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的煌煌巨著,在两千多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思想和处事方法。这些思想是在孔夫子与弟子周游列国和诸多先贤激烈辩论中,由思想的火花碰撞而形成,故而称之为"论";又因其是记载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因而称"语"。《论语》反映了孔子对人和世界的美好认知,是对君子的解读,也是对和谐世界的刻画。从孔子的经典语录出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做出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2.
<正>《论语》是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地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的一本语录,它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在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易中天教授在为《于丹论语心得》作序中戏言,"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是一个"灰色的孔子"。而我从《论语》的字里行间看到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的孔子形象。让我们从《论语》中找到艳丽色彩的出处,展示圣人持彩练当空舞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
语录是古代十分重要的一种文献,目前有关"语录"与"语录体"的含义、起源、类型、文体生成及特征的认识还存在分歧。"语录"与"语录体"是相关而又有差异的两个术语,二者有着较复杂的关联。"语录"可指文献,而"语录体"则是指文体,在此意义上,"语录体"从属于语录文献。不过"语录"也指文体,此时的"语录"可指专书文体,也可指篇章文体,而"语录体"则指专书文体,专书意义上的"语录"与"语录体"是一致的。由于专书文体是由篇章文体构成,故"语录体"也包含"语录"。从起源角度来看,"语录"先于"语录体","语录体"是"语录"发展的结果,是由《论语》创制的。从专书角度来看,《论语》开创的"语录体"呈现言、行两录的特征;从篇章角度来看,《论语》存在格言、对话、事语这些次生文体。《论语》篇章文体的形成主要缘于粘合、扩充、原文迻录、改造等编纂方式,而专书语体的形成则与编纂者自觉接受乞言传统密切相关。《论语》的编纂源于孔门实录,它们大都与教学相关,但《论语》首先属于儒家文献,此后成为经部文献,这就表明,"语录体"在开创之际就已呈现出教学之外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或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早期语录体的特点决定了《论语》各单篇没有统一而明确的主旨,各篇之间没有实质性的逻辑联系,篇章安排有较大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知道,《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从体形式上看,是“重在记言”的语录体。《论语》虽为语录,然而实际上包括语录和对话以及一些简短的记叙三种体式。前记载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论;后二主要记叙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答之辞,同时也用一些形神兼备的小故事表现人物的举止行为。《论语》的语言艺术特色就是在这几种体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作为传统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对后世特别是文学和教育影响深远。本文试从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切入,以此来观照《论语》中的文教思想。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千年以来的儒家经典,或者高高在上地被奉为宝典,或者在"打倒孔家店"的喊声中被践踏。然而,太多人只是看到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伟大,却没有发现《论语》中讲述更多的其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种互动的教育中不断阐发人生态度的语录。本文拟以《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问答互动或者孔子对弟子的各种评价为文本基础,从财富地位、识人交友、敬事尊长三方面阐述儒家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汉书&#183;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虽然《论语》所记也包括了孔子某些弟子的言行,但其中十分之九记载的是孔子本人的言论,所以,基本上可以把《论语》看作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最早的语录体文献,后来至宋明时语录体大行于世。  相似文献   

