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对外国学的译介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揭示出了相关的影响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五四以后,我国新文学社团林立、作家辈出,这一繁荣局面的出现,和努力吸收异域的营养是分不开的。作为重要新文学社团的创造社,在它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中,都极为注重译介外国文学,并都有显著的成绩。(一)前期创造社的译介仅就前期创造社的刊物和丛书统计,译介涉及众多国度。但俄国、波斯、印度的作品,译介不多,他们大量译介的是英、法、德三个国家的文学。如英国文学,译介了葛雷、拜伦、雪莱、济慈、罗塞蒂、王尔德、道生等人的作品,法国文学,译介了拉马丁、都德、莫伯桑、法朗士、罗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主义”是来自现代日语的外来词,是英语individual-ism经由明治维新时期日语的汉字译法kojin shuji在汉语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语对等词,〔1〕它在19、20世纪之交进入中国语境后,在中国的现代性想象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些思想家如黄遵宪、严复、梁启超、章太炎、  相似文献   

4.
茅盾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外国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家。他最早从事文学活动,也同鲁迅一样,是从研究和译介外国文学开始的。在长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始终没有放下这一对于中国新文学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认真总结茅盾译介外国文学的历史经验,不仅可以加深对他的文艺思想与创作实践的理解,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学,也能提供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存在较久、影响很大的文艺社团。对这个重要文艺社团的研究,许多现代文学研究者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他们多是从文艺思想斗争和文艺创作的建树上去估价和总结文学研究会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历史功绩和可贵经验的;而对于文学研究会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则所论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中国现代文学史说明,以“五四”为发  相似文献   

6.
《新青年》之所以能从普通刊物一跃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导向刊物,得益于北大得天独厚的资源以及陈独秀个人的营销手段。而在五四运动前夕,即使新文化人大力宣传新思想,而且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敬畏以及个人对于权位的追求,主张新旧调和依旧是大多数学子的选择。这也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说周作人是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家,应该不算过分。在《苦口甘口·我的杂学》里,周作人分20节,系统总结了自己一生学术所钟:(一)反“科举”;(二)反八股;(三)中国旧小说;(四)古典文学,《诗经》、陶诗、《洛阳伽蓝记》等;(五)外国小说;(六)希腊神话;(七)神话学、民俗学;(八)文化人类学;(九)生物学;(十)儿童文学;(十一)性心理学;(十二)妇女学;(十三)医学、宗教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理论,考察后文革时期意识形态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的操控。此研究表明,后文革时期的翻译活动受着多重意识形态的影响,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总体上在曲折中前进。  相似文献   

9.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月刊),从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陈独秀仍任主编。1920年初,编辑部又迁到上海。同年12月,陈独秀到广州,此期间由陈望道负责编辑部工作。该刊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由瞿秋白任主编,在广州出版四期,再次休刊。从1925年4月起为不定期出版,1926年7月停刊。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的有力武器,也是新思想碰撞诞生的土壤。本文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解读《新青年》对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主要有三点:倡导民主与科学,促进语文教育研究科学化;倡导白话文,推动了语文教学和教材的改革;以《新青年》为媒介传播语文教育思想,推动语文教育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外国文学评论》和《外国文学研究》对域外文学的介绍和述评功不可没,其圈内影响力和成就得到公认;但是由于缺失更开阔的视野和追随域外的文学批评路径,两刊在构建中国自己的外国文学评介体系和学术探索上缺失创新性的突破,在中国学术界的跨学科影响力有限。笔者就两刊的栏目设计、选题和编辑方针的不完善之处进行了简析。  相似文献   

12.
13.
意大利当代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1923—1985)是一位世界一流的小说家。编纂思路明晰、翻译队伍整齐、编校质量甚高的五卷本《卡尔维诺文集》的出版,是当代外国文学译介中的一件要事。它为国内仍在升温的"后现代主义"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对象;它可能对中国当代小说家的创作产生启示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以西方文艺理论指导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并结合论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外国文学鉴赏能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校中文系邓双琴副教授的《外国文学名著论》最近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四川大学教授石璞和我校教授苏恒为此书作序、跋。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融教学和理论研究为一体。它涉及的范到是大学本科教学中的重点作家和作品,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要求。作者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的,很能启迪读者的思维,开拓研究者的视野。此书不仅涉及作家作品,也有思想根源的探讨、时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同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选择也表现在他们的中国小说研究方面。要想理解其细节,需要考虑语境因素。通过分析人际互动、主体需求和小说观念等语境性因素,认为同人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的文化选择并非个人的、任意的,而是在语境影响之下做出的。他们在文化语境的作用下形成交融视野,在解决问题和困惑的过程中选择了自己的文化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是最早关注中国现代戏剧改良的中国现代杂志。胡适虽不是戏剧家,但是他率先于1918年在第4卷第6号《新青年》上开辟了第一个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研究的专号"易卜生专号",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戏剧改良的文章《易卜生主义》。之后又于1918年10月15日在第5卷第4号《新青年》上组织了戏剧改良的第二个专号,发表戏剧理论文章《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这是胡适戏剧改良的两篇重要文章,文章提出了自由主义、写实主义戏剧观,以及戏剧进化论和悲剧观念。这些观点不仅对初期的文学革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但文章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从而左右着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和走向。  相似文献   

18.
1911年辛亥革命时,陈独秀参加了浙江和安徽的斗争。安徽光复后,他出任都督府秘书长,推行激进的改革措施,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而受挫。之后他参加了安徽地区的反袁斗争,失败后逃往上海,继而流亡日本。总结几年来革命斗争屡受挫折的教训,陈独秀认为中国的出路首先不在于政治制度的改革,而在于文化的转换,实现国民性的改造。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新青年》是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讯炮,是主帅。它在中国思想史上奏出了前所未有的激越篇章,这篇章成为大革命的序曲,它塑造了一代新人,这代人则塑造了历史。遗憾的是,人们对它的评价,还只停留在它的反帝反封的作用上,而忽略了它的办刊宗旨,内容及其影响的一贯性,统一性。这就是《新青年》对五四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影响。这不是它的某个侧面或横断面,而是研究《新青年》中各个问题的基础;是贯穿所有主张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思考,我们对《新青年》的主张及意义将有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译介活动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而西学的涌入、报刊的传播与现代文学的发生有着源流的意义。“现代派”文学的成熟和传播与《现代》杂志中的译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现代》杂志中的译介活动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和世界潮流同步的先锋姿态。同时,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美国文学进行集中介绍的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