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伦理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是改变人们的环境行为,从而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推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本研究从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及中国面对的环境问题的根源出发,探讨了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下环境伦理教育的对策,有利于加速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自然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在坚持生态观和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从原自然环境及次自然环境两方面详细阐述自然生态环境具体构建方法。使论文对生态城市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伦理观念、环境道德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者改变人类的未来。高校环境伦理教育要想在全球生态危机面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从环境伦理教育的依据、目标和方法来入手建设,从而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境问题在现时代的凸现,人们在认识人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反思人对自然应有的义务与责任,从伦理道德维度来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纵观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彝州)状况,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成为制约彝州发展的最大障碍,积极创设生态伦理环境,发挥生态伦理的内驱力作用,对推进彝州生态经济大州建设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学对自然界和生命系统的新理解与体认,既重人、又重生命和自然界,是可持续发展得以确立的重要的学理依据或赖以成立的重要的文化前提;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兴起的思想,它是在生态危机出现之后,人类反思数千年的发展思路的智慧成果和发展范式,并为各方所肯定和接纳,它所包含的可持续观与生态伦理学的实践理念中的可持续性观念具有诸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理想的人居生活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做到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应在建设中遵循五个原则,它们是: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地域性、合理利用资源、运用高科技。  相似文献   

7.
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界自然环境问题是当下迫在眉睫的全球性问题,透过这个直观显在的危机,层层深入,不难发现,其根源是人类自身人性危机的折射.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生态经济伦理是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相结合的产物。重视生态经济伦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和谐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和谐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酸雨问题,物种濒危,声、电磁波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是当今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系列伦理问题。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苏宝梅等的《和谐伦理学宣言——为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存在的和谐发展》在梳理了生态伦理的种种形态后,明确提出了和谐伦理学。和谐伦理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态和谐伦理是和谐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和谐伦理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而发展生态和谐伦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生态人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一种新型生态建设-生态人居的出现及现状,分析了生态人居的内涵及其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窘境,展望了生态人居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包含生态文明发展的内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表现为外在环境的保护和相应的设施建构,也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其中生态伦理教育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加强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有助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实践执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进行环境伦理教育,必须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我们党和国家从伦理层面提出的保护环境的要求、伦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所提出和阐发并达成共识的优秀环境伦理研究成果,特别是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必须构建教育启发与利益激发互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融合的、目标取向的一致性和具体要求的分层性的教育范式。要着重加强对公民个人、企业、行政机关的环境伦理观念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环境正义作为当代环境运动及环境政治理论的思想源流,对反思环境伦理教育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及价值论意义,可以整体推进环境伦理教育的进步。而依多元正义思想,环境正义涵括分配、承认、参与与能力等多维内涵,引领着环境伦理教育的正义转向,为环境正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而为推动环境正义教育的整体发展,相关各方理应积极厘清困境,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是指平等和谐的生态道德,并为以经济科技为基础和生态环境改善为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它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伦理规范,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文明都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是尊重自然、环境责任、生态公正等.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类从内心对大自然的认可、关爱和善待的意识和观念,意味着人类要认可自然、关爱自然、善待生命;环境责任的伦理精神是人类要为自己对大自然采取的各种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的意识和观念,是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近距离”责任与“远距离”责任、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统一;生态公正的伦理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与环境义务上的合理分配和恰切负担的意识和观念,包括保护环境人权、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生态人居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一种新型生态建设--生态人居的出现及现状,分析了生态人居的内涵及其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窘境,展望了生态人居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加强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扭转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缺失现象,提高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探索有效的环境伦理教育方式,加强制度建设,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伦理的立规立范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同一社会发展范畴下道德与文明依次递进的伦理哲学命题。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低碳经济时代,推动着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行发展的同时,提示着生态伦理的建设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伦理的立规立范和教育用语研究发展,并经过生态伦理教育实施向生态法制伦理建设的强化,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下性发展的逻辑命题。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四个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规范为参照和思维对应,从日常社会生活中探寻生态伦理规范用语的提炼为基点,力求提出供学界探讨的生态道德用语研究及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性发展论题。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的生态文明存在于校园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和谐关系中.在市场化进程中,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在"义利之辨"中赋予大学"义利合一"的伦理价值取向;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平衡体现其存在的伦理责任;在情感认同中追溯其发展的伦理限度;在文化创新的氛围中体现其应担当的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具有实践导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现生态教学的基本特点。对于环境伦理教育而言,应通过融渗式伦理教学、隐性课程开发、社会资源的利用等多层面,推动和促进生态教学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