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说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曲折,敢于拼搏斗争,奋发向上,就能够取得作为;反之,如果生活过于优裕平顺,人的精神、意志反而容易萎靡不振,消极颓废.古今中外许多数学家的经历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一  相似文献   

2.
忧患感(或危机感)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品质。孟子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笔者不信奉孔孟之道,但这段话内涵深刻,值得警醒。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养羊的牧主,羊养得非常好,只是那里的狼多,经常吃掉羊,他便设法把狼赶尽杀绝了,满以为从此太平无事,羊可以更好地成长了。但竟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羊由于失去天敌,无忧无虑,吃饱了睡,睡醒了吃,懒洋洋地混日子,久而久之便退化了,由良种羊变有劣种羊。牧主才意识到:“还得寻几只狼来……。” 提倡“生于忧患”,并不是要大家“杞人忧天”,惶惶不可终日;警惕“死于安乐”,不是反对追求安乐,主张禁欲主义。当然,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提倡过的革命“禁欲主义”是带有历史的合理性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曾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排除万雄去争取胜利。这个口号至今也未过时。但它决不是反对安乐,相反,正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安居乐业。不幸的是,  相似文献   

3.
4.
5.
张宗贤 《教学随笔》2013,(16):140+163
针对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者在标点、段落的设置和文本的注释方面提出了一些置疑。  相似文献   

6.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必先苦其心志,③劳其筋骨,④饿其体肤,⑤空泛其身,⑨行拂乱其所为,⑦所以动心忍性,⑧曾益其所不能。 1) 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第一分句是时间偏句,其他的都是正句。时间偏句表示了它是正句所发生的时间背景,它的真实作用等于时间状语,只是结构上不是词组而是分句。正句又是连贯句。“所以”是介词结  相似文献   

7.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点月光入户,作便“欣然起行”,也正说明作并不真想睡,而是很无奈的“欲睡”。“入”字写尽月光悄然入户的神情动态。而由“欲睡”到“欣然”,人物心情变化的一伏一起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这就让读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得到了阅读愉悦的满足。[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一、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统编教材 (人教版 )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 ,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 ,在于 :(一 )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 6位名人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 ,  相似文献   

9.
《孟子二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告子篇。这是一篇论证充分、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很有教育意义的立论文。全文紧紧围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述了忧患意识必不可少,人才要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一、故事导入 师: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到沸油锅里,在那生死关头,青蛙用尽全力一下跃出了滚烫的油锅,安全逃生。隔了半个小时,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已有两千多年了 ,人们对它的喜欢却经久不衰 ,文中有很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地方。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个人的事例来作为议论的依据。为什么列举这六个人呢 ?作者是有周密的考虑的。首先 ,这六个人在未被举荐前 ,各自身份不同。他们之中 ,有的是农民 ,有的是工人 ,有的是小商贩等。他们所受的磨难也各不相同 ,有的干繁重的体力活 ,有的受尽奔波 ,有的尝过牢狱的滋味。而百里奚更是凄惨 ,家庭破碎 ,夫妻被迫分别逃亡 ,自己竟沦为奴隶 ,被人像牲畜那样在市场上买卖。从这几个人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很注重…  相似文献   

12.
法国让-马贺·杜瑞的《颠覆广告》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颠覆“二字.颠覆不是指瓦解、混乱和不安,而是囊括了决裂、跳跃、非线性的含义.其实在这里更多的就是指创新.创新对于广告创意、主张非常重要,对企业发展更是必不可少的利器,通过颠覆和创新焕发企业的活力和激情,使品牌再度光芒四射.……  相似文献   

13.
选自《孟子·告子下》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语文教材几经更新后始终保留的文言文基本篇目,也是现行多种版本中都有的一篇课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内容逻辑入手,对课本中的分段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5.
赵頫 《现代语文》2006,(3):53-54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小说《范进中举》,大家都认识到范进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在封建社会里,那些读书人,他们都读些什么书呢?  相似文献   

16.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要论证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他是怎样逐层论述的呢?作者首先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告诉人们:担当重要责任的人往往出身卑微,要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然后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这个现象,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作者认为上天是为了使那些将来要担任重任的人“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上天”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孟子》二章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注释中 ,将“法家拂士”注释为 :法家 ,有法度的世臣。拂 (b尙)士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 ,辅弼。这一注释是错误的。当然 ,课本如此注释也是有其依据的。因为东汉经学家赵岐在他所编的《孟子章句》中 ,此处注释为 :“法家 ,法度大臣之家。拂士 ,辅弼之士。”宋代大儒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 ,此处也注为 :“拂与弼同 ,此言国亦然也。法家 ,法度之臣也。拂士 ,辅弼之贤士也。”以至后来的《辞源》《辞海》皆沿用此说。其实是大谬而特谬。其原因是 :一、将法家看作“…  相似文献   

18.
19.
学生流行这样三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说到文言文,我在教学中确实怕过它。花费时间多,教学速度慢,教学效果差。有时一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头晕脑胀的。总之,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教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我感觉比以前轻松多了,课堂效率事半功倍。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对"拂乱"一词的翻译和词语用法的判断不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