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的采访对象是16名从未谋面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和高级代表,他们都是北京市市长刘淇的高参。5月9日、10日两天,他们汇聚北京,和刘淇市长一起共同探讨北京市的发展大计。 组委会和台领导一再指示,节目必须做好,要在国际周期间播放,以展示北京对外开放的形象! 联系采访的“三板斧” 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实在不少。最着急的是如何能联系上这些“高参”?要知道,这些跨国公司总裁们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是闪耀的明星,他们的时间安排都是以小时甚至分钟计算,首先不可能提前到北京接受我们…  相似文献   

2.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高考前夕,西安一位高三学生将其女同学骗至家中,将其残忍的杀害。随后不久,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归案。花季少年,为何会对同龄人下此毒手,其犯罪的动机如何?这暴露了我们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那些缺失?所有这些成为一段时间媒体追逐的热点。终于有一天,我们接到来自看守所的消息,说是这位嫌疑人愿意接受采访,于是,笔者所在的电视台派出了“豪华阵容”,共出动五名记者,摄像机两台,还有三脚架等物,准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一次追根挖底的采访。但是事与愿违,一看到几台摄像机架在自己面前,几个长短不一的采访话筒伸来伸去,这位很是早熟的少年不断重…  相似文献   

3.
"付费采访"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费采访”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说是“波澜大惊”,一时“舆论哗然”。对于“付费采访是否可行”这一话题的争论已有多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对“付费采访”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时代性和不可避免性,并阐述其负面影响及规避原则。  相似文献   

4.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5.
全国省及省以下各级电视台由原来的 2219座减少到 1983座①。然而对照总局提出的“两台合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理组合,关键要通过合并,进一步推进结构重组、资源重组.业务重组,深化广播电视节目改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②的要求,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对地方一级电视机构来讲,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以下四个课题。 一、优化运行管理机制的课题 在完成“两台合并”的地方电视机构中,基本上采用了所谓的“分台制”、“频道制”和“中心制”三种模式,即:无线、有线…  相似文献   

6.
也谈图书采访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采访包含两层涵义:选择出版物和采集出版物。二者相互联系叉相互区别,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台,也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学术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工作。图书采访工作的方法步骤大致分为:访、统计、采、注销和补充。采访的图书是个预期值,图书能否达到“结合专业,照顾全面,书尽其用,各得其所”,在“采”的一瞬间就决定了。如果说“采”的是果,那么“访”就是“因”,有因才有果。所以要重视“访”的重要性,“访”是“采”的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7.
全国“两会”召开,亿万民众关注的目光聚于北京,各地媒体也纷纷派记和评论员亲历“两会”,记录“两会”,通过字、图像和声音,把“两会”的盛况,把与会代表的声音和风采,准确及时生动地传达给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8.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出手必须要陕,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这种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记采访深入不够,没有完全做到身入、笔入、心入。  相似文献   

9.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6,(12):15-17
采访“被批评方”的重要性  舆论监督类报道,也俗称“批评报道”,其中对被批评的采访是最重要的采访环节,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有的记在采访中绕过这道坎,仅凭一面之辞或道听途说就指名道姓批评起来,除了暴露出采访作风上的问题以外,也反映出认识水平上的欠缺。  相似文献   

10.
她的采访对象多是文艺界大师、学者、专家,她的采访对象令多少记 者可望不可及,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马季……在她面前,时而 放声大笑,时而凝神沉思,敞开心扉、倾吐心声。她的人物专访见报后,好评 如潮,同时也成为报纸、电视台争相采访的明星。但是,如果以为她是某名 牌媒体的大记者,就大错特错了,这个与大师对话、与媒体“亲密接触”的人,今年只有13岁,她,就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年级的张苗同学。采访秘 张苗最近一次作为记者在媒体露面,是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节 目,荧屏里的她,活泼可爱、大方利落,…  相似文献   

11.
李福杰 《青年记者》2002,(7):26-26,41
篇新闻报道能否成功,采访成败至关重要。尤其是访谈类新闻的写作,当被采访对象是高级领导干部、艺术家、知名教授或著名企业家等“名人”时,成功地组织采访显得更为关键。所谓“名人”,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工作忙,时间紧。二是大多在某一领域内有着较高的造诣和成就。三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广播电台的交通广播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广大听众的青睐,我们唐山电台的交通文艺广播这两年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开门办台,实践“三个贴近”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偷拍”是电视记者隐匿自己的身份,运用隐藏的摄像设备拍摄并记录一般显性采访中不易获得的信息和材料的一种手段。在采访实践中,一些舆论监督的对象往往对记者有着防范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公开身份就可能使正常的采访拍摄无法进行。从增强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角度看,如果要想得到真实的情况,记者必须隐匿真实的身份,使采访对象在一种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按照常态进行。因此,记者只能采用“偷拍”的手段去揭示事实的真相。但是,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晰的今天,“偷拍”不仅唤起了人们对新闻伦理道德的关注,也引起了对“偷拍”的合法性讨论。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提出:在民事诉讼中,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体,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同时也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新的司法解释有条件地让“偷拍”合法化,而且对“偷拍”得来的证据由绝对否定变为相对否定。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个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老家伙”了。随着自己一天天变老,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变化.我发现能摆的“资格”越来越少。于是.我开始留心向“新手”——从事新闻时间较短的记或通讯员学习了。你别说.我还从中获得了不少的益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11月16日,www.news.com网站刊登一则新闻,题为“马其顿为两万台电脑挑选Ubuntu”(Macedonia picks Ubuntu for 20000 PCs)。 马其顿是一个小小的“内陆山国”,人口207万,大多数居民讲马其顿语言。两年前,马其顿政府制定一项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闻记者,工作中一个主要活动就是采访。“采访”顾名思义“采”就是采集,“访”就是访问,而“采”的主要手段就是看,“访”的主要手段就是问。这里先说“看”。众所周知,新闻是以客观反映事物真实面貌为己任的,就是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道理就这么简单。因此记者要想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就是得好好看,练就一双“新闻眼”。关于看的方法很多,这一讲我们说说“到现场看个明白”。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到事件发生的现场看个明白,只是道听途说是写不出好新闻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相似文献   

17.
从两个方面、分五种类型讨论了在使用“中国地区表”类分献时加“0”的方法,分析了加一个“0”、两个“0”的不同情况,并介绍了避免组号错误、提高分类标引准确率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8.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19.
“砍价”和“侃价”,这两个词目前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颇高。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两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请看以下几例:  相似文献   

20.
在探险活动结束时,一些探险队员说:“你们改变了我们以往对记的看法,原来记这么有毅力和能吃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