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古代,城墙和护城河将城市包围,并使其处于封闭状态。同时受中国古代宗法家族制意识的影响,导致中国古代特有的社会思想文化现象——城隍信仰的产生。城隍信仰的兴衰对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城市经济、城市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城隍信仰起源于古代的水庸祭祀,水即隍,庸即城。城隍神的出现与百姓的崇敬和信仰是分不开的。城隍神最初是自然神,后来演变为人物神。城隍神多数是由历史上的官员、英雄去世以后演变而来,在百姓们的供奉下,成为能够护邦安国、救苦救难、帮助百姓消灾解厄的神灵。通过心理学、宗教学的比较研究,结合城隍信仰的形成,可以得出理性的结论:通“神”的实质是沟通了集体潜意识;遗传基因是“神力”的物质载体;集体潜意识是“神灵”智慧的宝藏;世界上本来没有神,信仰者多了,也就成了“神”。  相似文献   

3.
城隍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汉人文化圈中影响甚广,本文着力分析城隍信仰的缘起及其制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城隍信仰不仅仅是一种民俗事象,还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崇奉的人文道德精神,在丰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对维系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鼓励人们抑恶扬善,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与作用.但因城隍信仰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如同其他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包含一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生活的因素,因而必须对其客观认识,科学引导,创新管理,以促进民间信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三山国王是粤东地区的地方保护神,特别为粤东客家人所信奉.在明清时期,伴随着粤东客家移民台湾,三山国王信仰也飘洋过海到台湾.三山国王信仰曾被视为台湾客家人所特有的信仰,是台湾族群辨别的标准之一.目前两岸交流是文化先行,三山国王信仰可借其在两岸客家人的特殊地位,推动两岸客家及与其他族群的文教交流.  相似文献   

6.
中国志怪小说中反映的城隍信仰起源于远古的土地神崇拜。远在周代,水庸(城隍土地)就已列入岁末蜡祭的大典之中。三国时期,城隍开始向人格神转变,并广泛流行于江南。唐朝时,城隍信仰广泛传播于全国各地。宋初,城隍祭祀被正式纳入国家官方祭祀大典。明清时期,城隍信仰更是吸收佛教地狱审判、赏善罚恶的观念,城隍自此后不仅是城市的保护神,而且成为阎罗阴司的派出机构的冥官和阴阳两界的司法神。  相似文献   

7.
《莆田学院学报》2014,(6):23-26
女神信仰是越南人信仰的古老起源,而母性宗教则是越南第一个信仰教派。基于之前的相关研究,探讨女神信仰和母性宗教在越南的创立发展、宗教象征及崇拜方式,最后介绍越南女神信仰和母性宗教的现况。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城隍神信仰与唐中后期南方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城市和城隍神信仰都有很大发展,二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也大体相似,这就使得城隍神信仰与城市发展在唐代中后期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到城隍神信仰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虽困于场屋,屡试不第,但始终坚持仁孝治天下的理想,从《聊斋志异》开篇之作《考城隍》中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的“仁孝”思想.  相似文献   

10.
越南华人民间信仰源于祖籍地杂糅儒释道文化信仰、祖先信仰、地方神灵信仰、行业神信仰于一体的民间信仰文化,随贸易与移民浪潮播迁入越。早期华人民间信仰极大地保留了祖籍地民间信仰的文化样貌,其宫庙是华人社群生活的中心,信仰活动与影响力局限于华人社会。当代越南华人民间信仰在所祀奉神灵、仪式、空间及信众与内涵上都具有祖籍地与在地化的二重性,但祖籍地仍占主导地位。越南华人民间信仰从历史到现状之变迁的实质是在地化的演进,是社会变迁在民间信仰文化上的投射。  相似文献   

11.
基于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L.Watson)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研究,提出的"神的标准化"理论。依据对辽宁省孤山镇的妈祖信仰调查,证实该地区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同样的"神的标准化"过程。而在当代,妈祖信仰再度被赋予新的政治意涵,继续"标准化"着当地信仰空间,这种现象可称为"神的再标准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制度变迁作为视角,对我国地方政府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的角色、基本目标、管理创新动力及影响等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试图寻求和我国地方政府相适应的管理创新途径,并对其实践活动提供更好地指引。  相似文献   

13.
艾米莉·狄金森的宗教观有着明显的嬗变轨迹。其早期信件与诗作中神的缺席与中、晚期作品中神的无所不在折射出她从宗教异端到信徒的变化,但她心中的神不同于基督教义中描述的神,带有明显的狄金森理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处于核心和关键的地位。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对于中国西部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在西部开发的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凸现有两大原因:一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存在的外在压力。从政治学、行政学和法学来衡量,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六大关系:财政关系、法律关系、行政关系、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和人际关系等,这种静态的理论划分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西部开发中动态地处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质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长期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没有进入一种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使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无法形成一种制度化、稳定化的利益均衡分配模式。因此必须革除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时缺乏民主、缺乏规范、缺乏地区公平等弊端,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相对均衡,从而建立起新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体制框架。  相似文献   

16.
简介来宾良塘街妈祖信仰由来及由它形成的游神巡境民俗。对良塘街这个壮、汉民族混居区域的妈祖信众来源和背景进行考述分析,探讨妈祖信仰在壮族、汉族族群文化交流中的互融表现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确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处于动态演进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进行了调整,推进了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中央与地方关系因历史惯性及其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如集权与分权之争、事权与财力之争、中央与地方之争等问题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进一步推进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南朝时期,皇权走出了东晋时期的低谷,进入“复振”的新阶段,而两个时期地方势力与中央的关系迥然不同,导致这种转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地位关系的变化。与东晋相比,南朝时期中央财政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例日益提高,地方财政所占比例则日益减小,这时当时政局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乡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系统中的末端,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镇政府的职能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应将乡镇政府真正建设成为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规避政府的自利行为,规制自由裁量权,扩大基层行政事务的参与面,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等,实现从控制导向到服务导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多次要求加强环境保护,但是部分地方政府仍然纵容企业的环境污染。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的形成条件,进而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的博弈模型,指出影响中央政府监管、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的变量,力图为构建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