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管子》是一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重要学术著作。由于成书时间久远,文字多有脱误。郭沫若’编《管子集校》一书,展示了以其科学、严谨而多样的校勘方法。  相似文献   

2.
《管子集校》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管子杂志》是《读书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关系密切,但是《管子集校》引《管子杂志》的研究尚未发现,运用王氏父子的方法论,对比《管子集校》引文和《管子杂志》原文,发现版本异文29例,以及存疑之处若干例,俱可再根据陆宗达和王宁先生的理论进行分类探讨。这对把握《管子杂志》的校勘价值,了解《管子集校》的引用特色及其版本的可靠性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叙伦采用本证和旁证相互结合的科学方法研究<老子>,所提出的创见得到简帛材料验证,足以说明它具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质量.<老子校诂>征引各类版本,异文资料相当丰富;利用古文字材料,从形体结构解析字义;援引<说文>和各类文献,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训释;未能逐章注明<老子>韵读,关于音韵的观点散见于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4.
《过秦论》中“仰关攻秦”、“践华为城”、“免起阡陌”,旧说皆有可商之处,应重作校释。  相似文献   

5.
对古代文献中的效实、持禄养交、役养、其服、疚等五个词语提出了新看法,提高了词语释读的准确性,有利于准确理解文献,亦有利于弥补大型辞书的训释不足。  相似文献   

6.
训诂,简言之就是用当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雅言解释方言.《毛诗正义》一书包含汉代的毛亨传,郑玄笺,唐代的孔颖达疏和陆德明的注音,具有丰富的训诂学价值.本文以《毛诗正义关雎至桃夭》为切入点,对其中包含的训诂内容和训诂术语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释,以加深对训诂的认识,为今后训诂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商君书》是法家重要经典之一,其正文训诂对我们理解其思想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训诂内容、方法及其使用的训诂术语等方面对《商君书》中的训诂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商君书》是法家重要经典之一,其正文训诂对我们理解其思想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训诂内容、方法及其使用的训诂术语等方面对《商君书》中的训诂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训诂是对古书中的语义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专门性的学术研究。它的工作内容有标点、校勘、作序、标音、释词、解句、补释、揭示语法等等,是一种非常具体、实践的活动。本文以《诗经.小雅.谷风》一文为例,来分析训诂的部分内容,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人常用的训诂用语以及训诂所涵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是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管子》作为先秦一部重要的子书,其正文训诂与先秦其他文献一样,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其思想内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管子》正文中对概念的训释,对同义词和相关相类词的解释,对文句的说明等内容,总结其正文训诂的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训诂术语如“曰”、“谓”、“谓之”等,探讨了正文训诂在先秦文献中的作用及其在训诂发展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翻译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从小受中西文化浸染,一生著述和译著丰富,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特殊的贡献。郭沫若作为翻译家,就翻译者的素质、译者的动机、诗歌翻译、以及翻译创作论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译著和翻译理论都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他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系列研究是其运用唯物史观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郭沫若站在平民的视角上探求屈原的历史真实与屈原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是其屈原研究的显著特色,其次其屈原研究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张力的同时,由唯物史观所呈现出的跨学科取向,对于当今文史研究也不无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多重影响。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在其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忏悔情结。由于郭沫若自身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时代主题的不断变化,使其注重自我升华和民族拯救的双重追求,实现了自我—家庭—社会的忏悔发展历程,显示了郭沫若文学创作与基督教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转向阶级本位之后的郭沫若,其人生开始逢场作戏,其创作体现着阶级意识强烈、民族意识削弱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序跋不但是郭沫若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和记录了他整个人生历程;序跋中留下了其思想、文艺观变迁的印迹,是郭沫若思想史、艺术史和心灵史的写照;序跋内容涉及作品创作过程、出版经历以及作品的接受情况等,是全面理解其作品的必备文献。此外,他的序跋写作也有自己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早期小诗众多,并且多半具有明显的外来性特征,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相去甚远。其小诗在题材、主题、思想、意象、词语和体式等方面,都与外国诗歌和文学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对外来文化的直接引用或间接运用,给他的小诗带来了鲜明的特色和浓厚的异域色彩。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时代的选择与文化的选择,当然,也与他当时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与自我的经验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李畅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8):103-106
郭沫若的历史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出他对民族生活、民族精神、民族思想的准确把握,对汉语言运用的娴熟,对民族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等等。探讨郭沫若历史剧民族性特征体现的得与失,能对我国戏剧创作提供某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比较莎士比亚与郭沫若之后的发现是:莎士比亚在16世纪就已经达到的人性的深度,400年后郭沫若却未能达到。其外部的原因是20世纪中国的现实并未给戏剧舞台留下太大的向人性纵深拓展的空间,而内部的根源则是郭沫若戏剧的“席勒化”倾向,人物永远为主题的表现而行动着,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但是,郭沫若的戏剧却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具有浓郁的东方韵味,这既是中国艺术传统影响的结果,也是其艺术个性所做出的独特选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变迁的分析,观察“五四”到大革命的历史转折时期知识精英们所曾大力倡导的西方个人主义“自我”的失落。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在“五四”前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感到愤恨,但他并没有把反对的矛头直接对准帝国主义,其反帝爱国思想笼统抽象。“五四”以后,郭沫若的反帝爱国思想迅速发展,明确、直接地提出了反帝主张,并投身于中共领导的大革命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