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束必权 《生活教育》2012,(19):74-7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基于此,探讨心理因素对学科教学的影响,探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于提高学习成效有着积极的意义。一、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个性化教育,是在调查、测试、研究、分析、诊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和学生潜质特征、自我目标和家长期望,从多方面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咨询、指导、策划,"量身定制"教育的目标、计划、方案、方法、资源,进行"适合"、"公平"和"有效"的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个性化教育"并非新概念、新话题。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主张就是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最为权威的政策依据和支撑;而在2011年8月北京召开的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上,个性化教育有了全方位的研究论述和经验展现,显示出这个命题是当代教育的诉求和热点。  相似文献   

3.
熊凯 《辽宁教育》2012,(10):8-10
一、营口实验学校"2199工程"的缘起《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学校教育的核心。只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通过建设儿童在课程中央、建立新型学习方式、根植乡土立足时代、形成联动学习范式、建构多元评价体系的适合的课程,解决学生对优质课程资源强烈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为学生提供基于个体差异的多元化、个性化、自主化的课程选择,真正让适合的教育在学校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人民大众对教育的深切期盼,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责任。  相似文献   

6.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师,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这个“让”使我们懂得了“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在于激励学生,在于让学生热爱学习,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德育》2013,(17):2
潍坊广文中学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视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具体实施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特色、教师特点、学生特长的"适才教育"之路。适才教育,即"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包括两个基本要义:"因材施教",全力提供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教育;"因需而教",全面奠定适应各类人才发展的基础。具体开展有五条途径:学生适学,教师适教,全员适位,家庭适导,学校适所。在践行"适才教育"的道路上,学校构建学科课程生本化、活动课程个性化、学校课程特色化"三位一体"的多元课程体系。其中个性化的活动课程成为德育的主要载体。学校不仅将活动课程化,还将活动个性化、精品  相似文献   

8.
《中国德育》2013,(17):F0002-F0002
潍坊广文中学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视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具体实施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特色、教师特点、学生特长的“适才教育”之路。适才教育,即“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包括两个基本要义:“因材施教”,全力提供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教育:“因需而教”,全面奠定适应各类人才发展的基础。具体开展有五条途径:学生适学,教师适教,全员适位,家庭适导,学校适所。  相似文献   

9.
本真教育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学识培养、心智开导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实践"本真教育"应力求理念回归、课堂回归、课程回归、评价回归、管理回归和职业情怀回归。  相似文献   

10.
学生学习参与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机制和过程。重视学生学习参与体现出高等教育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质量和效果真正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学生学习参与"研究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重视学生学习参与是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大学要提供适合学生发展和成长的支持环境,从而支持有效教育输出,实现个体教育增量。  相似文献   

11.
高中教学是沿用初中的语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还是重建高中语学习的机制?抑或是在继承初中语学习中有价值的基础上同时建立高中的学习机制呢?我们认为。教育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所以。高中语教育应该着眼于未来。而不是为了适应过去;建立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符合高中语教育规律的语学习机制。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2001年,我国进行了第8次课程教材改革。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和修订,并正式颁布。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课程标准(以前的各个“教学大纲”都是“草案”或“讨论稿”,均未正式颁布)。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引领下.我们将“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相似文献   

14.
郑宾 《青海教育》2008,(7):88-89
计算机学习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根据教育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上进行大胆地创新和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刚结束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有这样一句话:“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相似文献   

16.
《上海教育》2013,(12):16-21
在基础教育实践的各环节中,课程是直接作用于学生发展的关键环节。课程不仅体现着国家意志,也应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作为学校,我们如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课程,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在当前学校有一定课程设置自主权的情况下,不少学校都在朝这方面进行探索,上海市实验学校就因为学生提出了特殊的需求而在两年前开始尝试特需课程。从为一名学生定制特需课程,到为数十名学生分别定制各自的特需课程,实验学校正在探索一条全新的  相似文献   

17.
科学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探索科学教育规律如同探索客观世界的其他规律一样,来不得半点侥幸、半点草率,期望有什么捷径。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研究学生、研究课程,理清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的关系,把握各个方面的关键点,学习和运用“实施科学课程的正确方法”,体验和理解“儿童学习科学的一般规律”,才能促进科学教育健康发展。为此,培养一支拥有以上诸多品质和技术的科学教师队伍,对科学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明确提出了“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日照市北京路中学坚持科研引领,研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适应国情、校情和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合乎教育教学、学生身心发展与认识规律。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促使教师从专业化发展、反思性实践等角度开始新的思考。同时,教育科研推动学校教育特色的创建,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将继续构建适合学生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的校本课程体系,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由此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笔者以为,当下的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向生本,教师就必须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让学”这一观点最初由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旨在“把学习的方便和好处让给学生,使尚蒙的学生觉悟、聪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