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种反传统的创作手段,往往是从一开始被采用起就定下了它的基调,也往往是从一开始起就预言了它的生命力的坚强或脆弱。伍尔芙的首篇意识流小说《墙上斑点》就是她从传统文学走向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篇宣言,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作为从传统文学创作到实验小说创作的过渡作品,《墙上斑点》仍然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一个冬日午后,女主人公凝视着“墙”上一个不知为何物的“斑点”思绪潮涌,浮想联翩。她想知道那“斑点”究竟是什么,却又无法满意于自己的种种猜测。于是,透过“斑点”她又一次面对着周围的世界,正视…  相似文献   

2.
林徽因是一位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活跃在30年代坛的“才女”作家。作为作家,尽管她曾经进行过各种体裁形式的创作,但她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就小说而言,其创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1年到1937年,创作的作品也只有六篇。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篇小说却也显示了这个“才女”作家的过人的智慧,即她的小说创作不但一出手就表现得很不平凡,而且在各篇之间还显示着她的不断探索与试验:第一篇小说《窘》写了一个落魄的中年知识分子爱上了老朋友的小女儿的故事,它主要剖析的是这个中年人的“窘”的心理;第二篇小说是《九十九度中》,它截取的“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作把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和“熙熙攘攘的世界”,“狡猾”而又“犀利”地披露在人们的面前;到了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四篇小说,作每篇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且每篇都集中写一个人物,这无疑又标志着林徽因对于人物“模影”的侧重。  相似文献   

3.
去年寒假,我们向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一个革命故事给我的教育》的作文,要求学生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写出读后感。一位女同学却去读了小说《“强盗”的女儿》,写这篇作品具有“深刻的革命意义”,给了她“极大的教育”。幸好,我曾经读过这篇小说,也注意到《解放军文艺》和《少年文艺》上对这篇坏作品的批判,心中有了数。于是,就及时指出了她这篇读后  相似文献   

4.
吴祖缃先生曾谦逊地称其《西柳集》中的小说“前面七篇.实在幼稚得见不得人;后面几篇稍稍进益了一点子.”《菉竹山房》正属“后面几篇”之一,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小说.觉其魅力犹在。有的研究者称它为《西柳集》中最富有诗意的一篇.这是很有见地的.但该小说叙事上的匠心.很少有人论及。对现代读者而言.小说“怎么写”也许比“写什么”更具诱惑力。这并非否定“写什么”的意义.而是基于两点理由:其一.对于一篇具体的小说来说.“怎么写”搞清楚.“写什么”也迎刃而  相似文献   

5.
一 苏有友喜欢写小说,但她讨厌给人物起名字。苏有友的妈妈也是这样的,她妈妈喜欢苏有朋。 苏有友最近发表了一篇推理小说,是“范先生系列”的第五集。苏有友会写这个系列,不是因为她创造了一位英明神武的范姓侦探形象,而是因为她写的这五篇小说,死者只有一个,那就是范先生。这第五篇小说名叫《校草之死》,回归了范先生的本质,也算是“范先生系列”的完结篇了。  相似文献   

6.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7.
谈祥林嫂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二字深刻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放的本质;他的另一篇著名小说《祝福》,则用具体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吃”掉的活生生的现实。《狂人日记》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祝福》发出了救救祥林嫂的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一个被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摧残致死的妇女形象,她在遭受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迫害时,表现得十分愚昧和麻木。读了《狂人日记》,再去读《祝福》,就会发现这两篇小说的创作意  相似文献   

8.
我喜欢看《东方少年·阳光阅读版》,尤其喜欢“好看小说”这个栏目。在2005年的第11期上,我读到了一篇特别精彩有趣的小说,就是庞婕蕾姐姐写的《有一件礼物叫原谅》。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有个性,尤其是“小早”,开始我以为她仅仅是一个狂热的追星族,直到最后才明白,她痴迷“杨  相似文献   

9.
薇拉·凯瑟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在题材上以描写西部“拓荒者”见长,在表现手法上一般没有叠床架屋的细节描写,节奏舒缓流畅。她在20年代发表了一篇颇有影响的论文——《没有家具的小说》,呼吁兴起一个运动把家具从小说中扔出去,让人物在“徒有四壁”的环境中活动。她自已的许多小说创作就是实践这种主张的例证,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  相似文献   

