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灵豆,我昨天才插在花瓶里的紫罗兰和郁金香,今天怎么就枯萎了?你不知道它们是“敌人”吗?什么?它们是“敌人”?  相似文献   

2.
反思“素质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搞“素质教育”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成效甚微,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对“应试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没有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真正把握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各自的内涵。而且,有时候,经常出现“素质教育”理论与“应试教育”理论相交叉、难辩清的情况,这就使得“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理念于实践中的实然相矛盾。  相似文献   

3.
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产生形成的若干热点问题中,如何认识和对待考试,是又一个歧见迭出却必须加以认真讨论研究的问题。在“应试教育”受到空前猛烈的批判的过程中,就多次听到有人这样说:“既然‘应试教育’的弊端如此严重,误国误民,那么,把考试取消了不就结了?没有考试,自然也便没有了应试和‘应试教育’,问题不就彻底解决了?”流行话语叫做“‘应试教育’:都是考试惹的祸。”显然,这种情绪偏激的“考试取消论”,不仅反映了对考试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的一种糊涂认识,而且,这种论调也确实曾在一个时期内,对中小学…  相似文献   

4.
肖桂生 《湖南教育》2002,(12):51-51
误区之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的教育。一谈起素质教育,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应试教育”。考试,尤其是高考成了“罪魁祸首”。其实,考试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怎么考,考什么。既然人的素质有高有低,那就需要一种机制来测评其高低,考试就是测试中的一种。素质教育是离不开考试的,只是考试的形式变化而已。将考试一棍子打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表现,会对教育带来灾难。没有考试或者说没有测评机制,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正确测评,就难以提高。误区之二:素质教育就是没有负担的教育。“减负”不等于不要负担,只是减轻…  相似文献   

5.
“突然”和“忽然”意思相近,有时可以换用.因而有人误认为它们是等义词。其实不然:它们既有相似点,义有不同点。 1、“突然”与“忽然”都可作副词,都表示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人意料,多数情况下可以换用,比如,“电灯突然亮起来了”,我们也可以说,“电灯忽然亮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2007,(9):20-21
一群豪猪在寒冷的冬天相互接近,为的是通过彼此的体温取暖以避免冻死,可是很快它们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相互分开,当取暖的需要又使它们靠近时,重复了第一次的痛苦,以至于它们在两种痛苦之间转来转去,直至它们发现一种适当的距离使它们能够保持互相取暖而又不被刺伤为止。同样,人与人之间也应有一定的距离,即“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身体距离”即“私人空间”;“心理距离”即“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应试教育”日益成为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严重障碍;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教育模式的转变,探讨了素质教育概念的涵义,阐述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本质特征,从“应试教育”诸多弊端的分析中,得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虽已提出好长时间,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也有所了解,没有人说不好或者不对,但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声势造的很大,却落不到实处,或是课外素质教育,而课内仍是应试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转变人们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9.
一、转变教育观念.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完成转轨的首要条件。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教育,这是因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出发,让学生的道德文化、智能、身心都得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具有适应未来,驾驭生活的能力。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10.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了有些年了。人们在还没有真正悟透什么叫“素质教育”的时候,对素质教育积极踊跃地“尝试”了一下,便又重新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路子上,或者说根本就未曾离开过应试教育这条老路,只是象征性地在这条路上敲了敲锣,打了打鼓,热闹了一下而已。  相似文献   

11.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人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板书:的、地、得)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与“经本”博弈——素质教育何以步履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登华 《教育导刊》2007,(12):12-14
素质教育彰显“人本位”的理想追求,体现了对人的人文关怀;应试教育则反映中国现时“经济本位”的实际需要.适应了现代化先行国家自19世纪初以来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在素质教育的理想追求与应试教育的现实适应性二者之间,存在跨越世纪的发展鸿沟。这种鸿沟,导致在“人本”与“经本”的博弈中,应试教育占有明显的阶段性优势,加之素质教育自身存在着先天和后的缺陷,从而使素质教育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3.
本具体分析了“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教师、家长对考试的错误认识和错误做法,同时深刻分析了“应试教育”的危害。通过比较分析,论指出广大教育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初稿素质教育,也只有推行素质教育才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我们在不断培养和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但不能说素质教育就是对传统教育的根本否定。因为不能说传统教育就完全是“应试教育”.不能简单地在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划上等号。  相似文献   

15.
李宁 《农村教育》2005,(6):34-35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来,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文章可谓是铺天盖地.确实也有不少就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深入地阐述.笔者就自身的理解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总得来说就是:应试教育不能全盘否定.但原有的模式一定要改: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必然的“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的教育很复杂,都冠以素质教育的名,却未必都实在。因此,不理解的素质教育、有误解的素质教育、真理解的实践着的素质教育也就并存不悖。如此说来,素质教育似乎就是“必要的乌托邦”了。这里的“必要”很有些主观随意性,其实质也就模棱两可,因为“乌托邦”毕竟是理想的。我认为素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和理想的,就其发展的现实趋向来看,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只是由于它虽然就在“现实中”,却还不是普遍现实,所以说它是必然的“乌托邦”。素质教育是以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是它的实质目标,具体的教育内容是它的形式载体。汉语中的本源意义上…  相似文献   

17.
刘亚平 《学苑教育》2012,(19):71-71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承担此重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个探讨已久,而又言犹未尽的课题。如何真正把政治课引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呢?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把“说”引向了政治课堂。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这一提法,确实是非常的好,非常的科学,但很多时候,我们在高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做的还是原来的一套。这一方面与我们旧有的观念有关;同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没有确立一种新的观念,没有真正建立起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完整而又确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理论。“不立不破”,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就阅读教学而言,问题尤为严重,也最为关键。尽管教法五花八门,但现实的情形是,教来教去始终是围绕着教学用书转,甚至是把教学用书的评点、分析硬塞给学生。这不仅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而是严重地束缚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它不是以学生的眼光来认识事物,而是将成年人的研究成果,甚至是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灌输给学生,这就不难怪教授“参加”高考不及格了(及格才怪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我们所作所为依然是为了“知识”,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能力”,为了“素质”。看来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制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尽快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素质教育就难予确立。但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必须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方向。方向不明确,努力就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一场素质教育校长论坛,在与校长们的交流中,有校长表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策略为“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两手抓”意为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应素质教育”(即应付素质教育);“两促进”是既促进“应试教育”,又促进素质教育;“两不误”是一方面不误“应试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误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应试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在所谓“素质教育”提法出现后生造出来的单词,指称游离应然的基础教育目标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不过,从那时起,“素质教育”未见起色,而“应试教育”不但势头未减,反而变本加厉了。至于这种状况是如何形成的,怎样看待这种反常的学校状况,其实是有共识的。因为如此令人厌倦和不安的现象,实在太露骨了。稍嫌不足的,或许只是以平常心看待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