章,我却终生难忘。那是1981年,《解放军报通讯》第10期,刊登了我的写作杂谈《力求有一句自己的话》,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共237个字,是那30多篇刊稿中最短的一篇,而对自己在激励进取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学风、职业操守等方面所起的自律作用,却是很大的。这篇小文章说的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句…  相似文献   

20.
我采写的小通讯《深情》获得了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等奖,我谈谈这篇“碰来的”好新闻作晶的采写经过和一些感受。 1984年6月初的一天。我在江苏海安县海北乡采访时,听到几个人在议论本乡平等村一位叫谢友英的妇女是“死”脑筋。他们说过去集体养蚕,队长规定治虫人员到蚕室周围喷药要看风向,不准在蚕室上风打药水。可现在田已分到户,谢友英田里要治虫,还按这条老规矩办——等调风。听了这话,我联想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