10.
要想品出小说的味道,有时候不能就事论事,只看到它是怎样写的,只看到它的“有所为”。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看它没有怎样写,看看它的“有所不为”也许我们会读得更明白一些。就拿这篇《非卖品》来说,所谓“非卖品”,通常应该是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品。就像那件连衣裙,一般的小说也许会编织这样的情节:这件连衣裙某一段刻骨铭心的快乐日子中她的男朋友送给她的礼物,然而她的男朋友或者是死了,或者是去了远方,总之再也不会回来了,因此为了纪念这份刻骨铭心的感情,连衣裙就成了“非卖品”。但小说中的“非卖品”则不然。那件连衣裙并非女主人公宋柠…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其中选编了四篇小说,分别是《祝福》、《边城》、《荷花淀》和《装在套子里的人》。其中,《装在套子里的人》和其它三篇迥然不同,不仅仅因为它是惟一的一篇外国小说,更主要的它还是惟一的一篇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12.
以“最后一个”命名的小说,如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等佳作,往往隐含了历史的挽歌意味。但张国增的这篇《最后一座木房子》,不是那种关于“文化寻根”的宏大叙事,它指向的是个体生命的神秘梦魇。这是一篇颇有神秘色彩的小说。小说中的神秘感,不仅仅来自于内容的神秘,如木匠锡昌破坏了锡福新房子的风水,并导致了锡福的死亡,  相似文献   

13.
《甜》是一篇震撼人心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一位老人病愈后家人对他的态度变化,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善待老人。小说透过老人苦-甜-“甜”的味觉变化,  相似文献   

14.
《雪坝下的新娘》会给您带来什么感觉?我想大概是两种感觉。首先,您会觉得这篇小说文字很美,有许多精彩的语言和意象。比如,那豆腐坊的幌子,“就像爬上树梢的一轮月亮”;比如,笑声“就是我心底发出的风,它吹拂着我,舒服极了”;又比如,小说形容一个人穿着白衣服时,是这样写的:“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以为脚下的雪路断了一截,像梯子一样立起来了”。而最美的,莫过于那“金色的美人”,“她躺在冰河转弯处”,“她的腰枝,看上去是那样的纤细柔软”,“她光洁明艳,浑身散发着暖融融的光”。您的第二个感觉,我想一定是晦涩。这篇小说实际上整个就…  相似文献   

15.
一 也许是由于《杀夫》和《暗夜》强烈的轰动效应造成了非理性的集体无意识,致使李昂有一组较优秀的“寓言小说”迄今仍未引起读者和评论界应有的重视(起码大陆未见一篇阐释文字),这样强烈的反差,使我油然产生一种探索的冲动。 李昂这组“寓言小说”包括《水仙花症》、《移情》、《三寸灵魂》、《渡》、《三心二意的人》五篇,收集在短篇小说集《一封未寄的情书》辑二中。李昂自云她写《杀夫》和《暗夜》“是使自己朝向一个‘伟大’的作家的道路来努力”。这组寓言小说可以说是李昂朝向一个“伟大”作家目标迈进的理性自觉。如果说《杀夫》和《暗夜》是对人性和文化的批判,那么这组寓言小说则表达了人类生命的悲剧意识和悲剧心理。同时也显示出李昂作为一个优秀作家已具有了全人类的眼光与世界整体的阔大胸襟。  相似文献   

16.
小说《红豆》一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真实表现生活的作品。也曾有人批判过,说《红豆》是一篇鼓吹“超阶级的爱”和“资产阶级恋爱至上”的小说。而给我的印象较深的是江玫这个人物,江玫是《红豆》中的主人公,她是作者通过特定的历史环境塑造的一个鲜碉独特、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太阳为谁升出来》是一篇中规中矩的现实主义小说,但你也可以说它非常“后现代”,它解构了它所写的一切;《纪念碑》是一篇先锋小说,但却体现出本土化,具有本土之根。  相似文献   

18.
《勇气》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它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放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德军发现法国农妇救助了那位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了出来,奔向树林。德军立即围追他。走投无路时,美国伞兵“振作”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70后"作家,任晓雯近年的表现令人瞩目,她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以一个"没用"小人物的命运折射着一个城市的面目,一段历史的镜像,被称为"实力"之作。她的小说看似淡然,却在无比平静、节奏均衡的叙述里保持着不动声色的张力。《换肾记》也同样如此。这篇小说的框架不大,在一个家庭内部展开,但它所讲述的又并非中  相似文献   

20.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项链》久负盛名,特别是那余味无穷的结尾,尤为人们所称誉。其实,这篇小说的隽永风格,蕴藉全篇,仅仅是小说开头第一句话中的一个“也”字,就已显露出其笔意。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细心的读者不由会想到:写她的美丽,为什么要加一“也”字?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美丽动人往往是姑娘们成为阔太太的资本。她“也”美丽动人,那么,她的资本将会给她带来了什么?她若不美又将如何?……可以说,小说正是从这个“也”字作开去的。 “也”字第一妙处:洞察幽微,活画出“这一个”的心理、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