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情绵绵,指纤纤,《汉宫秋月》正圆,一曲扣尽相思弦,凭栏蹙目,忆昔大汉王朝,升平歌舞,金迷纸醉,泱泱大汉,苍龙巨蟒,逶迤行天。奈何千年后,转眼成空。  相似文献   

2.
民间音乐总是充满了自由平等的道家民间性,并区别于儒家的庙堂雅乐。刘德海改编过的《陈隋》正是这样一首曲子。音乐作为一种语言总是因其“音心”之“意”的主观内在性而不及意,道家语言观、审美观因此构成了东方艺术的哲学基础。音律因其艺术性而神秘,但却与当代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性在逻辑上同构并生。在科学进步到“人择原理”的高度时,人的平等性和价值的自由多元性将使科学越来越难以拥有公认的客观外在标准,这在东西方音乐审美的文化比较中最为突出。人本化生活世界的中华民族智慧潜能,必将以其无中生有、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3.
琵琶曲《陈隋》新编出于刘德海先生,是基于《汉宫秋月》演奏谱的整合与加工,形成了琵琶文曲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刘德海先生保留《汉宫秋月》的风格和意境,在此基础上创新了乐曲的结构与技术,使其成为旧曲新弹的经典之作.本文尝试了解刘德海先生与琵琶曲《陈隋》,并分析琵琶曲《陈隋》的艺术特色,探究如何才能更好进行演奏气质与风格呈现.  相似文献   

4.
“蒋派”二胡艺术素以典雅、深邃、手法细腻而富于变化著称。《汉宫秋月》是“蒋派”二胡演奏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蒋派”在演奏《汉宫秋月》时所运用的特殊技法,如左手的揉弦、压弦、上下滑音、虚按音等指法以及右手的提、松等弓法的独特运用。  相似文献   

5.
琵琶曲《平沙落雁》最早收录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一素子琵琶谱》中,是古调八首之一.此曲描述大雁,并注入了人性的冲动,乃琵琶作品中的上乘之作.经各个流派的演奏家们演绎,形成了众多演奏版本,本文以重点分析刘德海演奏版本《平沙落雁》与平湖派演奏版本《平沙落雁》的异同,体会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以及处理乐曲不同的方法,将其...  相似文献   

6.
《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是琵琶武曲的代表作,都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侧重点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乐曲沉闷悲壮。  相似文献   

7.
明代仇英是中国画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画家,他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文章对仇英的《汉宫春晓图》进行了还原历史性的分析,帮助艺术接受者更深入地了解仇英的仕女人物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8.
刘德海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琵琶曲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他创作的《宗教篇》主要包含了《滴水观音》、《喜庆罗汉》、《晚霞情趣》、《白马驼经》四部作品,是其系列作品中较为成熟的一部,体现了刘德海先生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和兼收并蓄的创新理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宗教篇》的创作特点,让更多的琵琶曲演奏者能够对刘德海先生的作品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在演奏实践中运用《宗教篇》的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9.
《庚辰秋月定本》是由一稿多改而成的一部伟大文学作品,它保存下来的旧稿极为丰富、极为复杂。这是我们研究《红楼梦》的最珍贵的资料,把它保留下来,对它进行正确校注,这是出版工作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一九八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庚辰秋月定本》为底本的《红楼梦》,而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为它校注,竟然对它妄评乱改。而所以这样,就在于校注者不了解《红楼梦》创作过程,对《红楼梦》作品一知半解,学术思想保守,缺少创新精神。这也是近五十年来历史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考察泗州戏发展的现状,以大型剧目《秋月煌煌》为例,从传统优秀唱腔的继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对兄弟剧种的借鉴及剧种新腔的创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索泗州戏未来发展的继承、改革、创新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琵琶移植乐曲对琵琶艺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琵琶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琵琶乐曲也是我国民族音乐一笔宝贵的财富。移植乐曲凭借着其自身的特性在众多的琵琶乐曲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出现主要归结于琵琶艺术发展、琵琶技法发展和听众审美的需要。在肯定移植乐曲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当意识到移植乐曲给古老的琵琶艺术所带来的冲击,这样才能使古老的琵琶艺术保留古韵,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曹丕与刘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批评的两大重镇,二都对理论思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从学批评角度观察,曹丕与刘勰联系十分密切。其首先表现为,在魏、陈思的优劣比较中,刘勰明显向曹丕倾斜,这在陈思优于魏已有定论的南朝,实属不易;其次,二在统领全局的宏观述思想方面,不无相通之处;更重要的,是曹丕关于批评主体要从学创作中剥离、独立的思想影响了刘勰。  相似文献   

13.
从《说文解字》可知,东汉时期“瞒”字只有“眼睑低”的意思,因此,从曹操“阿瞒”之小字推想,曹操的外貌有眼睑长得较低的特点。《三国志通俗演义》描绘曹操的外貌为“细眼长髯”、戏曲表演中曹操脸谱的勾画突出其“疑目”的特点皆由此而来。在唐代之前,“阿瞒”之称只有在与语境不谐时才包含贬义。“瞒”字在宋以后发展出“欺骗、隐瞒”的新含义,此后其本义几乎不为人们所用。而对曹操的“阿瞒”、“曹瞒”之称却变得非常常见,人们以“瞒”字的新含义与曹操个性中狡诈的特点相联系,以此理解“曹瞒”之名。这正与宋以后拥刘反曹的倾向相合,人们用“曹瞒”、“阿瞒”之名痛快淋漓地指骂曹操的害祢衡、杀孔融、忌杨修、败赤壁以及铜雀伎等事迹。  相似文献   

14.
在刘劭与曹丕、《人物志》与《典论·论文》之间 ,存在着多方面的、直接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典论·论文》中的诸多思想理路和学术向度的获得 ,几乎无处找不到它同《人物志》的或深或浅、或隐或显的联系。对于《典论·论文》来说 ,刘劭的《人物志》是一眼深泉 ,一股雄风 ,一团酵母 ,没有它丰富的思想滋润 ,没有它辨证思维方式和思想的鼓舞和启迪 ,没有它坚实厚韧的哲学的力的感发 ,就不会有《典论·论文》思想的活泼敏锐、思维方式的灵犀生动和思维视野的开阔宽广 ,以及思维质量的高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
曹禺与张爱玲的作品中都有着浓厚的家族情结,但风格各异,一个是压抑沉闷,显得凝重,充满着对家的强烈的排斥;一个是充满着深深的怀旧情绪,用雍容华丽的文字彰显着“家”中人性的扭曲,透视出“家”中的悲哀与荒凉。文章主要从两位作者的身世与童年经历的角度探讨两位作者作品的异同,从家庭场景在作品中的再现和作品中“母爱缺失”的意象这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其作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顾农 《天中学刊》2012,(1):69-74
根据鲁迅先生手抄本《曹植碑》,可以了解到关于曹氏家族先世的若干信息。杨修、丁仪、丁廙都是重要的建安作家,他们因为拥立曹植先后被杀,反映了宫廷政治的残酷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晚唐花间鼻祖温庭筠与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艳情词进行比较,结合两位词家不同的人生际遇、审美情趣、个性资质,探讨他们不同的笔法在词作中呈现的不同艺术风格,分析柳永对温庭筠词风格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18.
19.
20.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胜利只是一个剥削制度灭亡之前的回光反照;探春协理荣国府的失败是一个新制度诞生前所遇到的黎明前的黑暗。任何专制制度都是与进步的改革不相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