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张爱玲的小说《封锁》中,作者描绘了一段战争封锁时刻的"奇遇".小说中"吴翠远"这一女性人物所面临的困境,正是现代女性的共有难题.出走的女性面临着"堕落"还是"归家"的艰难选择.时代发展中,现代女性的家庭与其个人爆发观念冲突,现代女性在反抗的过程中,显示出其在女性被动地位、女性经济权利、女性自我认同方面的深刻问题.结合...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弗兰肯斯坦》在男性角色的叙事下不自觉地流露出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失语"现象,包括女性形象的被动"失语",男性角色的主动"失语",以及怪物的"失语"。通过"失语"现象,作家为我们展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处境与痛苦。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中国以男女情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往往处于主动地位,是诱惑者;男性常常处于被动地位,是被诱惑者。这种现象,是长期以来被遮敝的一个普遍现象。它可能是创作者编织的"白日梦",但亦有其心理依据和现实依据。女性的诱惑是诗性的诱惑,是审美的诱惑,往往集诱惑与拒色为一体,是在拒色中诱惑,在诱惑中拒色。"意密体疏"是其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社会倡导"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显示的竞争力并不乐观——他们被称为"橡皮人",贯穿他们少年及青春期的学习过程可以用"过分被动,并不快乐"形容。美国一家早教机构发布的2012年全球早期教育比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儿童户外运动时间全球最少,睡眠时间较少——中国家长平均从2.9岁开始教孩子识字,在3岁前背诵唐诗宋词,不敢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往往是被动人格形成,孩子们可能会很早开始厌学,经过紧张激烈的考试竞争,在大学这样的黄金岁月由于"被解放"而放纵自己沉迷网络游戏或恋爱,终究学无所长,就业困难。  相似文献   

5.
"两性战争"是现代女性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然而也是一个被女性主义者所夸大了的命题.这一命题发源并植根于西方文化话语,中国文化的特质决定了两性关系建基于独特的家庭关系之上,总体态势是平等、和谐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女性处于被动和妥协,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也说明中国古典形态的两性关系中女性地位的低下,现代形态中两性之间的争战不是根源于人性,而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建构现代形态的两性美学对于最终消除两性战争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女性的贞操和贞洁,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女性一旦失去贞操便被视为品行不端的异类。当代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和现代毕淑敏《女人之约》这两篇小说共同关注了女性在社会现实与历史传统语境中的尴尬困境,对女性身体与精神尊严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然而,关于女性尊严的追寻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时期的女性文学从初步从西方引进女权主义理论开始,直至今日,流逝30多年的历史长河,已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处女地。女性意识在中国经历了"集体无意识"、"彷徨"、"呐喊"及至对抗,到寻求多元发展方向的艰难探索历程。进入新世纪,卷入时代大潮的女性,也正溯游而上,在现代都市中找寻独立的自我。一贯以市民生存为表现对象的50后女作家池莉和执着展现都市女性精神空间的流派之外的60后女作家潘向黎,她们对"都市女性"这一群体作了深刻的精神剖析。两篇中篇小说池莉《她的城》和潘向黎《弥城》流露出的女性意识显示了现代都市中的女性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8.
女性作为封建社会的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底层,多数女性在压迫中变得麻木,只能默默忍受。"五四"思潮引起女性思想萌动,开始不断追求自我,从无助、无奈、逃避,寻找不到自由出路,到被动投身大众事业,再到主动投身解放革命道路,最后克服自身弱点,摆脱封建流言,以一个成熟女性革命者的身份参与革命事业,过程虽然异常艰难,但女性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思想不断升华,最后完成整体形象蜕变。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女性作家以小说为代表的叙述类文学作品中呈现的主要写作向度为家国、河山.这种写作向度,显示了女性在"抗战"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对自我主体在社会中存在地位的思考与期望.特别是丁玲的小说作品,既有其作为国民的"为革命"的大气势,也有其作为女性的"为自我"知识分子式的细腻反思,两种写作思维在其作品中互相交杂、碰撞,显示出此时期在抗战主流话语下,女性写作中女性意识的自觉遮蔽与自觉觉醒.  相似文献   

