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当今排球运动重要标志是运动员身材高大、弹跳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全面,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网上争夺日益加剧。为了更好地挖掘进攻的潜力,突破强有力的拦网,不仅从前排的激烈争夺,而且发展到后排纵深的对抗,从而大大地加强进攻的力量,极大地丰富了进攻战术。美国男排为何能夺取“四连冠”,除了独特的“摆动进攻法”和与众不同的接发球站位法外,还与美国队拦网占优势是有密切相关的。道格拉斯·比尔认为:“这一技术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美国男排的强点”。1988年奥运会美国男排与苏联队争夺金牌的比赛再次证实这一点,美国队拦网得分大大地超过苏联队,据前三局统计数据表明,美国队依靠拦网就得一局球左右。拦网这项技术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冠到1986年成为世界女排坛第一支  相似文献   

2.
日本《排球杂志》最近发表上野尚志的文章,“展望拦网的发展”,现摘译如下: 同世界高水平的球队相比,日本男排最大的差距是拦网,日本女排也是如此。今后的拦网方向应该是:改革拦网的意识。一、拦网不仅是防守而且是进攻。拦网的  相似文献   

3.
排球进攻战术的发展与创新,带来了拦网水平的提高;而拦网战术的创新和合理布局及运动员拦网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进攻战术的发展。夹塞战术就是遵循这一攻防的发展规律,由我国运动员在七十年代初发明的。但不久又出现了相应的拦网对策。八十年代初国家男排在夹塞进攻的基础上,为了更有效地突破对方拦网而创造了“快夹塞”与“假夹塞”进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我国男排训练现状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并通过科学实验,对“拦网判断”这一薄弱环节提供了可行而有效的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5.
林森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6):99-100,106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对我国男排副攻队员二次拦网技术运用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拦网技术在男排比赛中是可行和有效的;主观积极、起跳高度和快速移动是运用二次拦网技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国优秀男排队比赛中得失分与胜负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B.E.P评价法,将我国优秀男排队比赛中的发球、扣球、拦网等技术,与世界男排强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我国优秀男排队除拦网外,在发球、扣球等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提示我国男排队员的基本技术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发球和接发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排球运动员的竞技效果。不仅发球重要,把球准确传给二传手也很重要。我们对苏联男排甲级锦标赛进行的观察表明,进攻队员动作的效果同接发球质量大有关系。如果接发球不到位,偏离二传手3米以上,那么完成扣杀的可能情况是:无人拦网仅占2%;单人拦网—15.6%;集体拦网—68.8%没有必要拦网的情况占13.6%。如果球偏离二传手1.5—3米,那么上列指标如  相似文献   

8.
<正> (一)前言:随着1976年排球规则的重大修改(允许拦网后仍可出球三次,大大刺激)各队拦网的积极性在1977年“世界杯”赛时,为有效地突破对方拦网,波兰男排首次有意识并成功地运用了后排进攻这一新式武器,从而开创了进攻点由平面转向立体纵深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国男排在拦网高度和技巧方面发展很快,比赛中经常出现运动员用拦网动作将对方的大力扣球或吊球直接拦了回去。这种拦回去的球速度快,路线短,突然性大,拦死率高。使拦网的得分数急剧上升。以一九七五年第三届全运会男排前八名决赛与一九七九年第四届全运会男排前十三名决赛相比较,后者拦得次数比前者增加了一倍。在第四届全运会男排决赛中,拦发球的次数很多。据统计,在十场比赛中,发球被对方拦网的共有24次,平均每场互拦发球2.4次,最多的达8次,其中拦死6  相似文献   