10.
清华 《教育》2011,(26):40-41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西汉时候有几个本子,都早已佚失了。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该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汉后2000多年,儒学是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道诸子的散文是具有浓郁诗意的哲理散文,其中的《论语》、《老子》、《庄子》的诗意色彩尤其浓郁。温柔敦厚的诗人之风潜移默化地熏染了孔子师生的言谈,这使得《论语》中孔子师生的言谈成为诗意的言说。老子对自然社会的诗意思索,凝成了五千言的长篇“哲理诗”。庄子也是一位诗人气质的哲学家,对诗意人生的追寻使得他的著作成为诗意沉思的哲学巨著的同时也成为了带着哲学沉思的文学杰作。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所处时代特点,构筑了其对《庄子》的接受。元好问受庄子思想影响,表现为对其处世哲学的强烈认同,以庄子的自由精神、相对主义理论为基本理念,包含安时处顺和逍遥自适的人生境界追求。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上,主要体现为意象与用典方面对庄子的接受,直接和间接地化用庄子语句,以及继承庄子的“真”“自然”等理论,在庄子思想参与下形成元好问真淳、自然的诗风。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力追求闲适生活的人、闲适思想的开创者。庄子从生存哲学层面上对"闲适"提出了理性的思考,通过"游"、"忘"、"化"等可达到闲适的途径,描述了"以明"、"心斋"、"心闲"、"撄宁"等闲适的心境。庄子的闲适是一种自由超越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无法实现的现实局限性。庄子的闲适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闲适情趣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生与死可以说是每个人所必然面对的事情,那么,以逍遥自在著称的庄子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呢?文章从对庄子"道"的理解出发,阐述了人应当安时顺命。然后通过对庄子所表达的生死复通为一的说明,指出庄子已经超越了所谓的生死。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就如文章开始处"鼓盆而歌"的缘起一样,在安命与"道"之中,追寻永恒的快乐和自由。  相似文献   

15.
佛教禅宗在中土形成过程一定程度上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汉地学禅者通过庄子书的中介理解相对陌生的佛教哲学概念,而庄子中的"心斋"、"坐忘"与禅定之法极其相似,更可相互参照。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及审美取向方面,庄子与禅宗又特重自然,使二者进一步融合交涉。在此基础上,后世的许多知识分子往往游离于释道之间,表现出亦禅亦庄的精神风采,形成一种空灵自在优游从容的庄禅精神。  相似文献   

16.
《庄子》内七篇中的《逍遥游》和《人间世》两篇在风格和气象上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文章试图通过对《人间世》文本的分析,探究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庄子在他的哲思中回避了现实和政治的维度,而将其仅作为技术性思考的对象。这使得庄子在面对沉重现实的时候,表现出了某种两极化的态度,一方面“任性逍遥”,另一方面又“戒之慎之”。文章通过彰显这种两极状态,来进一步认识庄子哲学的某些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中多处涉及对儒家思想的回应。一方面,庄子竭力诋毁和批判儒家;另一方面,庄子所建立的道家价值体系带有一定的儒学痕迹。在伦理观念、修身思想和治世理念方面,儒道两家表现出某些内在联系。庄子以泛道德观修正儒家"君子"的内涵,以"至人"的理想追求调和儒家"仕"与"隐"的矛盾,并对儒家理念在时间上进行遥远化推进。通过这些手段,庄子完成了对儒家价值观的肯定和接受。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休闲问题内含于庄子对生命意义、自由精神的追求中。文章结合现代休闲的几个特征考察庄子的休闲观,以揭示庄子休闲观的内涵。首先,休闲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庄子是一个善于休闲的人,想要获得心闲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心”,文章以“乘物以游心”为代表分析了庄子的游心法。其次,休闲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方式。庄子直面现实,倡导自然朴素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智慧,如,“性体抱神”去除机心回复自然的本性、懂得生活中的“无用之用”、重复性的劳动或活动可以使人由“技”而“进于道”等。第三,休闲是分层次的。休闲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生命意义具有超越性。庄子休闲观的核心是游心于天地之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与道合一,体验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是鲁迅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鲁迅疾视庄子之“毒”,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庄子对他的影响,因而学界对于二者的研究也呈顺逆之势。顺者着重于庄子对于鲁迅的积极影响,逆者则因循鲁迅的批判视角注重庄子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鲁迅与庄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语言承继、思想碰撞不断向文学、美学、诗学等文化深层方面拓进,提供了一个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交流与对话的典型个案。“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必将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庄子思想以索尚虚无为标的,庄子其人以逍遥游世为准则。这种看法带有片面性。事实上,庄子对于宇宙、社会、人生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切的关怀和哀怨之情。他不单是思想的巨人,而且还以自己的行为挑战世俗所谓的规范和权威,勇敢地保持和发展自我个性。庄子这种“不经”行为呈现了一种蕴含独特魅力的风度。庄子风度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本质上是对世俗社会的抗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