10.
中国20世纪文学女性自救意识的唤起是艰难的,经历了沉寂中女性的挣扎与女性意识的初步发展,"无性化"的失语时代,动荡过后再次觉醒发展,女性意识的转型期四个阶段,显示出女性作家主体精神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犹太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四千年历史。在犹太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男性一直居于主导而女性往往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并不仅是"附属品",更是"救赎者",在男性世界面临崩塌之际,女性起着拯救男性的作用。本文首先从传统的角度对犹太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探讨,进而通过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以及《死而复生的人》深入分析女性在犹太社会中所扮演的"救赎者"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12.
凌叔华的《酒后》通过对女性越轨心理以及越轨行为的描写,展示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但是由于女性所处的"被看"处境,以及女性主动承担的"受虐"地位,注定了这只能是一次适可而止的偶然叛逆。在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社会,女性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接受了男权社会所划定的社会秩序,以及对女性理想化的"妻子"与"母亲"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女性主义小说创作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写作特征的分析,揭示了造成女性生存困境与被动地位的种种问题,为女性解放找到了一条可能的途径,从而在女性文学话语实践方面迈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女性在历史上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女神时代、女奴时代和"准"女人时代,每个时代的成人教育有其不同的特征。纵观女性教育历史,女性在成人教育中一直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其原因可归结为历史上沉积下来的女性被动文化,要实现女性的解放,进入女性自主时代,在女性成人教育中加大力度培养女性批判性思维,通过教育来唤醒女性沉睡的反思与批判力是其必不可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对性别的压抑之后,在时代的更替、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之时,在最先觉醒的男性知识分子的提倡下,少数知识分子以被动的姿态寻求女性解放。觉醒之后,她们开始以积极姿态回应,开始寻求自我解放的道路。她们以特殊的方式求证自我,从最初的"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出发,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带着强烈的背离传统伦理道德所规定的女性固有形象。冰心、庐隐、冯阮君、梅娘、丁玲、萧红、张爱玲、苏青等女性作家最先将自身的体验诉诸笔端,以敏感的女性意识对女性生存现状展开描述和建构,从意识的觉醒、自觉、灵魂的剖析等方面言说女性命运,诠释女性解放,在解放自身的同时融入民族国家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宋钰颖 《林区教学》2014,(2):105-107
在审视存在于不同时期女性的图像形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图像再现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的视觉隐喻,认为女性的图像形象集中体现了男性基于文化优势而拥有的视觉霸权。在女性图像中,女性是被动的受凝视的对象,她们被设定为适合任何人的凝视,而无法选择自己"看"还是"被看",也无法选择"看"的对象。在男性目光的注视下,女性这个角色被缩减为一个"物品",代表了一种价值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只有在依附于男性的视线时,她们的图像形象才具有可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社会支持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传统的以血缘为核心、家庭为纽带呈"差序格局"分布的私人性支持和以"单位制"为载体的国家支持体系相结合的支持系统在社会中的作用逐渐式微。中国出现了贫困女性化现象,而就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最终手段。再就业培训是城市贫困女性接受社会支持的重要方面。应将培训视为积极的社会政策,将贫困女性视为一种人力资本,培训是提升贫困女性社会资本的投资。目前培训中存在着机会不平等、性别不平等、培训达不到预期目的等问题。为此,应建立就业培训信息网络,提高培训质量,形成社会化的培训网络,使城市贫困女性从被动接受社会保障津贴者转变为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的社会参与者。  相似文献   

18.
处于西方文化中心的英国女性解放运动与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有着不同的格局,这种不同的格局,使中国和英国的女性文学在女性解放运动意义上出现了差异。中国和英国女性共同的受制于男权中心文化的地位又使女性文学在差异中显示出某些方面的趋同。  相似文献   

19.
吕玲 《文教资料》2009,(22):18-21
女性在中国古代正统韵文里,一直以哀怨、被动的形象示人,而在元明清叙事文学里,女性一改哀怨之容,焕发出新的光彩.在元杂剧里,女性在舞台上激情呐喊;在晚明拟市人小说里,已婚女性率性随情、移情别恋;而在<红楼梦>里,女性高洁超凡、目下无尘.其音,其行,其心,由远而近,由模糊到清晰,在历史中消隐了的女性,从元明清叙事文学中走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庐隐是"五四"时代的产儿.她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初期的文坛上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特别是自叙传小说,更是显示了庐隐小说创作的成熟.这些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婚恋遭遇揭示了女性"争做真正的人"的可贵与艰难,展示女性觉醒后无路可走的迷惘和悲哀,探索觉醒的女性出路、人生意义和生命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