10.
规则修改与运动技术、战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规则的每次修改都把技、战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例如:规则把拦网者手触球后有两次击球机会改为三次,即促进了战术的组成率和攻防技术战术的提高;规则允许手可以过网拦网,较复杂的集体战术、个人的“三差”战术和跑动战术便应运而生。排球比赛史还表明:在比赛规则修改后,谁理解的深透,接受的快,改革的迅速,应变能力强,谁就可能在修改后的近期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例如:1965年规则允许手可以过网拦网后,我国男排即走在改革的前列,在苏联里加举行的五国排球联赛中,不但击败了强手获取第二名,而且成为拦网最强的队;而日本男排为了避开对方的拦网,创出了“时间差”、“位置差”及跑动战术,在1972年慕尼黑举行的奥运会上获得排球比赛的冠军。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综观世界排坛,网上争夺日趋白热化,扣拦矛盾极为突出。这是当前世界男排发展的一大特点。扣拦矛盾不仅表现在个人技术和身材高度上,而且更表现在集体进攻战术和集体拦网战术的运用和对抗方面。随着进攻战术的迅速发展,必然带来拦网战术的深刻变革,尤其是交叉换位跑动的“配合进攻”风靡一时的七十年代后期,作为与之相抗衡的集体拦网战术——重叠拦网,也就应运而生。1978年在意大利举行的第9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上,苏联  相似文献   

12.
<正> 前言:当前世界排球运动正朝着全面、高度、快变的趋势发展。高度的不断增长使得网上的扣拦争夺日益加剧,进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定促使拦网技战术的相应提高。“防反”是排球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也是衡量一支队伍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男排的快变进攻战术在世界上曾享有声誉,但“防反”水平距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这也是我国男排不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男排在高度上与欧美强队相比仍处于“小个打大个”的劣势,网上争夺制空权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反映在扣防对抗上所暴露后排防守差的问题,也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如何提高男排防守水平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防守体系,即前排拦网(下称前拦)和后排防守(下称后防)的布局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98世界男排锦标赛拦、防技术运用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98 第14 届世界男排锦标赛的技术统计分析表明, 世界男排强队的有效拦网率即拦起、拦回率高,拦失率低, 一传到位率高; 失误率低; 防守中防起能攻率高, 而防失率低; 中国男排同世界强队相比有效拦网率、防起能攻率、一传到位率均相对较低, 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拦网又称为“拦扣球”,是网上阻拦和削弱对方各种扣球进攻最积极和最有效的武器。拦网是组成反攻战术的基础,也是攻防反复激烈争夺的一个支撑点,尤其随着排球快速多变进攻战术的发展,各种相制约的新型拦网技术也随之拥现出来。以往,拦网被称为排球比赛的第一道防线,但当拦网规则改变后,尤其在进入七十年代拦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拦网越来越包含有进攻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项进攻的武器。我队与来访的国际强队罗马尼亚男排的一场比赛中也暴露了这个问题,在三局中罗队拦网得13分,而我只拦得5分,平均每局罗队得4.3分(罗队每局扣球只得3.3分),我为1.7分,拦网已呈现很大的差距。从74年的墨西哥世界排球锦标赛的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参加北京奥运会男排比赛12支男排队伍144名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男排年龄结构偏轻;身高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体重和克托莱指数与世界强队差距大;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1999年世界杯中国与世界强队7场23局比赛的技术统计分析以及综合分析文献资料,探讨“每球得分制”对排球技战术发展态势的影响,兼析中国男排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 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第九届男排世界杯中国队与西班牙、阿根廷、美国、韩国、古巴、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队的7场23局比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2 结果与分析在“发球权得分制”规则下,构成得分的因素有发球、拦网、防守反击和对方失误四个因素,而在“每球得分制”条件下,构成得分因素有发球、拦网、防反、一攻和对方失误。因此,在“每球得分…  相似文献   

18.
每球得分制新规则对男排比赛得分规律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8年“春泉王杯”男排锦标赛28场比赛的现场观摩、临场统计和专家访谈,发现新规则对训练比赛的指导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比赛中得分手段的排列顺序为:一攻、防反、对失、拦网和发球。  相似文献   

19.
世界男排技战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8年世界男排邀请赛的现场观测和技术数据分析,分析论证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男排技战术特点和打法,着重对发球、扣球、拦网和扑救(防守)等技术作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20.
排球运动的拦网是抑制和削弱扣球进攻的最主动有效的手段,其重要性已充分为人们所认识。五届全运会男排决赛的情况也表明了这一点,从我们对十四场比赛的抽样调研来看,平均每局拦网得分数为3.2分,拦网得分占全部得分的四分之一以上。特別是冠亚军之战,面对福建队凌厉的扣杀,八一队竟然还依靠拦网在四局中得了24分,其拦网得分占总得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